摘要: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我國居民將通過便捷高效的互聯網建設,分享到更優質的資源,也需要互聯網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開啟區域內高校資源開放保障模式將有效去除區域內高校之間的溝通屏障,進而推動不同層次學校產生合作意識。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學;區域高校資源;開發共享保障模式;教學研究
一、引言
本文將通過剖析“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設平臺的難點分析,及對作用對象開展深層次解讀和謀劃嚴密發展路徑的方式,研究高校資源開放共享保障模式存在的意義。
二、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授課形式老套,教師講課缺乏活力
當前的傳統高校線下模式課堂仍多采用單一的教師講授與學生學習模式,在此背景下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講課風格。[1]但考慮到大部分課程以理論講授形式為主,知識的傳遞與教學過程完全由教師主導,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高低將直接決定課堂授課效果,因此在課堂普遍缺乏活力的基礎上,也就難提及教學效率的提升了。
2.2 學生的接受程度差,授課內容不易當堂消化
在教學模式偏老舊古板風格的作用下,學生對課程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普遍偏差。很多學生在不同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還需掌握不同教師的授課風格,以達到適應課堂和掌握知識的目標。大學課程的知識點也多是相對零散而缺乏記憶規律的,在學生短期內不能適應長此以往的教學模式作用下,也必將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和教師的授課質量。
2.3 高校考核模式單一,對學生的考核檢測力度有待加強
目前很多高校仍將課程區分為考試課和考查課兩種,考試課更注重對學生結課考試卷做答能力的考查,考查課則更傾向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但需教育者注意的是多數學生非常重視課程成績而忽視了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且很多課程的考核方式是趨于一致的,進而不能讓學生對考核過程產生新意,也就不能充分檢測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了。
2.4 學生結課后缺少收獲,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差
一般課程會在理論知識講授完畢考試后結課,專業課程的開設可以用存在即合理的觀點解釋其必要性。學生們在備考時囫圇吞棗記憶考點的狀態就決定了多數課程在教師講授一段時間后即容易被學生快速遺忘,學生在沒有需要時一般也不會對前期考試過的知識重新復習,可能會讓學生在理解對應概念或實際應用中出現困難,導致不能做到學有所成。
2.5 課程不能提供學生就業需要的能力,進而形同虛設
目前高校很多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具備實際性,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一般會開設很多十幾年前流行的編程語言,在教學大綱沒有根據實際需要完善前,學生利用大量在校時間學習了與后續就業無關的課程,既不利于編程思想的形成,又會讓學生反復轉換于學習與備考狀態,學生真正就業需要的能力還需學生課后補習,進而出現部分專業課程實際性差的問題。
三、建設“互聯網+教育”區域內高校平臺的難點分析
3.1 難以打通不同層次高校間的競爭關系
同一省份內的高校數量是不計其數的,不僅包括雙一流、211、985、省屬示范性院校,還包括大量獨立學院、民辦本科、高職高專層次院校,部分層次高的學校領導在接到平臺建設要求后,難免會不愿將本校的高層次課堂教學內容分享給社會和其他學校學生,因此在平臺建設階段需充分考慮打通不同層次間高校的競爭關系,以確保平臺項目有序推進。
3.2 部分教師對網絡平臺建設不感興趣
在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工作時間有限和不愿錄制視頻課等多種因素影響,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師的選拔上存在難度。[2]部分教師也難以認識到網絡平臺對提升自身教學影響力的積極作用,進而不愿意花太多時間投身于網絡課程的錄制工作,因此這部分教師需要在學院領導的積極帶動下擁有一定的建設網絡課程平臺的意識。
3.3 部分學生難以獨自產生對教學平臺的重視
每當高校學生奔波于課堂與寢室間時,學生們通過每天往返幾點一線的方式養成了一定的懶惰思維,在地區推進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時,難免會因突然給學生增加額外的學習時間而導致學生出現厭學心理,對于一些低層次學校的學生而言,僅線下課堂就足以讓學生產生悲觀情緒,在自學意識不高的前提下學習額外的網絡課程也將變成教育部門的一廂情愿。
3.4 學生難以高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
因同一省份內的所有高校一般存在大量同名課程,在學生對外校教師教學風格不了解前,還需通過搜集教師對應資料或向其他同學詢問的方式了解對應教師的授課方法,此番了解也將浪費大量時間,對一些本就自制力差的學生而言是雪上加霜的,因此需通過平臺設置顯著高亮提醒的方式,以幫助學生高效了解外校教師,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
3.5 教育部門對平臺后續建設監管力度不夠,內容難以長期更新
一般平臺在建設與投入后存在生命周期,當教師積極更新網課視頻時,一般也是平臺建設的紅利期,在平臺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若缺乏相關教育部門的有力監管和部分教師對平臺內容建設的輕視,將直接導致內容的“斷層”現象出現,對一些有網課學習意愿的學生而言,當課程的更新在未經通知的條件下戛然而止時,將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迷茫感,且教師更新網課內容也多是自愿性質的,在缺少長期扶植性政策的基礎上,網課平臺對學生的作用也將不明顯。
四、建設“互聯網+教育”高校資源開放共享保障模式的作用對象分析
4.1 對學生的益處分析
跨高校間建設網絡教學平臺,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而言是有利的,部分低層次學校的學生也有學習高層次學校課程的意愿,[3]此部分學生以往的學習過程是充滿波折的,在缺乏自身良好學習方法的同時,也渴求教師能夠幫助自身提高學習能力與素養,在平臺對教師的硬性要求下,學生也將會在學習平臺課程時利用更多的時間,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4.2 對教師的益處分析
一般區域內不同層次間教師的交流次數是有限的,在忙于工作的同時還要在課下準備大量與教學有關的內容,還需定期與同校其他教師共同參加教學研討會,教師也會積極學習別人的講課方法和講課優勢,并運用到自身的課堂中,開設跨校間的網絡教學平臺后,教師學習他人的課程難度將明顯降低,另外部分學校的名師還可利用平臺推廣自身課程帶來的效應,在地區內形成一定的教學影響力,有助于職稱提升,并在引進科研項目上帶來便利。
五、建設“互聯網+教育”高校資源開放共享保障模式的路徑分析
5.1 建立專業的管理團隊,以確保項目長期執行
建設跨校學習平臺的一大核心要素是組織一批具有多年平臺建設經驗的教研團隊,不僅要在平臺的建設時期發揮作用,還要在平臺的調試與正式使用后,根據出現的已知問題做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及時解決問題,確保平臺各功能的有效執行。平臺的長期健康運轉,在離不開研發人員投入的基礎上,還需要將整個生命周期內的過程視作大型項目看待,保證項目人員職責明確的基礎上,在對問題的處理上力求做到錙銖必較,以維護平臺的穩定和完備。
5.2 增派高校課程建設協調人員,以促進理解推動項目運轉
高校課程建設協調人員崗位的職責是為確保各高校間與業務項目組的溝通不存在隔閡而設置的,一般項目在提出后難免會引起各高校教師的廣泛討論,難免也充斥著對細則內容的不理解而不愿投入到改革進程中。協調組工作人員在與高校教職工交談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主動語言和樂觀情緒解決問題,不僅要對項目的各項保障制度充分解讀,還要力求用高效的方式解決彼此的疑慮與爭端,因項目的有效運轉離不開各高校教師的理解與配合,故應重視此環節在平臺建設過程中的地位。
5.3 嚴格落實對課程的上傳審批,確保高效教學
在部分高校教師與平臺達成合作協議后,網絡課程的制作過程也將朝著標準化的方向邁進,在成立協調組的基礎上,還要在已上傳視頻的審核工作上下足功夫,因網課與線下課程相比,多是短小精悍的,因此審批組成員要嚴格核對視頻字幕、視頻板書等對學生觀看視頻產生影響的內容,在視頻審核通過后要考慮最佳的陳列形式,以提升學生對網課平臺的視覺體驗和觀看效果,并可適當刪減內容拖沓、不合規律的教學內容,以推動高效課堂的開展。
5.4 建立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路徑,讓學生養成習慣
學生對網課視頻的接受程度將決定學習質量優劣,考慮到一部分學生在建立規范的學習規律上存在難度,因此教師在制作課程時要間接滲透學習方法,并通過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思考問題的解決途徑,進而學生可對諸多陌生概念產生深刻理解,既有利于形成結構穩定的知識網絡,還可幫助學生養成對網課的正確態度和學習習慣,在科學規律的教學模式引導下,將利于學生心中知識網絡的構建,幫助學生提升知識掌握程度。
5.5 確立共享保障制度,利用教育資金為項目提供后臺支持
共享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教育部門、各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共同努力下所形成的保障項目良好執行的基礎,教育資金的設置不但對落實各項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教育的內容有利,還可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啟動一部分教育資金用于平臺的建設與完善工作上,并通過對社會和校園內大面積的宣傳,讓師生能夠對新穎的教學模式產生適應,并逐漸接受網課模式下的學習方式,進而與一般的線下學習形成互補,在豐富學生選擇的同時,幫助提升總體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4]
5.6 對教師和學校建立高效更新的獎勵制度
對于參與網課平臺建設效果良好的教師和學校而言,設立一定的獎勵制度將有助于后續工作進展和項目的長期有力執行,在以制作課程的點擊量為統計值的基礎上,建立一套能夠帶動區域內所有高校教師創作課程的分層次獎勵機制,并定期開展網課制作比賽等豐富的活動以推進項目的發展,對學生而言也可參考《學習強國》平臺的獎勵制度,將對課程完成度高的個人或團體頒發榮譽證書或紀念品的形式,以鼓勵廣大教師和學生大力使用區域內跨校網課平臺。
5.7 根據項目執行情況決定后續推廣力度
良好的項目執行情況將幫助網課平臺在日后的推廣,也可讓兄弟省市借鑒我省的教學經驗,因此在確保項目組能夠長期負責的同時,根據校內師生的反應和感受調整下一步工作動向,以確保操作項目符合實際的基礎上,盡全力拉近高層次學校與低層次學校之間的距離,以確保項目能夠在穩定的大環境下健康發展,為提升區域高校教學質量做貢獻。
六.結束語
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打造區域內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資源共享,不僅是符合教育現代化觀點的體現,更是拉近不同高校間的學生距離和提升區域內高校學生素質的有力舉措,項目的投入使用也將有效改善教育多極化的現狀。
參考文獻:
[1] 呂英芳, 丁桂芝. “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共享區域資源的研究[J]. 中國輕工教育, 2016(1):5-8 +23.
[2] 溫玉卓. 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混合制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 大眾科技, 2019(1):84-86.
[3] 姚春蕓.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研究[J]. 新絲路, 2017(1):106.
[4] 劉晨光.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泛在教育資源共享對策研究[J]. 內蒙古經濟與科技, 2018(9):148-149.
作者簡介:
李永成(1978—),男,漢,山東莒南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