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明 苗曉姿 蔡金雨(長春大學管理學院)
企業金融化并不是一個標準詞匯,對于企業金融化目前并沒有標準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對于企業金融化研究也是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投資角度。王紅建、曹瑜強、楊慶和楊箏(2017 年)對我國制造業金融化進行分析并指出,制造業金融化就是企業在金融與房地產產業暴利的趨勢下,通過配置金融資產以分享超額利潤。不僅僅是制造業這一單一行業,全行業都面臨金融化的發展態勢。劉篤池、賀玉平和王曦(2016 年)在研究企業金融化對實體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時提出,當前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實體經濟面臨困境,非金融類企業為了改善盈利狀況,將原本用于經營性業務的資源改投到金融資產當中去以尋求金融市場高額的回報。文春暉和任國良(2015)提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通過對企業金融資本掌控,利用金融手段控制著金融服務和產業鏈的核心價值環節,促使上市公司實體生產制造比例降低,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利潤分配角度。肖汪洋(2017 年)在對非金融企業金融化對社會責任的影響中提到,企業金融化是指企業在運行過程中的利潤逐漸并主要通過金融活動而非商品的生產貿易獲得。戴賾、彭俞超和馬思超(2018 年)研究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分離的發展時也提出,企業金融化也表現為金融投資獲得的收益占總利潤的比重越來越高。也有學者結合這兩個角度,給出企業金融化的定義:馬紅和王永嘉(2019 年)認為企業金融化是實體企業減少實體經營投資、增加金融投資,利潤更多是來源于金融投資收益,追求單純資本增值的一種趨勢。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學者們更多傾向于對于投資角度的界定,即認為企業金融化是企業將資金更多地投入到金融資產中,以期獲得收益的行為。
企業具有金融化的趨勢,也就是企業傾向于將更多資金投資于金融資產當中。在世界的大環境下,中國也迅速卷進經濟金融化的進程中去,自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脫實向虛的現象也逐漸顯現出來。金融業的蓬勃發展確實能為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資金來源,緩解中小企業的籌資壓力,但是金融業的發展必須依托實體經濟,對于非金融企業來說,更是如此。金融資產投資可以適當進行,如果非金融企業將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金融資產上,長此以往,經濟泡沫的現象將更為嚴重。那么為何諸多非金融企業越來越多地進行金融資產投資,為何非金融企業淡化主業而越來越重視金融資產投資,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非金融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向市場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因此生產和加工是其首要任務。隨著我國進入經濟轉型期,我國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攀升、核心技術潛力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和外部購買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簡言之,企業由于人力、材料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而導致成本增加,而且企業研發能力相對較差,產品存在庫存積壓大的情況,成本上升銷路卻難以保證,導致實體收益率普遍下降。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不得不另謀出路,基于目前金融業蓬勃發展的現狀,企業選擇進行生產資料投入較少的金融資產投資,選擇投資周期短,回收期快的金融資產投資,以滿足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資產的流動性是指企業資產變現速度,資產流動性越強,轉換為現金的時間就越短,時期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也相應降低。而且資產的流動性也能體現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流動性強,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較好,對于企業籌資也會產生一種正向影響。短期金融資產具備良好的流動性。例如股票,能夠很好地在市場上流通,變現速度非常快。企業將資金投入到金融資產中去,如果短期內需要現金,可以隨時出手獲得現金。企業將資金投入到金融資產當中,能夠優化企業的資產結構,增加企業資產的流動性。此外還能增加企業閑置資金的盈利性,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經濟金融化是指一國或一個地區,金融工具使用比重占所有經濟活動總量的比重。經濟金融化最早萌芽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七八十年代走入大眾視野,并于九十年代飛速發展。經濟金融化的出現極大增加了各種經濟資源的流動性,將企業、資本市場和投資者之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企業和投資者以資本市場為媒介進行“看不見”的交易,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和債券來籌集經營所需要的資金,投資者在資本市場投資股票和企業債券以獲得投資回報。資本市場的存在使得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實現有機統一。在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中,企業發現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獲利的機會,因此也開始向資本市場投資以期實現收益。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不單單包括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企業也囊括其中,由此企業金融化也逐漸發展開來。
成熟的資本市場上,企業進行籌資活動,從中獲得實業投資所需資金,投資者進行投資,認為該項目能夠獲得期望收益并獲得預期報酬。當企業出現財務困境并且有繼續經營的打算時,很難通過正常手段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資金,此時會更傾向于進行金融資產投資。企業對金融資產投資的類別通常會選擇短期投資,此類金融資產投資的回報期短,更類似于個人投資者在資本市場進行的投機行為,為了獲取短期收益緩解企業所面臨的財務困境而放棄主業進行金融投資。
企業持有現金的動機包括: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交易性動機是指企業留存一部分現金進行日常的交易;預防性動機是指企業留存一部分現金來應對企業的突發事件;投機性動機則是企業準備一部分現金以便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時可以及時投資,以獲得非日常性收益的動機。以上三種情況下企業留存的“現金”通常不是貨幣形式的現金,而是可以短期內變現的金融資產。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能夠留存一些儲備,滿足企業日常的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另一方面,企業投資于短期金融資產能夠獲得一部分收益,避免了貨幣盈利性差的問題。
企業以營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企業面臨諸多威脅生存和發展的各種挑戰。非金融企業金融化也是企業為了發展而采取的一項手段。企業金融化,是出于實體收益率下降、保持資產流動性、社會浪潮的推動等多種因素。適度的金融化能夠促進企業良性發展,但是企業也應注意,防止過度金融化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