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水口中心小學 麥惠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鄙剖且磺形镔|之本源,善是人性之本源;水的精髓即是善,水的核心精神價值為“善”——上善若水;從一定意義講,善即水,水即善。廣東省惠州市水口中心小學圍繞這個核心精神價值,結合中國水文化、東江水文化、惠州市文化以及自身學校現有文化,總結出水所具有的四個特性:所謂“容”,就是指海納百川的意思;所謂“活”,就是指流水不腐的意思;所謂“恒”,就是指水滴石穿的意思;所謂“和”,就是指潤物無聲的意識。水口中心小學將上述所總結的水之四德作為水文化研究的重點,打造出善水文化特色主題課程。在此背景下,小學美術課程也應順應善水文化教育特色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廣東省惠州市水口中心小學所編制的善水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共有六本,從低年級至高年級依次為《水之寶》《水之美》《水之韻》《水之利》《水之德》《善之行》。而三年級的《水之韻》校本教材主要是對水內在品質的介紹,通過水的故事、詩詞、成語、字畫、音樂、民俗、運動以及東江文八個章節,分篇介紹了古往今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與水有關的文化精髓。
另外,三年級《水之韻》善水文化校本教材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融入,也是水口中心小學對善水文化的再開發,以小學美術獨有的視覺傳達表現方式將自身學校特色善水文化體現出來,通過豐富的美術作品將善水文化形式直觀呈現出來,進而推動自身學校美術教學的發展,促使校內學生的美術能力及素養得到不斷發展,實現將其打造為高素質、高水平全能人才的教育目標。
基于善水文化校本教材的小學美術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可將其分為三大模塊,即造型+表現模塊、欣賞+評述模塊、綜合+探索模塊,以此作為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根本。具體表現如下:
1.基于造型+表現模塊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在該種模塊下的善水文化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所學過與水相關的詩詞進行收集,并通過對這些詩詞進行聯想、想象、構思以及表現等處理,采用繪畫、拼貼等手法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形象,進而完成具有“善水文化”理念的美術作品。
另外,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與水相關的成語,也蘊含了多種含義,因此美術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成語進行深入理解,并使用不同的美術工具,以及通過不同媒體的效果體驗,促使學生使用美術語言表達形式將其具體形象呈現出來。
例如,在對小學生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美術教師可向學生提供一首與水相關的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詩詞極具形象感,這時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古詩進行感悟:在某個深秋的晚上,有一位游子,獨自一人騎在一匹瘦小的馬上,這時西風吹過,游子感覺到一陣陣凄冷。當他走到纏滿枯藤的老樹旁時,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最后,在對古詩進行充分理解之后,美術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繪畫、剪紙、粘貼等美術創作材料,然后讓學生再結合自身想象對該詩詞進行美術創作。
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意思,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利于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
2.基于欣賞+評述模塊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在該種模塊下的善水文化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對與水相關的名家字畫進行感知,加深學生對這些作品的了解,通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描述,以及對其形式進行簡單分析,促使學生掌握美術作品中色彩與構圖的精妙之處,以此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
另外,水口中心小學位于東江之濱,從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日起,就受著東江水文化不斷引導,因此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美術教師也可以對歷史沉淀而成的東江文化進行充分利用,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善水文化學習,促使學生將存善心、表善言、行善事、做善人等行為用視覺形式表達出來,進而促使學生的“善”品質得到有效培養,實現“善水文化”教育特色目標。
例如,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所了解的“東江水文化”描述出來,并為學生展示“東江公園”的相關素材:東江公園二期延續了“東江水文化”主題,充分發掘本土文化內涵,體現河源特色,沿用了東江公園一期“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技術,將“東江水文化”充分融入到公園建設的方方面面,不僅打造了生態樹池、生態草溝,還建設了生態停車場,真正地實現了會呼吸公園的建設目標。據此,美術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一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讓學生想象是否還有其他可以融入“東江水文化”主題的公園設計,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美術器材,并引導其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建設屬于自己的具有“東江水文化”氣息的“東江公園”。
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活躍學生的繪畫思維,也能夠促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促使學生養成一雙具有發現美、發現善能力的眼睛,利于提升學生的“善水”精神。
3.基于綜合+探索模塊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在該種模塊下的善水文化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對與水相關旋律、節奏的律動起伏進行全方位感受,并讓學生對與歌曲相匹配的畫面進行賞析,進而對學生的感覺聯通進行有效激活,促使學生的視覺及聽覺能夠協調運動。最后,引導學生對多媒體技術進行靈活運用,將所感以美術的形式創作出來。
另外,美術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對與水有關的故事進行收集和了解,并通過卡紙制作的方式將主要人物創作出來,然后讓學生對自己創作的故事進行講解,以此激活學生的藝術靈感,促使其美術素養及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例如,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美術教師可將課堂交給學生,只需對學生講述“善水”文化的內涵,并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理解,并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創作與水相關美術作品。同時,在學生創作之前,美術教師需要向學生交代,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不僅要與水相關,還要具有一定的情節性,在創作完成后需要將自己的靈感及作品內容呈現出來。對于創作較為良好的學生,可以給予其適當獎勵;而對于創作不太完美的學生,應該對其進行適當點撥,從而促使學生的美術能力及素養能夠得到一定提升。
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相應的技能,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表述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基于善水文化校本教材的小學美術課程實踐活動,需要美術教師能夠從善水文化教育特色著手,對美術課程的形態呈現以及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豐富,并在此基礎上對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策略及評價體系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以及學習能力,進而推動“善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