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秋謹
(南寧市社會科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22)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轉變,消費能力日益提高,進而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特別是對食品安全更加重視。作為食品主要組成部分的農產品,其質量安全不僅已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更是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注重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農業增收空間[1]。”定制農業的出現,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能夠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因而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近年來國內部分地區積極探索發展定制農業并取得一定成效,而定制農業在南寧尚屬新興事物,發展力度不大,尚未大范圍和大規模發展。為南寧市發展定制農業提供經驗借鑒,介紹了國內山西、甘肅、云南等地發展定制農業的典型案例,分析了相關案例為南寧市發展定制農業的經驗借鑒與啟示。
定制農業是指依照消費者(顧客)的個性化要求,組織開展農產品訂單式生產,收獲有區域特色的原生態農副產品,開展農業服務全程個性化定制的生產經營模式。定制的內容包括產品的形狀、品質、包裝、風味,以及產成品的時間要求、物流服務等[2],因而可以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風格迥異、不同層次的個性化需求。對于此種方式生產的農產品,消費者往往能夠支付比普通農產品更高的價格,生產經營者進而可以獲得更多經濟收益。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農產品本身,同時購買了生產者提供的服務。定制農業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的巨大質變,其產品生產方式使消費需求與農業生產直接對接,不存在“賣難”“買難”問題,可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與規?;霓r產品生產也能良好互補。
1.2.1 定制種養 生產方根據消費者提出的要求,或征求消費者意見,開展有目的、有目標的定制生產,生產出符合消費者要求的產品。
1.2.2 委托種養 消費者認租生產方的土地或牧場等,再委托生產方按照其要求生產農產品。
1.2.3 會員制 家庭農場、農業園區等農業生產主體,采用發展會員、會員優惠、送貨上門的方式推銷農產品。
1.2.4 認養認種 家庭農場及合作社等組織順應消費者心理,讓消費者認養家畜、認種果蔬,生產方負責種養與管理,消費者收獲其認養、認種的最終產品。
1.2.5 農社對接 生產方預先與城市社區對接,建立直銷關系,而后生產出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的農產品,并通過物流配送上門。
1.2.6 眾籌種養 生產者在生產之前向消費者明確產品的生產計劃,包括產品的內容、質量、數量等,消費者下訂單后生產者開始生產并對成品進行配送。
2014年,山西省長治市供銷合作社在城區開通“果蔬直通車”。生產上,供銷合作社負責提供技術給農戶或生產基地,與農民簽訂訂單種植協議。生產者按照協議要求開展生產,期間遵從綠色食品生產標準,施用有機肥,不使用激素和違禁農藥。供應配送環節,消費者只需提前1 d在供銷合作社網絡信息平臺“欣鑫合”電商網站下單,次日便民冷藏配送車會準時將所購果蔬送到各社區,保證果蔬從采摘到配送不超過24 h,實現了果蔬從地頭直接對接市民餐桌,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求問題。“種植基地+果蔬直通車+消費者”組成了一個相對固定、扁平化的封閉系統,生產方按協議生產,無需擔心銷路,加之有生產標準的約束,果蔬質量得到保證,食品安全有保障;同時,果蔬價格在價格競爭中具有一定優勢,通常低于周邊市場價格10%~20%,為消費者提供了質優價平的農產品,大大豐富了消費者的菜籃子,實現了產銷無憂,供需雙贏。
山西省長治市華日泰城市私人農場位于長治市郊,緊鄰長治機場與高速公路,距市中心區15 min車程,區位優勢明顯。2015年,農場對其擁有的35.13 hm2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包括私人農田、溫室大棚、養殖園、牧場、多功能活動區及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等,開辟了私人訂制業務,采用“合伙人制+眾籌制”的主流創業模式,消費者最低投入998元即可定制屬于自己的私人農場。農場為租客提供基礎服務、半托管服務、全托管服務等3款服務套餐,還推出各項自選訂制套餐。消費者通過參加眾籌、定制套餐等方式獲得農場土地的使用權,可親自到農場種植果蔬,也可通過半托管、全托管服務由農場方代為生產管理,期間可遠程監管農場的生產活動,以保證獲取健康安全的綠色農產品;另外,租賃的農場土地還可轉租,既解決了家庭時蔬的供應問題,還可為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甘肅省臨澤縣為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實行“會員制”銷售、農產品眾籌、電商銷售等農業經營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3]。水果生產合作社利用微信等社交工具,提前發布果樹認養信息。每年新年伊始消費者預先繳納定金,以雙方議定的價格認養1棵果樹,合作社與消費者雙方簽訂協議后,合作社負責果樹日常管理,果實成熟后合作社便負責采摘、打包、配送給消費者;消費者也可親自赴果園采摘,享受收獲、親近大自然的樂趣。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牛村200 hm2果園,其果樹全部交由客戶領養。領養人每年出資1 180元即可領養1株蘋果樹,擁有該果樹起名權,配有其專屬LOGO的“私人訂制卡”。領養人可通過網絡視頻遠程觀察果農管理及果樹生長情況,逢節假日、休息日可到果園游覽并參與果樹管理,收獲季節還可邀請親朋好友采摘蘋果。栽培過程中,果農嚴格按照國際“CERES”有機生產標準,產出的每顆蘋果均能追溯到具體的植株和生產管理人員。
依托果樹認養模式,果農在生產前期即年初可收到消費者交納的定金,有效解決了缺乏生產資金的問題,同時基于訂單協議,果農生產的水果不愁銷路,生產效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甘肅省臨澤縣新華鎮是一個精準扶貧村,具有養殖土豬、土雞的傳統。該鎮于2017年發起了臨澤縣首個互聯網扶貧眾籌項目“明泉村農家土豬肉”,消費者支付138元眾籌可認購2.5 kg豬肉。當地生豬養殖戶嚴格按照傳統養殖方式飼養生豬,鎮電商辦公室和食藥所對飼養全過程進行監督,并定期發布土豬生長情況。眾籌者可隨時了解生豬生長情況,生豬長成后在畜牧、衛生等部門監督下進行屠宰、檢疫、分割,由真空袋獨立包裝冷藏,通過冷鏈運輸送貨上門[3]。
2020年3月,云南省宣威火腿集團打造了一款集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的平臺——“云農民”。平臺經營宗旨為“解決食品安全,以用戶為中心”,為消費者提供“生態、綠色、健康”全方位多元化的產品服務,帶動農民收入增加,達成產業扶貧、鄉村振興。平臺采用會員“定制農業”模式,由宣威火腿集團與養殖戶簽訂烏金豬認養協議,會員通過平臺線上認購養豬,由平臺精準投放給農戶代養。會員隨時可到農戶家探視自己的小豬,親自體驗飼養樂趣。除大力推廣生豬認養,云平臺還重點供應安全可溯源的優質豬肉、豬油、宣字火腿系列產品,以及其他特色農副產品等。從事生產的農戶依托該平臺,可將特色農產品品質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形成產業鏈與規模效應,促進產品走向全國甚至國際市場,提高自身收益。
近年來定制農業的出現和興起,某種意義上而言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期盼和對綠色食品、生態農產品渴求的一種外在顯現。隨著信息化、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村電子商務不斷發展,傳統產業也正迎來轉型的良好契機。南寧市傳統農業如何轉型,山西長治、晉中,甘肅臨澤、云南宣威火腿集團的經驗,對當今南寧市發展定制農業提供了經驗借鑒和啟迪。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普及,為傳統農業進入定制農業時代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互聯網+農業”深度融合,南寧市各縣區應主動指導轄區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明確定位,找準方向,主動構筑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挖掘商機,助推當地定制農業發展。
定制農業也是契約農業,除要求生產者、消費者雙方都要有高度的誠信意識外,政府應加大監管,加強生產監督、產品檢驗檢疫,確保定制農業產品符合契約規定的數量與質量。同時,政府應強化食品安全監控體系建設,落實監管責任,切實維護消費者與生產者雙方的合法權益,對于雙方的各類糾紛和相關問題,在法律框架下,積極組織協商解決。
定制農業的農產品具有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的特征,因此應盡可能整合各縣區的農業資源要素,提供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吸引更多消費者。在定制內容的選擇上,不拘泥于農產品定制,應積極向服務定制延伸,從第一產業拓展到第二三產業,讓定制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有機融合,同時促進農產品生產與旅游、農業教育、生態養生、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帶動農業提質增效和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
互聯網、農業信息平臺是發展定制農業的基礎和前提,應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村地區寬帶和移動互聯網硬件設施建設和軟件配套,同時加大對農村居民,特別是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網絡應用技能培訓。另外,積極與各大互聯網電商平臺開展合作,促進當地農業農村電商發展,共同助力定制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