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媛,吳郭泉
(1.桂林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2.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中心,涵蓋人和商業發展的各種供求,能夠吸引大量旅游者以及城市居民前來觀光游憩、體驗以及休閑度假[1]。在進行城市空間規劃布局時,要注重將城市規劃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突出桂林市的休閑、游憩功能,擴大旅游和游憩接待規模,防止城市游憩商業區同質化。
從桂林市城市景觀環境的空間格局來看,桂林市處于獨具特色的自然山水景觀環境之中[2]。主城區周邊圍繞堯山、桂海、蘆笛、龍泉四大筋骨,形成城市建設的3條背景線。以疊彩、普陀、穿山、西山及老人山五山的制高點為端點,從空間上確定了中心山水域環境控制區。以東面漓江、南面桃花江、西面桂湖及南面鐵封、鸚鵡二山劃定的范圍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核心保護區。漓江東西沿岸基本上建為開敞式公共綠地;東岸穿山—塔山一帶建為穿山公園;南部岳山一帶建為岳山公園;西岸虞山—螞蟥洲一帶建為虞山公園,疊彩山、伏波山一帶建為濱江公園;象鼻山一帶建為象山公園。東岸虞山橋南北兩側、漓江民俗風情園一帶為低密度旅游設施用地,桃花江東岸為城市公共綠地,西岸為桃花江旅游度假區用地。城區內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沿岸建設為游憩性公園綠地,并通過水系與桃花江和漓江相連,構成“兩江四湖”的中心城區游憩體系。
從公共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的整體布局來看,根據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以接待海外游客為主的旅游服務中心設在舊城組團和河東南組團,以接待國內游客為主的旅游服務中心設在北城組團和中心組團。中心組團、琴潭新區將建設成為現代化的中心商務區,并與上海路站前廣場附近的商業中心一起組成市級多級商業服務中心。在北城組團、河東南、北組團和臨桂組團則規劃布局區域性商業服務中心,連同舊城十字街和瓦窯中心一起形成主城區的5個區級商業服務中心。
桂林市旅游街區的發展是由旅游街區功能的形成以及由此導致的旅游街區結構不斷調整而組成的[3]。其中,旅游街區功能的形成依托旅游經濟學理論,是人們對旅游街區主觀和客觀需求增加的結果。
桂林市的城市意向是山水城市,決定了其真正的旅游吸引力在于景觀風貌。桂林市要成為知名的旅游城市,就需要建立旅游街區,滿足游客對桂林市旅游的補給需求,同時滿足市民的短途游憩需求,并能有效提升城市形象與區域影響[4]。主觀和客觀需求決定了旅游街區的功能,功能的改變影響著旅游街區結構的調整,促使桂林市內多個游憩商業街向游憩商業區轉變。而桂林市旅游街區的興建必然導致游憩者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和商業供給者的進一步投資,從而帶動整個桂林市的經濟增長。
地類分解分析法為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是在系統收集資料后,對所分析的問題進行信息編碼、理論生成與再核驗的過程[5]。本研究在《桂林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運用直接觀察的方法,對桂林市現有的游憩地類型進行分析,主要分為自然風光、歷史人文、主題游樂、健身娛樂和休閑購物5種類型(表1)。值得注意的是,桂林市內自然風景類游憩地數量過多,而開發質量卻較差,難以突出不同風景區的獨特主題,旅游景觀可替代性大。再加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道路交通和衛生條件不夠完善等,使得游客往往選擇周邊替代性旅游景區而忽略了桂林的市內旅游,造成桂林市空有自然風景卻乏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為了清晰地反映桂林市區各類游憩場所與設施的空間分布特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軟件將游憩者不同的區域空間需要反映在數據上,并通過數據展示不同的空間特殊性[6]。桂林市游憩空間的主要特征表現如下:①大部分游憩場所集中分布在“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圍合的中心城區,尤其在以中心廣場為核心的中山路—解放東路—杉湖路—濱江路圍合的區域內,集聚了相當數量的購物、娛樂、文藝表演、步行街等各類游憩場所。②象山公園、濱江公園、七星公園等主要風景游覽區以及其他城市綜合公園均分布在市區內;蘆笛景區在近鄰城區,與市中心交通便捷;漓江景區則穿越中心區;市政公園大多分布在“兩江四湖”圍繞的中心城區核心保護區內。③大型的購物設施主要分布在中山中路沿線兩側,形成一條主要的線狀商業帶;正陽路步行街和依仁路則集聚了眾多的服裝、鞋帽、食品、工藝品、土特產等商鋪。④各文化場館分散分布在市區內的各個地方;休閑娛樂設施主要分布在中心廣場附近的中山路、正陽路、濱江路、依仁路、榕湖路、杉湖路等街道上。⑤從主要的游憩場所之間的空間聯系來看,濱江路、翊武路、中山路、南環路是重要的聯系通道。
表1 桂林市游憩地類型分析
為分析桂林市游憩商業區開發的問題和不足,本研究在桂林市5個主要游憩商業區各發放問卷100份,共計發放500份,其中回收問卷492份。城市居民回答問卷307份,占問卷總數的62.40%,外來游客回答問卷185份,占問卷總數的37.60%,統計結果和分析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桂林城市居民的旅游街區基礎信息調查情況
表3 外來游客的旅游街區基礎信息調查情況
由表2可知,從年齡層次來看,被訪居民年齡主要集中在15~24歲、25~44歲和44~64歲,分別占樣本總量的24.76%、39.08%和19.87%,表明調查對象以中青年居民為主。從出行方式來看,桂林市民到達游憩商業區的方式多為搭乘公交車和開私家車,占比分別為45.61%和35.18%。從到達目的來看,市民到達游憩商業區的目的分散,其中逛街購物占比最高,為23.13%,其次為去飯店酒吧,一整天的游玩占比排名第3,為14.98%。三者之間相差不大,可見現有游憩商業區還沒有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區域主題不夠鮮明。從得知方式來看,市內游憩商業區的宣傳不夠,60.59%的城鎮居民都是通過朋友介紹認識和了解該商業區,未來應加大電視媒體和網絡宣傳力度,使桂林商業區的名氣擴大。從吸引原因來看,城市居民對游憩商業區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商業供給項目和商貿購物上,而對其他幾項不太敏感。
從不滿意原因來看,各數據離散程度較小。其中18.57%的市民認為游憩商業區不能使他們滿意的原因在于目的地距離較遠、交通不便以及城市衛生和管理相對薄弱,但近年來,隨著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和關注,該數據有下降趨勢。造成市民不滿的第二大原因是商業供給類型單一、缺乏新穎性,占比23.45%,這也成為影響桂林市整體游憩商業區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令市民不滿意的首要原因是現有游憩商業區的區域范圍狹小,占比39.41%,這與桂林城市游憩區域的布局設計有關,成為阻礙桂林市游憩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看,桂林城市居民是桂林市游憩商業區發展的主體。一方面當地居民是游憩商業區發展的最終受益人,另一方面當地居民也是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從國際旅游發展趨勢來看,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生產方式構成的人文景觀是以自然風光為基礎的桂林旅游地最好的互補資源。因此,當地居民參與管理游憩商業區并從中得到利益,才能解決居民、發展商、游客三者之間的潛在矛盾,消除旅游業發展的潛在障礙。
由表3可知,從出行方式來看,游客到達游憩商業區的出行方式主要為步行和乘坐公交車,可見交通因素對游客選擇單個游憩商業區的影響不大。從得知方式來看,外來游客了解游憩商業區的途徑較平均,其中,從新聞媒體得知的最少,為16.76%,可見宣傳方式少、力度低阻礙了商業區的客源流量。從到達目的來看,外來游客到桂林市游憩商業區休閑消費比重較大,除逛街購物等休閑活動之外,觀光的人數比重也較城鎮居民有一定的提升。可以說,桂林市區豐富優美的自然景觀,也是吸引游客前來入住休閑的重要原因。因此,游憩商業區要緊挨知名旅游景點,以旅游業為基礎增加娛樂休閑產業的消費供給。
從不滿意的原因來看,游客對游憩商業區的衛生和管理最不滿意,占比34.05%,對商業供給類型次之。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對衛生和管理的投入,同時利用政策扶持等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前來投資。
總的來說,游憩商業區的相對吸引力與游客的親身體驗有關,影響游客前來的動機是多方面的,是一個綜合的概念[7]。游客在沒有到達商業區前就要做出是否前來的決定。因此,真正影響游客決定和潛在游客增加的因素,是游憩商業區消費者在體驗后對桂林城市游憩商業區的質量評價,即其在市場上的口碑[8]。當一個游憩商業區口碑好時,游客就會增多,但游客增多的同時也會給環境和交通等帶來壓力,當管理能力跟不上時,游憩商業區的體驗就會下降,游客的總體體驗也會下降,口碑變差,長期的潛在游客也會減少。
游憩商業區的客源不僅有外來游客,而且還有桂林市的城市居民和周邊各縣居民。因此,游憩商業區的開發和建設不僅要考慮外地游客的旅游接待服務需求,也要立足于城市發展,不斷滿足桂林市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游憩需求[9]。此時,政府部門對游憩商業區的開發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游憩商業區通過各類方法提升人氣,吸引更多潛在和實際的消費者,從而不斷發展壯大。當商業區供給類型充足、內容新穎時,則會吸引更多消費者前來消費,商業區的影響力就會不斷擴大。反之,則阻礙了商業區的發展。因此,游憩商業區的發展關鍵在于商業區的供給問題[10]。
當一個游憩商業區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大規模地開發新地區和擴大新資源供給時,由于施工時間較長,消費者不能等待,新區域商業供給不完善,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服務。同時,道路交通不便捷、消費者可進入性降低等多方面的因素通常會導致消費者轉向其他游憩商業區,新游憩商業區的開發則達不到預期效益。此時,政府決策部門為了解決第一次循環時的不足,往往會采用繼續大規模開發的第二次循環策略,甚至不惜通過減少旅游景點和減少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等旅游吸引物的方法,提升游憩商業區的人氣,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然而,由于旅游吸引物減少,游憩商業區喪失了休閑度假的功能,導致消費者越來越少。由此可見,當選擇以擴大規模的方式開發游憩商業區時,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政府決策對游憩商業區的影響見圖1。
圖1 政府決策對游憩商業區的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如下對策:①游憩商業區開發時應充分考慮客源構成,注重外來游客的感受,發展旅游服務和旅游接待設施,提高旅游景點的可進入性,不斷提高質價滿意度。同時要注意滿足本地居民和近郊縣居民的游憩需求,為所有消費者提供舒適、衛生、安全、便捷的購物環境。②注意對現有游憩商業區的完善和保護,減少大規模的開發重建,縮短建設時間。注意繼承人文傳統,發揮地方特色,保護舊城文化,展現中心山水城市的景觀特色,體現地方多民族的經濟特點。若游憩商業區必須改建,應盡量以基礎設施的改造為主,如發展道路交通,修建公路、鐵路、地鐵等日常出行交通;增加健身鍛煉器材,方便市民游憩鍛煉;鋪設商業區內柏油路等以改善區內環境,提高商業區的整體形象和質量。③游憩商業區的開發不能以減少旅游吸引物為代價。旅游景區及區域內旅游景點不僅不應該減少,還應樹立旅游景區形象,利用宣傳、促銷等經濟手段提高人氣,帶動整個游憩商業區的發展。
城市游憩商業區的發展不僅需要城市具備優越的旅游資源,更需要相關商業供給者對其進行大量投融資與之配合,從而形成具有極強吸引力的旅游市場和潛在游憩市場。可以說,商業供給者與城市旅游資源一樣,對游憩商業區的影響很大。
在商業區設計調整過程中,首先,通過對現有游憩商業區內滿足消費者“食、住、行、游、購、娛”需求的交通運輸設施、食宿接待設施、游覽娛樂設施和旅游購物設施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形成針對各競爭產品開發的投資可行性結論。其次,以商業區游憩目標為基礎,預測主導性游憩流向,從而制定行動規劃,并在游憩商業區主題的引導下,對整個廣場的旅游活動進行統一安排,最大限度地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達到旅客最大效用的均衡。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商業供給者應該認識到服務設施的增加和效用體現是有滯后性的,由于建設時間較長,游客可能沒有耐心等待設施建設完成,而已經選擇了其他替代性設施。同時,游憩設施的增加會產生2個起限制作用的反作用機制。對游客來說,當服務設施過多時,設施的利用率降低,從眾心理增加了游客的不安全感,也使其不再前來進行游憩活動,從而降低了游憩商業區的吸引力;對游憩業從業人員來說,游憩設施過多、設施的利用率降低,必然導致游憩業利潤的下降,從而引起游憩業從業人員的流失,進而影響整個游憩商業區的服務水平,最終導致游憩商業區的衰落。商業供給者對游憩商業區的影響見圖2。
圖2 商業供給者對游憩商業區的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如下對策:①在進行游憩商業區開發時,一方面,應找準旅游客源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努力增強旅游資源吸引力。另一方面,應配合交通運輸、食宿接待、游覽娛樂和旅游購物等旅游供給保障設施,形成以游憩休閑為主導的多樣化游憩產品,吸引包括城市游憩者在內的更多旅游客源。②借鑒市場營銷學中整合營銷的方法,建立獨具特色的主題游憩商業區,配合相同或相似色彩、主題的其他商業供給,為消費者營造統一的主題消費氛圍,最大限度地滿足游客的休閑游憩需要。③注意旅游供給設施的效用滯后性,恰當、適時地把握旅游供給規模,在供求平衡的基礎上達到游客最大效用的均衡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