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英
摘 ?要:在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大力支持的時代背景下以及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廣大教師的教學思想顯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知曉古詩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而加強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以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內在氣質,進而達到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力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時期,教學古詩詞的重要性已經被人們所充分認可。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以嶄新的教學理念創新古詩詞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動地參與到古詩詞教學活動當中,指導學生深入學習古詩詞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內涵,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關于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作以下幾方面論述。
一、創建詩詞畫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詩詞畫面的創建需要教師具備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期教育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了解多媒體技術的功能,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多功能性,通過創建詩詞畫面博得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觀能動地參與到古詩詞教學實踐活動當中,以濃厚的學習興趣愉悅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時,首先,我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出示了望湖樓所看到的景色,幫助學生對詩題做了分析,引導學生回憶了《宿建德江》的寫作方法,為學生學習新課奠定了基礎。然后,我為學生介紹了詩人蘇軾和創作背景,引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深入賞析了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在直觀情境下使學生體會到了詩歌美的意境,讓學生獲得了審美愉悅,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了歸納,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建詩詞畫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了學生對這首詩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切實達到了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聯系詩詞背景,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從朱熹《觀書有感》中的“為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句進行教學分析,便可以明了聯系詩詞背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聯系詩詞背景授課,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對古詩詞內容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實現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長相思》這首詞時,首先,我為學生介紹了詞人納蘭性德和寫作背景,使學生了解了這首詞是詞人隨著康熙皇帝出巡山海關的所見、所聞、所感,進而對學生說道:“大家想不想知道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我為學生介紹了詞牌名,結合詞作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深入賞析了詞句內容,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在詞中所表達的真摯感情,讓學生體會到了詞人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對學生提出了背誦這首詞的要求,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聯系詩詞背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明了詞人在這首詞中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從而充分達到了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加強詩詞誦讀,刺激學生情感體驗
在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誦讀詩詞的教學策略也已經得到了廣大教師的充分認可。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詩詞誦讀,刺激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味美,讓學生以極強的學習動力融入到古詩詞教學活動當中,從而以有效的指導完成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浪淘沙》這篇課文時,首先,我為學生介紹了詩人劉禹錫和《浪淘沙》組詩,使學生了解了所學只是其中一首,形式是七言絕句。然后,我為學生朗讀了古詩,使學生明晰了古詩的誦讀節奏,對學生提出了反復誦讀的要求,進而抽查了學生的誦讀情況,讓學生談了談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之后,我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賞析了古詩詞內容,培養了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組織學生帶著感情合作誦讀了這首詩,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了學習這首古詩的情感體驗。這樣,我通過加強詩詞誦讀,刺激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有了極強的學習動力,進而對學生做了恰當的指導,順利完成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古詩詞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不斷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創新教學方法,優化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以求呈現出最理想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余玉芬.小學語文新課改背景下的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科技資訊,2017,15(18):186-187.
[2]陳美麗.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才智,2017(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