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蓮

【摘要】目的 探討子宮肌瘤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對其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與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 抽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49例在我院進行診治的子宮肌瘤患者作為本研究中的觀察主體,所有研究對象在拋硬幣的分組方式下被分成對照組與干預組,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優化護理干預方式,對兩組患者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和睡眠質量等臨床指標予以比較。結果 干預組患者在腸鳴音恢復時間、胃腸道恢復時間、排便時間方面的數據,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的區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干預組PSQ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的區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肌瘤患者接受優化護理干預模式,可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有利于提高其睡眠質量,能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值得在臨床中推薦。
【關鍵詞】護理干預;子宮肌瘤;胃腸功能;睡眠質量;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1..02
婦科疾病中,子宮肌瘤的發病人數逐年上升,以45歲左右的婦女為多發人群,不過該病多為良性腫瘤,所以治愈率較高。目前,針對子宮肌瘤的治療通常要根據患者的年紀與腫瘤體積,以及是否有生育需求等條件來選擇治療方案,其中,手術是最佳方法[1]。不過術后易產生胃腸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影響了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而不利于恢復健康,因此,對子宮肌瘤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和睡眠質量問題要給予特別關注。鑒于此,針對子宮肌瘤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對其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與睡眠質量的影響予以探討。現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98例在我院進行診治的子宮肌瘤患者作為本研究中的觀察主體,所有研究對象在拋硬幣的分組方式下被分成對照組與干預組,對照組(n=49):年齡31~55歲,平均(41.29±2.17)歲,手術類型:全子宮切除術25例,子宮肌瘤剝除術24例;干預組(n=49):年齡30~56歲,平均(41.31±2.22)歲,手術類型:全子宮切除術27例,子宮肌瘤剝除術22例。2組患者年齡與手術類型經比較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確診為子宮肌瘤,符合《子宮肌瘤專家診治共識(中國婦產科雜志,2017)》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均知情,且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排除標準:神志不清者;生殖系統病癥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惡性腫瘤者;全身性慢性病癥者;精神疾病者;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內容為:術前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并根據醫囑為患者用藥,告知患者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并在患者術后密切觀察期身體狀況,如有異常需要及時上報。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優化護理干預方式,內容為:①術前干預。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病癥和生活習慣,掌握患者病癥的實際情況,并將相關信息記錄在案,帶領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利用發放手冊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積極予以患者進行交流,利用溝通技巧對患者目前的疑問和情緒進行了解,同時針對患者心理壓力較大且悲觀的患者,予以合理的疏導和安慰,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溫暖,便于患者主動配合醫護工作,且在術前對基礎準備予以詳細的檢查,為手術順利開展做好保障[2]。②術中。對手術室的溫度、濕度與光線進行調整,并指導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術中配合主治醫生的工作,并做好患者隱私部位的護理,在患者清醒時利用輕柔的語言進行交流,并通過以往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3]。③術后。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病情的變化,預見性的對常見并發癥進行防治,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與臨床指標,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術后主要注意事項,并叮囑患者家屬給予其關懷與溫暖,協助護理人員照顧好患者;如患者疼痛感知較為強烈可利用變化體位、播放音樂以及語言交流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盡可能的避免鎮痛藥物的使用,如疼痛難耐則需報告主治醫生,獲得其同意后按照醫囑給藥[4];定時為患者進行切口位置的清理,避免患者出現感染和高熱的情況;合理控制探視人員,使患者擁有充足的時間休養,且避免近期內進行劇烈運動。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和睡眠質量等臨床指標予以比較,胃腸功能利用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胃腸道恢復時間、排便時間進行評估,睡眠質量利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進行評估,分數為0~21分,分數超過7分則認定為存在睡眠質量問題。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2.0版本軟件建模計算患者研究數據。計數型指標以n、%描述以及(x2)檢驗,計量型指標以(x±s)描述以及(t)檢驗。P<0.05證明患者試驗指標差異顯著。
2 結 果
干預組患者在腸鳴音恢復時間、胃腸道恢復時間、排便時間方面的數據,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的區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干預組PSQ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的區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子宮肌瘤也被稱為子宮纖維瘤,是女性生殖系統的常見腫瘤,通常是因為患者子宮平滑肌肉的血細胞增生導致,手術是治療該病最為有效的方式,不過術后患者的胃腸道血流量受影響導致減少,所以容易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適感,進而使睡眠質量下降,不利于術后恢復[5]。研究顯示,將優化護理干預應用于子宮肌瘤術后患者身上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且考慮到胃腸道功能障礙的出現還會間接影響患者睡眠問題,所以在進行護理工作時,不僅要重視胃腸道恢復工作,同時也在睡眠和飲食等方面進行護理指導[6]。通過對患者術后有關胃腸道功能的指標進行觀察,例如首次排氣、排便時間,發生腸梗阻或嘔吐等時間的概率等,并結合術后痛感與睡眠質量的狀況來進行更具正對性的護理內容,適當給予患者人文關懷和心理干預,逐步提高其胃腸功能與睡眠質量,進而改善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接受優化護理干預模式,可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有利于提高其睡眠質量,能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值得在臨床中推薦。
參考文獻
[1] 趙 玲,霍福利.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效果心理狀態及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6,22(10):1708-1711.
[2] 牛 娜.臨床路徑護理對子宮肌瘤術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10):73-76.
[3] 王婷婷.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配合精細化護理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的影響分析[J].貴州醫藥,2019,43(02):328-330.
[4] 金蓮芳,張海芝.婦產科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中醫護理方案對術后尿潴留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系統醫學,2019,4(07):190-192.
[5] 何婷婷.臨床路徑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效果及并發癥預防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2):124-125.
[6] 徐 輝,陳春媚.人性化護理在子宮肌瘤術后下肢靜脈血栓栓塞預防中的應用及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血栓與止血學,2019,25(06):1054-1055+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