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均
摘 ?要:實施科學探究式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開展探究活動,體驗學習樂趣;創設探索實驗,提高思維能力;掌握探究方法,培養思維習慣。
關鍵詞:高中物理;新課改;探究式課堂教學
新課改要求高中物理教師認真學習《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認真把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傳統教學的舊觀念,相互協作、積極探索,努力構建適合新課改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
一、探究式課堂教學的要求
高中物理教師實踐新課改,要求依據高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結構,設計出幫助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適應新教材,順利完成初高中物理銜接學習,培養高中生自學、探索和創新能力,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原則和精神。
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探究式教學設置問題的情境化,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能動探究,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結論。比如在學習《電磁感應》時,通過思考實驗觀察填寫表格,并得出自己的結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可以自己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再由教師加以引導,歸納出最終的結論。
新課改要求教師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傳統的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轉變成探索—研究—創新,逐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教學中反復思考自己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正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分析總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提高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比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時,電表的改裝以串并聯電路的應用學生自主分析,以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此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斷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的角色。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比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用打點計時器打的紙帶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與加速度的大小。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發現規律,掌握方法,學得知識,通過探究學習活動,創設實驗探究的情景,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
二、優化教學過程,實施科學探究式課堂教學
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的教學藝術是高中物理教師知識、口才、智慧和情感的綜合體現,精心設計的物理課堂情景,把握好學生的心理,能夠做到開卷之初就能引人入勝,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電場》一節時,我采用形象化的三個演示實驗,展示抽象的“場”,首先演示懸掛小球的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場),再演示磁鐵靠近小磁針偏轉(磁場),最后演示用絲綢摩擦玻璃棒靠近通草球,通過觀察現象與類比思考,使學生很好地建立起抽象的“電場”概念,這樣將概念呈現給學生,為學生搭建起思維起飛的平臺。
開展探究活動,體驗學習樂趣。在我的物理課堂上,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很類似于科學家研究的方式,教師給學生提供好有利于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讓學生得以在此過程中提升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以此交流與分享研究的信息、成果和創意,學生在表達、傾聽的合作中,明晰各自的想法思路,激發起彼此的靈感,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探究學習,達成有效的物理課堂。
創設探索實驗,提高思維能力。物理學科的特點是實驗多,教學中需要教師設法創設探索性實驗,啟發學生探索物理概念與規律的建立過程,讓學生認清所依據的物理事實與來龍去脈,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疤骄炕顒印辈灰欢ǘ家脤嶒炋骄康姆椒ǎ紤]思維探究的形式。比如在學習《電場強度》一節時,一開始不能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傳統的教法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記,實踐新課改我們需要從一個新的角度,運用邏輯思維推理的方法加以突破。我對這節課做了以下教學設計:創造多樣化的思維環境,通過猜想討論和設計方案,首先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比如用演示實驗和類比方法引入抽象的電場,接下來將復雜的問題層次化、簡單化,比如研究電場強度時采用控制變量法分層教學,化簡難點,最后將生疏的規律熟悉化。比如研究電場的疊加原理時,從熟悉的力的合成法則遷移到電場的矢量疊加。學生通過這樣的思維探究,培養了學生抽象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
掌握探究方法,培養思維習慣。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掌握對物理教材學習活動的技巧與策略,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面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耐心培養探究習慣,使學生掌握探究方法,逐項訓練得到逐步提高。教師還要善于拓展學生體驗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時間有限,但體驗和探究無限。比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體驗、探究《物體的平衡》,在體育課上能夠體驗、探究《力與運動》,在路上行走能夠體驗、探究《路程和位移》等等。不同的知識內容,探究的方式也應合理選擇,并不是每一項物理知識都適合用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也不是每一項物理知識都要用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教師要善于突出知識本身的特點,安排好學生學習過程中探究的重點。比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我在學生實驗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合理的猜想與推理探究其結論,在物理的課堂上,采用更多小小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探索,使學生掌握了探究方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生參與了發現的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廖伯琴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