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直觀的學科,并非是僅僅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教授學生的走、跑、跳、投基本動作以及田徑體操球類技術,還可利用體育項目、場地、器材的特性,把困難挑戰置于現實面前,對于健全學生人格,如堅韌意志、拼搏進取、團結協作、公平競爭、自尊自信、誠信守則、文明禮儀、職責定位、情緒調控等體育品德教育因素方面有著獨到的鍛煉效果,且比其他學科更有優勢。
“體育品德”作為體育學科三大核心素養之一,無論是從體育學科的價值、功能、特征等宏觀層面,還是從體育教學的指導、設計、實施等微觀層面,日益備受關注,但其具體實施與達成效果并不佳,不同項目、不同課次情感目標寫得都差不多,教學時機抓得不準,掌握的教學方法比較匱乏、教學評價忽略體育品德等現象較為普遍,究其原因在于中小學體育教師的“體育品德”教學能力水平存在差異、提升路徑不夠清晰。
通過對北京、深圳、鄭州、杭州、南寧、烏魯木齊、濟寧、石嘴山、烏蘭浩特9個市2478份“體育品德”教學能力診斷的現狀問卷調查與數據統計得知,96.29%的教師認為體育品德在體育教學內容中所占比重處在1~30%較合適;超80%的教師認同本研究提出的從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過程、師生自身榜樣等切入點尋找教育時機;99.92%的教師認為在教學中運用過語言提示法、體育激勵法、情境體驗法、情感感染法、心理暗示法;超80%的教師對自己或他人的體育品德教學能力做過診斷,但沒有專門性的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診斷標準與細則。
基于上述的現狀調查結果,采用三輪主要包括各省級體育教研員,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專家教授,北京市部分體育特級教師等56位專家的德爾菲法,基于北京、深圳、鄭州、杭州、南寧、烏魯木齊、濟寧、石嘴山、烏蘭浩特、武漢、上海11個市的150份常態教學設計與體育課的作品分析和課堂觀察,嘗試研制出“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分層診斷方案,獲取不同水平教學能力的表現特征,并通過國家級與省市級主題式培訓的實驗法,提煉出不同水平教學能力的精準提升策略。
一、“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分層診斷
“體育品德”自身內涵較為豐富,主要包括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三個方面,但繼續往下細分還有更多的“體育品德”教育因素。這些因素不是一個運動項目就能夠完全呈現的,也不是一節課就能養成的;單一因素在不同運動項目中均會被呈現,如拼搏、勇敢、團結等;而不同的運動項目又有獨特的“體育品德”教育因素。
此外,與運動能力和健康行為相比,“體育品德”教學更適合附著在某一個運動項目被呈現;且不可能面面俱到,更適合聚焦于課程標準提及的核心教育因素。
因此,“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相對其他教學能力來說,劃分清晰、具體、可操作的診斷維度,提煉簡單、量化、可檢測的診斷要點,總結明確、遞進、可區分的診斷結果,難度更大一些,這也是本研究嘗試突破的重點與難點。
1.“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分層診斷三維度與18要點
進行“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分層診斷,首先要明確分層診斷的依據主要是中小學體育教師備課、上課的教學邏輯,如教學設計寫沒寫、課堂實施做沒做、學生關注有沒有;其次要明確分層診斷的要點主要是體育教師在備課上課過程中的各種可檢測、盡可能量化的具體表現性教學行為。
在兼顧“體育品德”的本質特性的基礎上,本研究將“體育品德”教學能力分層診斷,最終確立“體育品德與運動項目的關聯、體育品德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學生體育品德表現的關注”三維度。
本研究從課時計劃到單元計劃,從情感目標撰寫到情感目標達成,從運動項目特性到體育教學特性,從教學環節到教學活動,從教學時機到教學方法,從教學評價到教學資源,從情境創設到學科育人等方面分析體育教師表現出的種種“體育品德”教學行為,提煉出18個診斷要點,具體如表1所述。
利用“體育品德”教學能力三維度與18要點進行診斷時,可根據每個診斷要點的達成度,按照5、4、3、2、1依次打分,每個維度得分高低與教學能力高低成正相關。
2.“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分層診斷四級結果
“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提升路徑與其他教學能力一樣,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持續發展的過程,要想在短時間內達到專業成熟是有難度的,且不同發展階段的體育教師存在著不同的“體育品德”方面的教學行為表現和發展需求任務。結合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與特性,“體育品德”教學能力也會經歷從無從下手到照本宣科、靈活運用,直至熟能生巧的提升路徑。
因此,本研究將“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確立為“水平一困教型、水平二能教型、水平三會教型、水平四精教型”四個級別,不同維度不同級別的具體行為表現如表2所述。根據表1“體育品德”教學能力三維度與18要點的診斷,中小學體育教師可參照表2清晰知曉自我在“體育品德”具體教學中“目前做了什么”“問題在哪里”“下一步要做什么”。
二、“體育品德”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
本研究圍繞“體育品德”教學能力“三維”內容的診斷要點與“四級”水平的表現特征,總結提煉出包含9個模塊18個目標的“體育品德”教學能力提升策略,并對每個目標的提升要點及適用水平類型一一提出,且在國家級培訓、省市級培訓進行專項主題式實驗后修訂完成切實有效、分層分類的能力提升策略,具體如表3所述。體育教研培訓相關機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對參訓教師進行“體育品德”教學能力分層診斷的基礎上,根據診斷結果進行四級分層,抓住每個級別的教學行為表現特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時而定、因需而設地設計培訓主題、目標,精選培訓模塊與要點,進而實現一級一策的精準培訓,促進每一位體育教師“體育品德”教學能力針對性的、實效性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磊,尹博遠.基于標準的教師教學能力診斷與分析[J].中國教師,2018(6):35-39.
[2]陳雁飛,周志勇.基于診斷視角的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分層[J].中國學校體育,2016(1):6-7.
[3]岳欣云,董宏建.教師教學診斷能力:內涵、價值及提升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26):3-5.
[4]尹達.課堂教學自我診斷: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能力[J].基礎教育,2014,11(6):45-52.
[5]張慶新,張鋒周,韓金明.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從《課標》文本、項目因素到體育課堂的教學路徑[J].中國學校體育,2016(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