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新 錢南陽 沈茹清


“浸潤式”培訓是指將新入職的體育教師浸潤在一個學術專業和教師專業發展高地,使其在優質體育特色學校中得到全方位熏陶,接受優秀體育教科研團隊規范化、精準化的專業指導,高效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時間為全脫產一年。浙江省桐鄉市新入職體育教師“浸潤式”培訓精準、扎實、高效,提供了一個培訓的借鑒樣板。主要培訓操作如下:
一、“三式”環境驅發展動力
(一)激情跨入“幸福式”外顯環境
按照學科在規定地點、規定時間接受規定內容的“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的全脫產培訓,將新入職體育教師分成人數相等的若干組,每個組約5~8個成員,將他們分配到提前劃分好的基地學校。這幾所學校在體育品牌建設、體育學科質量發展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居于全市領先位置,又是各具特色的區域內名校。新入職體育教師須跟隨導師在基地學校“浸潤”一年,不需要回錄用學校上班。
(二)有效激發“自發式”內隱環境
根據專業成長的階段性特點,創新和豐富新入職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路徑,做好“由外做內”的情境性浸潤、互動和反思。提前設置培訓內容和目標,圍繞“職業感悟與師德修養”“課堂經歷與教學實踐”“班級工作與德育體驗”“教學研究與專業發展”“智慧教育嘗試與體驗”五大板塊來實踐,每個板塊都有具體的學習、實踐內容(表1)。按照培訓內容展開針對性指導,指導教師會悉心指導、用心引導,激發新入職體育教師主動發展的內驅力。
(三)自覺融入“互助式”輔助環境
以目標為引領,突出“實踐”導向。“團隊合作”是“浸潤式”培訓中最明顯、最頻繁的學習方式。基于新入職體育教師的成長規律和實際需求,創建學習共同體,創設集體情境任務,設置團隊目標。在培訓主題的引領下,以多個學習任務的形式,經小組分工研討、集中研修,通過團隊建設活動、主題匯報展示等方式,調動每一位新入職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其在主動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牢牢樹立集體互幫互助意識。同時,新入職體育教師積極參與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帶訓運動隊或體育社團、組織一校一品“班級聯賽”等活動。
二、“三適”支持挖發展潛力
(一)精準化適當介入
培訓采用“雙管理”制,教師進修學校“浸潤”培訓小組管理員和體育學科教研員全程參與管理,交叉、配合、互融。“浸潤”培訓小組管理員通過下校調研、問卷調查、座談、檢查的形式,全面監督新入職體育教師培訓期間的紀律,關注學習狀態,聆聽個體需求,收集培訓成果;教研員通過講座、看課、評課等指導,更多地關注新入職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專業需求。各基地學校給每一位新入職體育教師配備專業能力出色的學科、德育、智慧技術“三導師”,采用“多帶一”的帶教模式,使他們“浸潤”在基地學習,打破了以往集中制的劣勢,不受時間、地點約束,新入職體育教師可以隨時向導師請教,導師也隨時關注、全程指導新入職體育教師。
(二)個性化適切表達
學會表達,學會展示。基地按照培訓計劃組織教學設計比賽、教學展示活動、微課制作比賽、讀書分享會、論文分享會等,為新入職體育教師提供展示自我、表達觀點的平臺。突出“任務式”引領和激發,周周有任務,月月有分享,期期有展示,內容豐富且全面,讓每一位新入職體育教師都有參與與成功的體驗。每一個活動的參與、每一個比賽的比拼、每一次觀點的表達,都需要經過反復的準備、修改、提煉,杜絕應付式和網絡抄襲。有目的地構建起“浸潤培訓體育新教師”釘釘群、“浸潤培訓體育新教師”微信群、“智慧教育研討與交流”QQ群等,鼓勵新入職體育教師線上交流與團隊探討。
(三)梯度化適性滲透
為了讓新入職體育教師加快認識與適應教師角色,各基地學校根據五大板塊進行拆分、組合,制訂學習、實踐的周次安排表,讓新入職體育教師具有明確的專業發展目標,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專業發展道路。學習的內容具有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同時又具有一定動態性和靈活性,周次的內容安排、任務要求、難度層次不是固定不變的,培訓管理員、教研員、基地導師可以根據新入職體育教師的認知水平與提升程度,有目的地變化。
三、“三級”生成促發展活力
(一)多元分享,促能力再提升
1.同伴互享。新入職體育教師會在上完一節課后認真尋找教學中的不足和遺憾,挖掘與優化教學方法,進行“二次備課”;共同參與“國家體質健康數據”的測試與統計,通過智慧化的處理篩選出每個項目分數段的人數比例,從測試人員、測試地點器材、測試方法上分析原因,尋找到測試成績的“最優化”,進行“提優補差”;新入職體育教師團隊學校運動會的編排、組織,從項目設置、組織報名、秩序冊制作到場地布置、裁判員安排等,互商互量、共同擔當,圓滿完成工作。
2.基地分享。新入職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在復雜教育教學情境和問題解決過程中促進其實踐性智慧的發展。讓新入職體育教師在成為班主任、德育教師、體育教師等角色的真實情境中,通過觀摩、實踐、體驗、交流與反思等途徑,獲得專業成長和能力提升。如:有效組織了班會課,與學生們一起交流分享;通過多次的試教課、公開課、匯報課,提升了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能力;先后完成了《籃球:原地拍球練習方法》《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練習方法》等系列微課制作。
3.浸潤展示。統一開展培訓初期試教課和末期“萌芽杯”評比、教學觀點報告、個人風采展示等活動。以展示為契機,建構新入職體育教師鍛煉、磨礪、成長的平臺。如“萌芽杯”課堂教學評比,在導師的引領下,經過組內成員的協助,進行反復設計、實踐、反思、切磋,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充分展示教學風采,彰顯自我個性。
(二)精準評價,促潛力再激發
1.項目排名。每一項內容的學習有設置的評分表,由各項的負責導師進行統計,如:聽課節數、開課次數、讀書筆記篇數、微課制作節數、撰寫教學論文篇數、參與智慧教育研討次數等進行量化積分,最后進行排名。量化排名可以有效激發新教師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中,并不斷增加自己的學習產物。
2.基地考核。根據新入職體育教師在一年內的學習紀律、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及綜合表現進行量化積分,基地考核小組綜合其表現,公正、客觀地評價,并將評價情況反饋到浸潤培訓管理小組。
3.綜合評定。以《新入職體育教師浸潤過程性評價積分細則》為例(表2),注重培訓過程,堅持培訓與活動評選相結合、過程與階段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培訓方、學科基地學校、教研員、基地導師等方面的評價進行綜合評定,實現對新入職體育教師全面、公正、客觀的指導與激勵。與其他學科新教師競爭,每一期培訓評出15%的“優秀浸潤學員”進行表彰獎勵。
(三)成果收集,促信心再增長
1.一人一袋。每位新入職體育教師有自己的“成長檔案袋”,收集自己在培訓一年內所獲得的成果,包括照片、視頻、語音、文字資料、獲獎證書等全部資料。
2.一隊一夾。每一個基地學校的新入職體育教師都是一個合作小隊,在“浸潤”培訓的網站后臺建有專用文件夾。每一個文件夾需要上傳小組成員的每周小結、培訓感悟、新聞報道及其他個人資料。
3.一期一包。浸潤培訓管理員在每一期培訓結束后,將每一隊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成果資料全部匯總整理、打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