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摘 ?要:在學生的文化教育課程中,數學的學習是貫穿于學習生涯中不可缺少的課程,同時也是學生們最早接觸的課程,數學是學習時間最長的一門課程。當然數學這門學科也是在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直以來都吸引著廣大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密切關注。為此初中階段就必須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結實的知識、思維、方法基礎。在初中階段,學生經常會遇到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提問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提問藝術;分析
引言:
初中數學不僅對初中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更是對初中生潛意識的發散性思維,以及高效學習有著很重要的幫助,在學生的性格發展和習慣的養成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初中數學的價值是通過聽課,自我理解、自我吸收實現的,因此很多老師都非常注重初中數學教學課程的設計以及教學模式的選擇,從而更高效地理解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讓孩子把數學課堂的教學成果融入到學生學習數學的氛圍中,給教學活動帶來活力。因此初中數學課堂應把提問藝術融入在教學模式中,深入探討它的優勢及應用。
一、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的提問要有目的
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要明確。教師有目的的提問,可以使學生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去思考,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為數學教學課程增添活力。根據數學課堂教學的需要,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例如:題型概念、公式、定理和解題方法的回憶等。
二、提問要新穎
讓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具有新穎性,容易吸引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探索知識的思想。平常的問題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有了新穎問題的心理暗示,學生才會動腦思考,只有學生去思考,才能調動自己的知識,帶動自己去探索,從而產生積極的求知欲。
三、提問要有引導性
教師恰當的提問不僅能增加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且還能加快學生的知識吸收、總結歸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取決于教師的引導和激勵程度。因此,課堂提問一定要具有引導性。通過提問和解題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解題目的。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體現思維過程。我們不應該滿足于學生基于基礎印象的判斷,而應該提升學生對如何分析和理解的解釋。
四、提問要有活力
有活力的數學是學習的動力。新課程標準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作為一項重要要求之一。激發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環節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學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很容易讓學生缺乏學習探索的興趣。如果老師只是按書背誦知識點、講解書中知識點,學生們聽上去會很枯燥。通過有活力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索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去尋求知識、探索知識、理解知識,效果會好得多。
五、提問要科學
課堂提問的設計必須準確、清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避免出現歧義。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準確和獨特的,即使是一個發散性的問題,答案的范圍也應該是老師所期待的。要避免答案不確定或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使用明確的反應,如肯定、否定、指導或提問。適當的回答可以加強提問的效果。同時,在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時,教師應抓住機會安排啟發性問題。我們應該善于了解學生的困難,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和深入思考。使學生從懷疑到肯定,把疑點和難題解決。
六、提問要適當
簡單的隨機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其呼應的答案不能反映思維的深度,高深的問題使學生迷茫,難以形成思維的力量。對于疑難問題,要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逐步突破困難。只有適當的問題和適當的梯度才會導致學生的認知沖突。在提問時,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那些“正確”和其他問題以及簡單的答案。課堂上的一些熱烈氣氛,只是學生們深思熟慮、反應一致,這并不是整體效果,有時甚至掩蓋了真正的無知。這樣的問題是無效的。
七、提問環節給學生思考時間
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都是精心準備的。當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應該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因為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他們需要慢慢思考。學生的思維是跟隨老師的思維。他們需要一個理解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再者,一道好的數學題要有一定的思維。也就是說,一道好的數學題必須經過學生的思考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如果教師不能等待或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就無法達到激發學生思考的目的。
結束語:
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的提問藝術正在優化和調整,提問的教學理念,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也非常值得探究和學習的。優化數學提問教學方式,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在提問過程中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是充滿藝術的,提問可以很靈活地對待難題,也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黃丹群.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提問淺探[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28(03):146-148.
[2]陳一華.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探索[J].科學大眾,2006(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