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本文以“城鄉消費水平差異影響因素及其解決措施”為題,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基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環境。寫者生活在農村,但是一直在城市求學,所以對兩者消費水平的差距有切身的體會,研究這個問題也算是寫者的愿望。二是基于理論的綜合。寫者在這半年里同時接觸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除此之外寫者還閱讀了一些經濟學經典著作和相關的核心期刊,對于城鄉消費水平差異的研究有很多也很全面,對于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系統的原因和解決措施,但寫者還是想嘗試將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考慮,然后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文也許不存在很多創新性,但是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三是基于實踐的需要。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異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若不妥善處理,將會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現如今,我國城鎮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農村與城鎮始終有各自的特點,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辦法并不是只有“表面”的城鎮化,對農村實際情況不加考慮。
本文的選題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總體上是擴大的這一背景下提出的,“三農”問題已經多次被列為國家發展的首要問題,尤其是在十九大后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變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對“美好生活”有同樣的“向往”,而城鄉消費水平的差異卻體現了“發展不平衡”這一點,由此可見對城鄉消費水平差異的研究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這關系到我國主要矛盾的解決。
一、考察城鄉之間消費水平差異的原因,具有明顯的政策性特性和政策成因。
1978-1985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國家多次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縮小了“剪刀差”;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而1985年后,為了支持城市國有企業改革,農業再次做出了犧牲。這也是近些年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日益擴大的原因。所以,政府應該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
(一)穩定農民農業收入。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進行農業生產;依靠科技進步,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二)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增加農民非農業收入。要搞好城市建設,爭取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大力發展各地的鄉鎮企業,加大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
(三)調整稅收結構,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將我國稅制中的主體稅由間接稅向直接稅傾斜,逐步完善所得稅制;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發揮國家再分配的作用,再分配更加傾向農村。
(四)搞好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大對農村社保、醫保等的投入,讓農民也能享受到各種保障,使他們消費起來更加沒有后顧之憂,以此來提高農村消費水平。
(五)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質。國家要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促進城鄉教育公平,鼓勵更好的師資力量進入農村地區。
二、農村地區發展的外在動力是政府的扶持,而內在動力是自身的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來的農村開始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除此之外,還要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從“不敢花”到“不怕花”。
(一)因地制宜,利用地方自身優勢進行發展。每個地方的農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地方適合發展大機器農業,有些地區適合發展旅游業,各地要根據自身的優勢進行發展,增加村民的可支配收入。
(二)有選擇地承接鄉鎮企業,生產適應市場需要產品。寫者看到過很多由政府興辦的鄉鎮企業從興盛到倒閉的例子,在寫者居住的一個鄉鎮有一家以生產鞭炮為主的火炮廠,剛開始確實吸納了很多農村閑散勞動力并且帶動了當地的發展,但由于火炮廠沒有很好的安全措施,導致了很多當地的農民傷亡,再加上火炮廠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量并不是很好。種種原因所致,這家工廠倒閉了。所以在對鄉鎮企業的選擇上,當地一定要秉持可持續的標準,這樣才能帶來持續的收入。
(三)轉變消費觀念,提高消費水平。傳統的消費觀念一直影響著村民的消費,大多數村民都把收入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導致其消費水平并不高。改變這種現狀肯定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加大對村民的各種保障的力度,二是要轉變村民的消費觀念。
三、提高商品流通水平,讓更多的產品能夠進入農村,縮小城鄉消費水平的差異。
(一)加快和完善我國經濟的市場化建設。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建立和健全包括生產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在內的市場體系,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城市和農村平等地享有社會的各種資源,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
(二)大力建設交通,使更多的商品進入農村市場。農村市場流通著物不美價不廉的商品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不便,商品進入農村后出售的價格中包含著很高的交通費用;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交通不便造成的結果,由于進入農村市場的產品少,市場競爭少,基本是處于賣方市場,這也是導致商品價格昂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加大交通建設,降低交通費用,使更多的商品流入農村市場,形成有效的競爭力,為農民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這是在收入公平后進一步促進城鄉消費水平差異的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