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曙光
摘 ?要:小學時期是學生性格形成和品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小學班主任是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未來具有重要的影響。小學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應注重個人的言行,并運用合理的方式,開展日常的班級管理,真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行為約束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從小組合作法、用心關愛法以及群策群力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有效管理;管理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班級的管理過程中,部分班主任認為學生的年齡較小,采用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并不注重關注學生的主觀感受,也并未真正地走進學生,從而導致整體班級管理效果差。針對這種狀況,小學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應轉變原有的管理觀念,真正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日常的班級管理,想學生所想,甚至比學生想得更多,從而在師生之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促進相應政策的達成以及執行,真正促進班級管理質量的提升。
一、運用小組合作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學校生活中,學習是第一要義。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班主任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制定組間競爭目標,讓學生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整個班級學習管理水平。
例如,在上周,教師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小組學習競賽活動,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整個班級的學習管理質量。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教師注意以下四點。第一點,注重劃分小組的科學性。班主任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保證學生之間學習的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更為高效的小組合作教學。第二點,制定競賽目標。教師制定如下的競賽目標,以本組學生期中成績為基準,計算本組的平均分數。以期末成績為標準,挑選出平均分數提升最快的小組,以及平均分數最高的小組,并給于兩個小組相應的物質獎勵。第三點,適時觀察。在制定規則后,班主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發現:有些小組的學生為了提升后進生的分數,采用輪流輔導的方式,而后進生為了不給同小組拖后腿,總是提前來到班級中學習,推遲回家的時間。有些小組則在課堂上積極地表現,并記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解決。第四點,展示成果。通過運用合作教學的方式,教師在激發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同時,真正讓學生為了共同的目標,頑強拼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班級學習管理質量。
二、采用用心關愛法,促進后進生的轉化
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真正地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并運用個人的實際行動,關愛學生,從而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注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轉變原有的錯誤觀念,并在此基礎上,真正促進后進生的轉化,提升班級的管理質量。
例如,在本班中,小洛是一位后進生。他不僅遲到早退,而且常常與老師頂撞,影響整體的班級管理效果。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并未直接批評這位學生,也未帶著有色眼鏡對待這位學生,而是尋找一個與學生真誠溝通的機會,了解學生,并真正分析造成學生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從而制定有效的策略。通過和其他學生溝通,教師發現這位學生喜歡打籃球。為此,在一個周五的午后,教師主動邀請這位學生,一塊打籃球。在此過程中,教師發現這位學生打籃球的時特別認真,并真誠地與這位學生溝通:“老師不相信,一個如此認真打籃球的學生會是一個壞學生。為什么你總是以自己的另一面對待他人呢?”通過和學生的真誠溝通,教師了解了這位學生,并制定相應的策略,真正糾正學生錯誤看法。這位學生從此脫胎換骨,不僅積極地學習,而且還幫助他人。
三、使用群策群力法,增強學生約束能力
學生不僅是被管理者,而且還是班級的主人。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尊重學生在班級中的主人翁地位,并在此過程中,運用群策群力的方式,開展日常的班級管理,激發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在集體榮譽感的作用下,更為積極地投入到日常的班級管理中,促進班級管理質量的提升。本文注重從提升學生行為約束力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
例如,在上周,由于本班的衛生相對靠后,班主任受到領導的批評。班主任并未將這種火,發泄到學生身上,而是運用手機,拍攝優秀班級的衛生打掃現象;本班的衛生打掃現場,并將兩幅照片,展示到多媒體上,讓學生進行分析。與此同時,教師將學生的觀點,寫到黑板上,并運用舉手表決的方式,制定出本班的《衛生細則》。由于此項規定是學生共同制定的,因而班級中的每位學生積極地執行。通過運用群策群力的方式,班主任真正讓學生發揮班級主人翁的作用,促進學生行為約束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開展小學班級有效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真正立足本班的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制定相應的班級管理策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并在此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他們行為約束能的提升,增強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陸素英.小學班主任如何進行有效管理的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08)
[2]朱湘妹.小學班主任的有效管理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