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瑩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桂林 541000)
我國飼料工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到2011年,飼料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我國飼料產量達到26184萬t,其中豬飼料占比33.5%,蛋禽飼料占比13.6%,肉禽飼料占比37%,反芻動物飼料占比4.8%,寵物飼料占比33.5%,水產飼料占比9.6%,其他飼料占比1.1%。飼料產業是我國重要的產業部門。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下,建設生態文明旅游、進行生態保護是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建設生態旅游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導生態旅游地區的發展,推進優勢互補與對接,整合資源,促進產業的互動耦合。在生態旅游地區,飼料產業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產品、技術、資源、市場等都有獨特的特點。隨著生態旅游與飼料產業作用機制的增強,產業融合成為新的增長點,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對飼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有積極作用。本文選取草原馬生態養殖旅游基地,對生態旅游地區的飼料產業發展進行探索。
1.1 生態養殖基地旅游業 生態養殖是使用天然餌料,利用無污染的環境,按照特定的養殖模式進行養殖,或者使用生態技術措施改善生態環境。投放無公害的飼料,使環境與動物形成良好的循環,生產有機食品、綠色食品。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重視,綠色食品也受到關注,生態養殖的畜禽產品備受消費者歡迎。生態養殖的畜禽產品具有良好的口感和質量,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近年來,生態旅游不斷發展,與各產業結合,發揮休閑、觀光、體驗、娛樂等作用,吸引了許多游客關注。生態養殖基地旅游業迅速發展,吸引旅游者的主要是優質的環境及相應的旅游活動。不僅對生態養殖基地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而且具有較好的經濟收入。本次研究選取的某壩上草原,以旅游資源為中心,綜合其他人文社會、自然生態等因素,形成優越的旅游環境。生態養殖基地在發展旅游業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如馬糞便處理問題,游客的破壞及飼料體系等。
1.2 飼料產業問題 該草原生態養殖主要是服務旅游業,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馬匹數量不斷增加,馬匹主要用于旅游騎乘體驗、娛樂觀賞、比賽等。草原所面臨的環境負擔不斷加重。游客、馬匹的增加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給草原帶來一定的破壞。要減輕對草原整體環境的破壞,減少草場負擔,需要優選馬匹的飼料供應。飼料供應與管理不完善也不利于整體旅游環境的維持。養殖行業廣泛采用含有化學添加劑的飼料,以保證馬匹體力充足,盡可能的使馬匹在飼料中吸收更多的營養,滿足旅游活動的需求。根據科學研究,合理配比化學添加劑可以使動物在短期內及時補充營養。相對與普通的食物飼料,可以增加飼料口感,節省時間成本、人工成本。但化學添加劑直接向空氣滲透或揮發,進入草原生態環境,或者間接通過動物糞便排出,破壞生態環境(蔡輝益,2019)。化學添加劑也不利于動物健康,破壞動物正常的營養平衡。長久累計的化學成分會影響草原的生態平衡,滋生新的微生物,影響生態環境,從而不利于生態旅游的長久發展。
十九世紀,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首先提出共生理論,共生是某種程度上一起生活的生物體的永久性物質聯系,相互性活體營養性聯系。隨著共生理論的發展,共生的研究已經到了哲學層面,作為一種新的價值觀、世界觀、方法論,受到各領域的關注。從產業生態學的角度來說,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產業系統也可以建立共生關系,與相關產業實現相互聯系。從而提升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場競爭力。產業共生包括共生環境、共生模式、共生單元。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產業融合性、關聯性等不斷增強。逐漸建立產業間新型的競爭協同關系,傳統產業邊界模糊化,復合經濟效應不斷擴大。實際上就是依托共生環境合理利用區域資源,共享資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形成新的產業共生協作系統。
生態旅游地區以生態環境作為基礎的旅游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飼料產業要發展多功能飼料,突破傳統飼料的作用功能,與地區生態旅游相融合。飼料產業開發多元價值功能,實現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緩解生態旅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在生態旅游地區構建與飼料產業的共生環境,發展特色畜牧業、特色農業等,發揮區域產業耦合效應。在共生環境方面,投入和建設基礎設施硬環境。地方政府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的科學發展。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形成區域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王睿等,2017)。在共生實體單元方面,形成特色飼料產業,綠色飼料產業,結合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態旅游發展實際,不斷發展創新。在共生模式方面,創新飼料產業經營模式,如將飼料企業、生態旅游養殖基地、農戶相結合,發展特色生態旅游體驗,與相關經營實體相結合,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3.1 創新發展理念 飼料企業要創新發展理念,與地區生態旅游實際相結合,推動生態旅游與飼料產業的結合,滿足生態旅游的需求。雖然近年來我國飼料產業不斷發展,但產業競爭力差,生態保護意識不強,在頂層設計中存在缺陷,缺乏統籌規劃(李超顯,2019)。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顧客消費期望不斷提升,飼料企業也要不斷改進技術和生產,科學規劃,積極推進轉型升級,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已有條件和產業規模的前提下,飼料企業要符合生態旅游發展的要求,樹立協調發展的新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促進飼料產業和生態旅游的良好互動和合作,激發培育新型交叉產業,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深化產業合作,提高經濟效益 飼料產業在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深化產業合作,擴大規模效益和復合經濟效應。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在飼料產業發展中融入生態旅游元素。發展特色化、差異化道路,面向市場。在生態旅游地區開發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飼料企業要根據不同經營主體的需求進行產業合作,開發綠色飼料(周慧,2019)。結合生態旅游產業,開發飼料企業的參與路徑,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務體驗。飼料產業要避免旅游項目的重復建設,也要避免低端市場的同質化競爭。創新發展飼料產業與生態旅游,向飼料產業匯集信息流、資金流、人流等,以旅游業促進飼料產業的發展。優化生態飼料產業的人才、資金、市場、信息等政策,提供技術支持,優化組織形式,科學調整飼料產品的結構,提高飼料產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增強飼料企業影響力。
3.3 加快技術創新 飼料產業要重視技術創新,在飼料研發中樹立生態環境的理念,探索綠色飼料的發展路徑。技術創新是飼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飼料產業要加快新飼料的技術創新,適應生態旅游地區的需求,融入生態旅游發展的各生產要素(葉元土,2019)。推動新技術的應用與擴散,形成新的生產力和市場競爭優勢,促進飼料產業的自身發展,提升生態旅游的發展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發展生態旅游+飼料產業的新模式,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建立飼料企業的新生態圈,推進飼料產業向更深領域及更高層次的拓展。
3.4 優化產業環境,完善產業機制 在飼料產業發展過程中,要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完善產業機制,促進飼料產業與生態旅游的協調發展。堅持生態資源的可持續性,推動產業組織的聯動合作,加強產業鏈的共生融合。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政策的引導和規范。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調節機制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政府重視公共服務、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投入,統籌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完善政策機制,理順管理體制,實現生態旅游地區內的協同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祝文琪,2019)。在政府引導下形成飼料產業與生態旅游良好的互動模式。在前期工作中,政府參與合理引導要素投入,構建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產業系統的良性互動。飼料企業要堅持生態發展理念,防止破壞生態資源和環境。
3.5 合理營銷,構建科學的飼料產業營銷體系在生態旅游地區,受環境保護的限制,大型屠宰業、養殖業、水產加工業等很少,大部分是散戶,飼料產業在與地區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的同時,可以采取跨區域性營銷策略,擴大銷售數量。網絡營銷在市場營銷中占重要位置。飼料企業可以將現實網點銷售與網絡銷售相結合,拓展銷售渠道,構建完善的營銷體系。目前,飼料產業的同行企業競爭激烈,主要包括質量、價格、服務、品牌等的競爭。飼料企業要建立完整的銷售團隊,建立銷售體系網絡,形成一個銷售服務鏈條。有效結合現實營銷體系、網絡虛擬營銷體系。建立網絡銷售管理平臺,管理內部存貯、搜集等各種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建立在線銷售系統,把握銷售動向,及時調整銷售計劃。制定科學的促銷策略,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競爭優勢。
總之,在生態旅游地區,飼料產業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飼料產業要樹立生態環保的理念,適應地區的發展形勢,避免影響地區生態環境。飼料企業要深化產業合作,與生態旅游建立新的產業生態圈。加快技術創新,提高飼料產品的質量,開發多元化飼料,滿足顧客需求。政府要優化產業環境,為飼料產業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飼料企業要合理營銷,拓展市場渠道,提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