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波莉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
農業生態為新型綜合農業體系,融合農村經濟、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農業發展等內容實現生態農業發展,能實現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農業技術經驗,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無法和美國相關經驗結合開展大規模生產,也無法通過補貼等方式保證小規模農戶收入。因此,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研究滿足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目前,養殖業以農業發展為重點,分析生態農業經濟中的飼料產業發展尤為重要。
生態農業指的是在將生態經濟學、生態系統等知識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從而使生態經濟具備良性循環。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特點為整體性、循環性、協調性與再生性,要基于農業經濟系統結構合理性等方面優化農業體系。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利用產業鏈接方式充分發揮不同的專業職能,還能使不同部門、專業的協作得到加強,構成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綜合化管理。生態農業也是綠色農業,通過生態農業能有效解決產品質量和環境污染問題。在我國傳統農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利用調整生態關系的方式充分發揮不同組分的共生關系,提高農業資源效率與農作物的品質,降低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成本,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綠色發展。目前,生態農業的重點為創建良好的生態種植環境,利用農業產品保準化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實現穩產、高產,解決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生態農業基礎為養殖,養殖業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養殖業產生的糞便會污染環境,但也能轉變成沼氣,成為清潔、方便的能源,可代替煤炭、木柴、天然氣,降低人們的經濟支出。沼渣在發酵后會增大肥力,成為種植業需要的高效優質有機肥料,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經濟支出,還能生產綠色食品,構成良性循環,是創建生態農業經濟戰略的基礎。
畜牧業污染包括畜禽糞便、食品有毒物質殘留,發展飼料工業能促進畜牧業發展,但會導致畜牧業污染不斷蔓延。畜牧業產生的排泄物為主要環境污染源,動物排泄量為人類一百多倍。一頭豬每天的糞便為人的5倍,全市日養豬排放污水量為10萬t。糞便中未完全消化的營養物質在發酵過程中會消耗大量氧氣,未通過處理而流入水體會導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其次,畜牧糞便中的磷、氮、鋅和銅等元素和藥物添加劑會隨糞便排出,對地下水系統、地表水系統造成污染。以上海市某鎮測定的4條河水為例,距離畜牧場500 m的地方水樣有機污染指標超過國家標準3倍左右,大腸桿菌群落、細菌總數等細菌學指標超過國家標準幾十倍,飲用凈水細菌學指標超過國家標準上千倍。
通過上海市某鎮環境檢測管理站檢測結果表示,工業區方圓20 km范圍內的農田土壤會受到重金屬污染,荷花鄉新橋村為重度污染區,土壤中的Zn、Pb、As、Hg、Cd等含量超過本底值的十倍。茶陵縣廢水污染土壤、農田中的Cu、Sd和As在土壤中不斷積累,改變了土壤理化性狀,對農作物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降低產量,導致農作物內積累有害物質。
另外,上海市森林覆蓋率為54%,包括紫色砂頁巖與石灰巖地區的植被長勢較差,覆蓋率比較低,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共有21.7萬km2,占據土地總體面積的19.2%。水土流失導致地表土大量流失,嚴重損失肥力。
3.1 篩選合適優良品種 先后使用黑麥草、鴨矛、紫花苜宿等多個優良作物與牧草品種,通過區域實驗和篩選,選擇滿足耕地種植的牧草品種與飼料作物,包括甜高粱、玉米、串葉松香和蘇丹草等。紅三葉、鴨矛、白三葉為滿足天然草場改良的牧草品種,還能實現油量人工草地牧草品種的創建。此牧草、飼料作物能在種植中使用,適應性與改良效果良好,存在顯著的飼喂效果,備受養殖戶歡迎。
3.2 耕地種草 隨著我國產業化科技不斷應用到扶貧牛羊養殖項目過程中,牛羊養殖戶自覺種植優良飼草飼料。如某農牧場使飼用玉米在飼草飼料成熟后共打包儲存80 t,滿足了500~600只肉羊的冬春飼料需求。
3.3 天然草場的改良 在處理土地過程中,可以進行如下操作:其一,將雜草全部清理干凈,選擇廣泛種子,用種量比較低,降低肥效損失,提高選擇種子的范圍,但存在較大的人工投入;其二,重牧。實現大批量動物放牧,對需要改良的塊地開展反復踩踏和啃食,破壞草地植物學構成和土壤結構后播種,此種方法的人工投入比較小,但牲畜的組織難度比較大,用種量也比較多;其三,劃破草皮。利用鋤具、耕犁等方式選擇性的破壞草地的表層土壤,破壞范圍占改良面積的一半,在草場坡度平緩地帶利用釘齒耙加重20~40 kg,在改良草地中使耕牛反復拉動后播種。
3.4 缺少加工企業帶動 現代養殖方式已發展為現代化養殖方式,但養殖場已無法使飼草飼料產業發展需求得到滿足。由于農戶無法按實際需求生產優質飼料,產品的含水量、色澤、質地與純凈度等方面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部分優質產品比較分散,會快速流失養分,且數量有限,無法對草品企業進行規格包裝、分級加工,也無法吸引養殖場和飼料企業。優質產品無法銷售出去,無法保證群眾的利益。
4.1 完善生態農業理論體系 以國際持續農業發展理念為基礎,將生態發展體系和我國國情與特色相互結合,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同于單一化目標生產決策,其主要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在生態農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掌握其關系,從而充分展現自身特點。
另外,還可以利用立法等方式有效保證農戶土地的使用權和收益權,消除目前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土地制約因素,依法流轉土地。和生態農業化發展需求結合,實現組織管理,利用合同制、股份制的方式確定不同責任主體風險、利益和分工,充分發揮出農業飼料一體化的經營優勢。
4.2 在環保配方中結合科技 因為畜禽在攝入飼料后,動物無法有效吸收各營養成分,沒有被吸收的營養成分會隨著糞便排出,尤其是糞尿的磷、氮、重金屬元素對養殖生產造成污染,是現代環保飼料研發的主要內容。良好的畜禽環保飼料配方要使有毒物質投入與排放得到降低,使畜產品和飼料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提高。以環境保護與畜產品安全雙目標為基礎,根據國家相應法律規定,避免使用超量和違禁抗生素,實現安全可替代添加劑的研發。在畜禽環保型飼料研發過程中,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為考慮重點,在推廣新產品過程中要考慮經濟效益。所以,畜禽環保飼料科學配方的重點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良好結合。利用良好的組合原料開展最佳分配,實現優化環境與最大化經濟效益的目的。
4.3 精加工飼料 制粒、粉碎、混合為傳統飼料加工工藝,會影響畜禽對飼料養分利用率。要改進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提高新型環保飼料營養物質的使用率,此方面屬于環保飼料發展的主要飼料。全價配合飼料原料有30多種,添加量一般為0.005%~80%,在傳統飼料加工過程中的部分活性添加劑會損失情況,合理使用精準加工工藝與設備能實現環保型牲畜飼料產品的創新和研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4.4 支持飼草加工企業發展 促進當地飼料工業的發展,發展健康畜牧業,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向電力、融資、土地、稅收等政策傾斜,實現化肥、種子、等補貼,加強財政資金補貼規模與扶持力度,實現安全、優質、高效的飼料產品,提高產品技術與檔次。結合農牧民的增收,實現經濟、環境、資源、社會相互協調發展,促進飼草飼料行業的發展。
4.5 加強技術推廣隊伍的創建 實現完善的飼料產品技術監管、推廣,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配備結構與人數合理的專業人員,對養殖場、養殖合作社開展分批培訓,培養高文化水平的青壯年創業者。另外,鼓勵飼料產業發展,提供創業者資金優惠與技術扶持,使更多人員參與到飼料生產中。
4.6 加強生態建設 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做好生態建設,堅持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道路,新建牧場使用三自動一結合的技術,即自動清糞、喂料、環境控制與實施種養結合。根據相應計劃要求推進沼氣工程、畜禽糞污處理、化肥農藥雙減等工作,并且促進農業轉型,使農業產業化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手段,進而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等工作,提高產加銷一體化水平。
4.7 提高飼料安全性 飼料安全是食品安全和畜產品安全的基礎,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也提高了對畜產品的要求。飼料要能保證動物的營養安全,同時不會出現殘留,避免危害人體健康。實施大安全戰略,創建食品安全理念,在飼料生產過程中使用質量安全管理,在飼料產前產后各環節中延伸,提高創建飼料安全監測基礎設施力度,創建飼料標準試驗和安全評估基地。加強飼料安全監管工作,保證飼料質量安全與衛生。
我國生產農業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農業生產技術與飼料工業相互結合,使用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科技人員、農民創造力,使飼料工業問題得到解決,使生產農業得到持續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完善飼料工業和生產農業理論體系,挖掘生態農業功能,搜索滿足我國發展的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