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陳 翔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環節,由于錯誤,真理才會被發現?!币惶谜鎸嵉恼n堂中,學生不可能不犯一點錯。這些學生生成的錯誤是重要的課堂資源,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教育數據,等待著教育者去開發、統計和利用。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該如何借助數字化手段去轉化和利用這些教育數據是值得深思的。
日常課堂中會存在很多不確定的、預設之外的情況,學生出現錯誤更是不可避免的。通過觀察會看到,在缺乏大數據信息技術支撐的課堂中,教師在面對和處理學生的錯誤資源時存在以下現象:
在我們周圍不乏豐富經驗的教師,對于課堂中每個教學問題的設計以及哪些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他們輕車熟路。然而,每個學生個體都有其特殊性,相同的問題發生錯誤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教師只用直覺經驗去處理這些錯誤,而忽視實際的情況,不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上課之前,教師精心備課,準確把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在難點之處設計多道練習加以鞏固和強化。但是,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他們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教師的設計往往缺乏針對性。
很多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并不能夠一一做出回應和細致地解釋,一些學生即使在課堂中被教師強硬灌輸掌握了解題的方法,但也只是淺層的表面上的掌握,往往并沒有內化和吸收。
筆者認為,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資源的統計分析缺少,知識銜接斷層,無路可傳。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也接觸過,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可是同一內容分隔的時間太久,學生無法立刻將以前學習過的內容提取出來,從而導致錯誤產生。
其次,系統的教學資源匱乏,新舊知識干擾,無計可施。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包括前攝抑制(前面學習的知識對后面學習知識的影響)和倒攝抑制(后面學習的知識對前面學習知識的影響),學生不能很好地分辨新舊知識,這樣就會產生概念混淆,從而產生錯誤。
最后,傳統的應答方式局限,多維交互難以實現?!包c到點”式的提問與回答,同樣的錯誤資源可能會反復去處理和應答,這會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數據分析”技術是指一系列數據篩選和清洗,采用“預測”“聚類”“相關性挖掘”等分析技術又可得到一系列相關的數據,通過對數據的過程性和綜合性考慮,它更能考量真實世界背后的邏輯關系。
借助數字化手段的支撐,教育者可以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所有資源數據匯集到一起,這對現代數學課堂教育資源的利用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對學習過程中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時,可以對教育現象做出準確描述,減少強硬灌輸的無用功。其次,通過對教育“大數據”的診斷性分析,教育者可以在數據的表象背后發現它的本質規律,發現現象背后的問題,因材施教。最后,可以做預測性的分析,在多變、不確定、動蕩的背景下做出智能化的決策,形成對學生發展趨勢的洞察力,提高預設能力和效果。
教師在利用錯誤資源時,有了“大數據”的支撐,建立“一站式”的學習,形成強大的知識管理中心,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體系化、體系知識數字化、數字知識內在化。
錯誤“將來時”,即在學生產生錯誤之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基礎、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大量的數據采集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
錯誤“進行時”,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了錯誤,此時教師通過多維互交手段,統計出學生呈現的錯誤資源中的共性與個性,分析大多數學生存在的相同問題,并對個別特例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有目的地調整教學。
錯誤“過去時”,即分析錯誤并解決錯誤后,學生和教師都應該進行回顧反思,反思是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從失敗和成功中學得一樣多!”在學生反思自己為什么出錯的同時,教師也應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犯的錯是否在自己的預設中?面對學生犯錯時,自己是怎么處理的?學生為什么會犯這些錯?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教育空間關注和記錄學生犯的錯誤,對這些錯誤資源進行歸納并分類,以備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況時不會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