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縣第二中學 王百川
著名教育家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然而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相反,它是由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逐漸積累起來的。在教學中,數學本就缺乏生動性,因此,要想點燃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就必須從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開始,從“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興趣提出幾點建議。
高中數學本就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這是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故事卻是所有學生都感興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富有趣味的故事與抽象難懂的數學相結合,以便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
比如,高一數學中的“等比數列求和”,教師可以用故事引入教學內容:在西塔發明了象棋之后,印度的國王十分喜悅,想要重賞西塔,而西塔卻并不想要什么貴重的獎賞,而是拿出國際象棋的棋盤跟國王說:我只想要一些麥粒,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放一粒,第二個格子里放兩粒,第三個格子里放四粒,第四個格子放八粒,以此類推,只要放滿六十四個格子就可以了。而印度國王一聽便爽快地答應了,并派人去準備,可是當他們在開始放麥子的時候才發現,整個糧倉的麥粒都不夠放。那么問題來了,國王到底需要付給西塔多少麥粒呢?接下來請同學們幫忙計算,這樣學生會在紙上列式計算:1+21+22+23+……+263。通過將等比數列的知識蘊藏于小故事之中,營造出了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而學生在這種動力的驅動下會積極地計算求解,這樣一來,壓抑的課堂氛圍也會變得活躍,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學習。
數學取之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數學不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門藝術,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購物需要數學,理財需要數學,建筑構圖需要數學……所以就有了“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生活”。生活與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活現象切入主題,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減少學生對于數學的煩躁感,讓其真正喜歡上數學,融入數學的世界中。
比如,“三角函數的周期性”這一課時,在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三角形的同時,教師可以借用四季的輪回、新年的歷史傳統,以及古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進行引入,以此來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怎么數學老師還講起地理、歷史、語文了呢?讓學生從這幾個話題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同時將三角函數周期性引入教學。學生就會發現日常生活中包含許多的數學知識,從而對數學世界產生向往,自然而然就有了探索的激情,安排學生在課后運用所學知識去尋找相關的生活實際,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鞏固。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應對學過的知識經常進行回顧復習。老師可以在上新課之前,對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提問,給出一定的思考時間,隨后針對回答完整的學生進行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就能不斷地挖掘學生的記憶潛能,培養學生經常回顧舊知識的習慣,以便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下一次提問的期待,從而對數學課產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高一數學“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一節,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一些學過的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方法,當學生回答完后,再將問題進一步延伸,形成連貫式的教學。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可問學生:如果將直棱柱側面的一條側棱展開,可能會得到什么圖形?它的側面積如何求得呢?由此激發學生的全面討論,使學生明白在遇到問題時可將問題進行分解,從而順利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具體內容多為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愿學習。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有關問題的多種思路,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養成敢于質疑、善于發現的習慣,尊重學生的想法,不輕易否決學生的成功,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合作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發掘嘗試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多種互動學習,促進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在這種興趣的激發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主動探索學習,而不是在枯燥無味的狀態中被動地學習,這種教學更容易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