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奚斜小學 孫文軍
注意力集中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石。良好的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依賴于學生注意力的提升。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是感知的先決條件,凡是注意力指向集中的對象,該對象的感知就完整、清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注意規律,包括無意注意、有意注意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
所謂“無意注意”,是指“沒有目的的注意”,這種注意往往是由某種新奇的、變化的、強烈的刺激引起的,因而能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多媒體課件、圖片、故事、游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創設一種學習的情境、場域,引發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產生一種心向往之的學習意向。
比如,一位教師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課前,讓學生切土豆,通過切一刀、切兩刀、切三刀,讓學生感知到“面”“棱”和“頂點”的誕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讓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名稱,建構長方體的特征。這個過程通過操作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因而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在探究過程中,通過將長方體相對的面“壓一壓”“量一量”“比一比”的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將長方體演變成正方體,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將一個長方體的十二條棱分別用黑板擦擦掉,引發學生的想象,從而深刻地揭示長方體的長、寬和高。反過來,給出一個長方體的三條棱,讓學生思考長方體的生活原型,如一個長方體的長是10 米,寬是2 米,高是3 米,這個長方體可能是“公共汽車”。
在數學教學中,無論用怎樣的教學手段,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讓學生全身心融入學習之中。運用無意注意進行教學,學生能產生探究的強烈愿望,學生的思維源流就能被疏浚開來,思維的泉水就能自然地流淌。
如果說無意注意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那么有意注意就能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從根本上說,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可能自始至終都處于無意注意之中,有時必須運用“有意注意”規律,讓學生保持注意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克服學習困難、障礙等,從而奮發有為。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當學生深刻理解、認識了學習活動的意義、價值,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才能維持長久。
比如,教學《因數和倍數》,筆者出示了一張數學知識結構圖,從圖中學生能發現“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內容位居最底層,猶如一座建筑的地基。有了這樣的直觀認知,學生認識到,“因數和倍數”是學習“公因數和公倍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通分和約分”“分數的四則運算”等知識的基礎,因而十分重要。這樣,學生就從主觀上認識到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就會調動自我的學習潛質來探究、思考。這種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一種自覺的興趣,有著明確的學習目的性、指向性。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設置讓學生產生疑惑的、耐人尋味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認知進行認知,這就是“元認知”。如果學生的元認知水平、能力在學習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能力也能相應地增強。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連續注意的時間,尤其是有意注意的時間是較為短暫的,這是因為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自覺能力較為薄弱。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數學學習的注意規律,在學生注意的最佳時間教學數學重點、難點內容,從而讓數學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達至理想的境界。
比如,教學《化簡比》,筆者向學生同時呈現了“整數比”“小數比”“分數比”和“混合比”。有序地呈現讓學生迅速領悟到:整數比的化簡是基礎,小數比、分數比可以轉化成整數比進行化簡,而“混合比”既可以轉化成“小數比”,也可以轉化成“分數比”。因此,從學習邏輯上看,盡管“混合比”最為復雜,“整數比”最為簡單,但“整數比”的化簡卻是教學的重點。為此,筆者緊扣學生連續注意的最佳時間,引導學生化簡“整數比”。當學生能化簡“整數比”之后,再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小數比”的化簡、“分數比”的化簡。由于有了“整數比”化簡的基礎,且“小數比”的化簡和“分數比”的化簡具有挑戰性,因而能激發學生的無意注意。同時,形式的不斷變換,有助于學生注意的轉移,從而消除大腦的保護性抑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不同形式的問題促發學生注意力的分配。當學生提高了課堂學習注意力,就能深入地觀察、思考、比較,從而形成豐富的數學學習體驗。
俄羅斯著名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認為,“注意力是扇大門,如果沒有它,外部世界所有的東西都無法進入人的心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注意力,通過各種方法調節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結合起來,祛除學生的“雜念”。從而提升學生的注意品質,完善學生的注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