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慧,劉瑋瓊
(1.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2.石家莊城市經濟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2165)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強,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對肉蛋奶需求也隨之增長,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飼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但目前飼料產業對上游依存度較高,易受到貿易摩擦等風險影響。同時原料進口快速增長,而外貿出口增長相對穩定,造成飼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且國內飼料企業處于微利競爭狀態,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政策支持,與6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下簡稱“沿線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產能合作,是我國飼料產業獲取新的增長動力的重要途徑。
國際產能合作是指企業通過直接投資或與外方合作的形式在國外開展基礎建設工程、投資制造或加工等產業以及其他形式的經營活動 (袁麗梅,2016)。本文中飼料產業國際產能合作是指在“一帶一路”區域范圍內對產業生產要素進行重新配置,以產業轉移或技術轉移、合作等形式將產業或技術輸出到沿線國家,并在該國建立產業體系和提升其產業水平的過程(曾勰婷等,2017)。在國家層面,“一帶一路”倡議拓寬了我國飼料產業對外發展的地理空間,2017年發布的 《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進一步提出了在中蒙俄、中巴等六大經濟走廊的框架下,以企業為主,以境外農業合作園區為載體,實現與沿線國家在資源、技術、產能等方面的優勢互補。
1.1 總體概況 目前我國飼料產業發展仍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在“一帶一路”市場的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以資源互補、資本投資為主(丁琳琳等,2019)。飼料貿易方面,首先,進口產品主要為飼料原料,大多來自于美國、澳大利亞、泰國、法國,對外依存度較高(張瓊,2019)。近年來上游原料中的蛋白質飼料(大豆等)及能量飼料原料(玉米等)已轉向凈進口,且進口速度增長高于世界水平(汪洋等,2020)。其次,出口增長則較為緩慢,目前在豆粕、制成飼料、部分飼料添加劑等方面具備產品出口、產能轉移優勢,如飼用氨基酸和維生素產量占據全球前列(北方牧業,2018)。出口對象主要是日韓美等國家,進出口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量比重都較?。◤埈?,2019)。第三,產業結構方面,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不斷下降,國內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2019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飼料產量及產值出現下降,導致行業的洗牌,但集中度仍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雖然我國的部分頭部飼料企業已經走出海外成為國際化企業,但從整體上看,多數中小飼料企業仍然以小規模、低效能、低利潤率的發展模式為主,國際競爭力較低。
1.2 產能合作現狀 根據沿線國家各自要素稟賦的不同,我國飼料企業與各國的產能合作可分為三類。一是基于所在國豐富農業資源的互補類合作;二是基于所在國勞動力資源的勞動密集型產能合作;三是基于所在國食物消費市場、養殖業需求的產品貿易性合作。從地域上看,東南亞是我國飼料企業對外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具體來說,我國飼料產業與各區域的產能合作現狀如下。
1.2.1 東盟10國 泰國是我國飼料原料進口的主要來源國之一;印尼、越南分別是我國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的主要出口國之一。我國飼料頭部企業在新加坡等較為發達地區建立海外總部、子公司等,為東南亞、南亞地區等海外投資提供資金支持。印尼、越南等欠發達國家為傳統養殖區,但飼料產業發展較晚,人力和原料成本低廉,我國企業較早進入了該地區投資工廠進行飼料生產與銷售。
1.2.2 獨聯體7國 除俄羅斯、白俄羅斯外,這些國家人均GDP大都低于5000美元,土地等農業資源豐富。其中俄羅斯是我國能量飼料進口來源國之一,我國則向其出口制成飼料及添加劑。烏克蘭是我國最重要的玉米進口來源國。
1.2.3 南亞8國 除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外,多數國家屬于欠發達地區,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農業技術落后,勞動力資源豐富。其中中巴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屬于我國“一帶一路”推進中的六大經濟走廊。印度是我國飼料企業產品出口及對外投資的重要市場。
1.2.4 西亞18國 西亞18國大部分地區人均GDP較高,較為發達,與我國以產品貿易為主。
1.2.5 中亞5國及蒙古 中亞5國及蒙古多為欠發達地區,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土地等自然資源豐富甚至有閑置。目前產能合作以涵蓋土地租賃、訂單式農業,以及飼料加工制造的糧食種植加工基地等形式為主。
1.2.6 中東歐16國 中東歐16國為人均GDP高于5000美元的較發達地區,商業環境較為成熟,農業技術先進。部分飼料企業為接近歐洲市場并減少貿易風險因素,在這些國家投資飼料加工工廠。如波蘭也是農業大國,可直接免關稅出口歐盟。
下游養殖業規模化加速,自配料比例增加,導致我國飼料產業內部競爭加劇,利潤空間逐步被壓縮,產業集中度提高,頭部企業逐漸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飼料企業只有加入到 “食品全產業鏈”才能獲取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高的終端品牌價值 (葉元土,2019)。相應的我國飼料企業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時,除產品進出口貿易外,還可以根據其產業鏈的延伸程度劃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2.1 加工制造產能轉移 在海外投資設立飼料加工、制造廠,這種形式的產能轉移是目前飼料行業與沿線國家產能合作的主流形式。按照投資目的不同,又可分為以靠近原料產地,或降低成本、開拓市場為目的,在向東南亞、中亞等欠發達地區投資飼料加工廠;或以接近發達國家市場、降低貿易風險為目的,在中東歐等地區投資建廠。按照投資載體不同,可以劃分為:(1)借助國家級境外農業合作園區、自貿區等作為主要平臺進入,降低成本,規避國際貿易壁壘的方式;(3)部分具備國際化能力的飼料企業直接在海外投資建廠;(3)與養殖業、農機等中資企業抱團出海,共同投資等。其中,第二類投資形式較為常見,企業往往會采用先通過經銷商在東道國銷售產品試水,經過充分論證后,采用與經銷商或當地其他企業合資,在市場就近區域開辦工廠的形式。但生產產能轉移并不意味著將低端、環保不達標等落后淘汰產能進行轉移,而是將我國相對先進的飼料配方技術、生產技術與東道國資源稟賦相結合,互為補充,互相提升。
2.2 產業鏈上游整合 飼料產業鏈上游的參與者,包括種植農戶及企業,糧食貿易中間商或平臺等。相對于我國目前飼料原料來源高度依存于美澳等國的現狀,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中,向上游產業整合,一方面可以使原料進口多元化,降低單一來源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從而獲取更高的價值。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首先,較為常見的是海外農業開發,即購買、租賃海外土地進行飼料原料糧的種植,之后在產地就近建設配套加工廠精煉加工,形成一定規模的糧食種植技工基地,成品銷售本地或出口到中國,后者比例目前還較小。這種方式能夠緩解國內農田壓力,對國內進出口及消費影響較小,有利于提高飼料從業者的收益(周海文等,2015)。但同時由于土地問題較為敏感,且中國企業較之歐美企業知名度、信息透明度較低,往往會遇到政治、輿論阻力,特別是在中東歐等較為發達地區。其次,通過并購原料糧交易環節的糧食貿易商或平臺,控制原料糧的渠道,獲取定價權。這一模式常見于北美及巴西等我國主要采購來源國。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過程中,這種方式除了可以幫助我國企業穩定原料來源及價格外,還可以借助平臺觸及到產業鏈最上游的種植農戶,進而可以與飼料添加劑以及飼料機械等相關產業進行合作推廣。
2.3 產業鏈下游整合 飼料產業鏈的下游包括養殖業,以及終端流通、消費領域。飼料與養殖產業一體化經營是歐美國家飼料產業的主要形式,是我國大型飼料企業的主要轉型發展路徑,也是在下游養殖業規?;约耙惑w化趨勢下的必然選擇。雖然目前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產業鏈延伸主要表現為并購歐美、澳洲等發達國家品牌,并部分反向出口到國內,但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食品消費水平以及本地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單純的投資設廠式的產能轉移可能會逐漸消退,產業鏈形式的輸出與產能合作最終能夠為我國飼料企業帶來更強的競爭力與盈利能力。
2.4 總結 本節依據產業鏈理論,總結了我國飼料企業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產能合作中使用的三種模式。依據東道國不同的經濟及消費水平和飼料產業的發展情況,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不同的模式展開合作,但根據國際以及國內產業發展規律,提前在東道國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布局,是企業培養國際競爭力重要的長期戰略。
3.1 飼料企業自身問題 首先,目前飼料企業在沿線國家的產能投資仍主要以資源、市場獲取為目的,缺乏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產業鏈輸出、自主品牌輸出不足,東道國的品牌建設、售后服務等滯后。農業投資本身經營周期就比較長,以產品貿易等短期獲利為目的的布局無法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其次,發達國家飼料企業多為技術密集型,而我國則是勞動密集型居多。原因在于我國飼料企業普遍微利經營,飼料配方單一,產品技術多為引進、仿制,技術研發投入較少,創新能力不足,在國際市場上被替代的風險較高。最后,沿線國家國情差異較大,而我國飼料企業缺乏足夠的國際化經營人才儲備。
3.2 投資環境問題 從投資環境來看,部分國家在政治穩定、政策連續性等方面有較大政治風險。一些欠發達國家基礎設施、農業基礎建設水平較差,同時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此外,部分國家為保護本國產業而設立的關稅及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我國飼料等農產品質量標準與國際要求差距較大,制約了我國飼料產業出口的發展(周叮波,2018),食品安全問題也容易損害“中國制造”的聲譽,不利于企業對外投資。
3.3 生物安全問題 與沿線國家合作可能引發的動物疫病等生物安全問題也非常重要。2019年的非洲豬瘟對我國養殖業、飼料產業都造成重大影響。
4.1 提高我國飼料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建議首先應當進一步提高國內飼料產業集中度,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培育一批規模較大、產業鏈布局較為完整的大型企業,以提高企業盈利能力、議價能力,以及技術投入水平。其次,企業應當進行長遠布局,一是培養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二是提前在沿線國家進行飼料產業上下游的布局,三是提升國際化投資能力,如完善對東道國的調研,重視政治、文化、產業如養殖業差異等。
4.2 政府在國內外的政策、平臺支持 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可在資金、政策、宣傳、企業引導等方面學習美國等發達國家經驗,為飼料企業與沿線國家開展產能合作提供支持。
我國大豆等飼料原料對少數國家的高度依存,成為持續至今的中美貿易摩擦中的熱點議題。在此背景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開展產能合作,開辟新的上下游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與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現狀出發,基于產業鏈理論,提出了飼料產業產能合作中的三種主要模式,并分析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由于我國飼料企業與沿線國家合作目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部分模式缺乏足夠的實際案例分析以及數據支持,是本文主要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