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華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014030)
2015年供給側結構改革被提出以來,其成為我國近年來農業領域的重點方向。包括飼料產業在內,我國農業產量居世界前列,但技術水平及競爭力在國際上較弱?;膺^剩產能及庫存,通過規模經營以及降本增效提高競爭力,并適度延長農業產業鏈是主要的改革舉措。其中,在延長農業產業鏈方面,在交通、旅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共享經濟成為一種可行的農業新型經營方式。而作為養殖業上游的飼料產業,需要進行轉型升級和商業模式革新以適應養殖業和消費端的變革。
目前從供給側改革視角研究農業領域共享經濟與商業模式的文獻較多集中在共享農業的領域,共享農業是指農業各主體將其擁有的要素資源或服務的使用權通過平臺進行有償分享,使用者付費的經營模式(彭萬勇,2018)。鄭志來(2016)指出,從供給側視角來看,共享經濟可以提升閑置資源效率,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對環境更加友好。其商業模式在配置對象,需求側參與權、選擇權、評議權,交易成本等方面具備優勢。但文獻中涉及傳統飼料行業共享經濟的較少,唐金湘(2020)探討了“互聯網+飼料”模式下企業管理及經營模式轉型升級的路徑。葉元土(2019)指出,在養殖市場規?;厔菹?,飼料企業應當融入養殖業,或者向上游、下游以及國際市場轉型發展的幾種模式。
通過將閑置或者效率低下的農業資源重新開發利用,或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降低中間環節交易成本,共享農業模式重新激活了農業領域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作為農業領域中動物食品產業鏈中的一環,飼料企業的商業模式深受上下游產業經營模式變化的影響。
1.1飼料產業上游共享經濟的發展 飼料產業的上游包括原料糧種植農戶、企業以及糧食貿易商、貿易平臺、糧油加工企業等。我國現階段農業存在土地閑置以及生產效率低的問題,大量農戶個體化小規模經營是原因之一,但這一缺陷正好符合共享農業的本質要求(胡永盛等,2019)。在大城市等人口聚集地區的周邊,以城市人口為對象,基于互聯網平臺,提供小塊農田租賃、種植代管業務的共享農場成為農業種植領域主要的共享經濟形式。除擁有者與使用者分離的產權變化以外,產品直接銷售到消費端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部分區域性、向上游延伸的中小飼料企業可以探討這種農業O2O的模式。目前共享農場規模較小,對飼料企業上游原料糧的采購等影響還比較小。但除此之外,在原料的采購環節涉及到的共享物流、共享倉儲等模式將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
1.2飼料產業下游共享經濟的發展 飼料企業的下游包括養殖業、食品加工及流通行業、終端消費領域。飼料行業是B2B的產業,養殖業就是飼料業的市場。養殖及食品產業內共享經濟的形式主要可分為共享養殖以及共享數據兩種模式。我國目前發展的共享養殖與共享農場類似,以產品認養、托管等方式出讓畜禽的使用權,為客戶提供養殖體驗以及銷售更高質量、綠色的肉禽蛋產品來獲利。這種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大規模養殖,對飼料的產品質量、安全性有更高的差異化需求。第二種共享數據的模式則是指吸引阿里、京東、小米、騰訊等頭部互聯網企業加入的基于大數據的 “互聯網+”智能AI養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養殖戶共享的是互聯網企業基于其數據搜集、分析、總結能力得出的更精細化、更有效率的管理系統。這種將養殖過程數據化的模式,對其上游飼料企業的數據化能力、配方及產品質量精確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其可復制性較高,可以實現規?;B殖,因此對各類型飼料企業都會產生影響。
1.3 飼料產業內共享經濟的發展 飼料產業內部又可分為飼料、飼料添加劑及飼料機械三種類型企業。從供給側視角來看,除向上下游延伸的企業外,大部分飼料企業因其銷售對象為B端的各類養殖企業,不接觸個體消費者,雖然有大量閑置產能、機械等資源,但共享經濟出現的模式較少。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生產要素如場地、飼料機械的共享。例如某飼料企業構建“水產養殖+光伏發電”的模式(龐濤,2018)。二是飼料技術及數據的共享,我國飼料企業粗放型的生產加工比重較高,利潤率普遍較低,而高技術、高質量的產品較少。建立飼料技術數據、專家人才等無形資源的共享協作平臺,是一種有效提高行業整體,特別是中小飼料企業技術水平的重要模式。此外,共享物流、倉儲,以及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銷售渠道,可以縮短飼料企業與養殖客戶之間的中間交易鏈條,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三是開發飼料交易環節中的共享供應鏈金融模式,為養殖戶提供資金支持,可以取代傳統經銷商為養殖戶提供融資的功能,從而降低層層經銷商、代理商存在的必要性。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可以讓飼料企業更直接地獲取客戶需求與使用分析數據。
我國養殖行業由“全民養殖”向規模養殖的變化趨勢,勢必導致飼料行業的洗牌,市場集中度上升,部分中小型飼料企業將會消失。大型企業向下游養殖、食品行業延伸,已經逐步探索出各自的產業鏈一體化路徑。而農業領域的共享經濟模式仍主要以基于滿足客戶多層次個性化需求為前提,與大型企業規模化的發展方向有一定沖突,更適合較為靈活的中小型飼料企業。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中小飼料企業在應對共享經濟模式下商業模式的不足與變革。
2.1中小飼料企業傳統商業模式的不足 中小型飼料企業以服務區域性的養殖企業、個體戶為主。相對行業內大型企業來說,這類企業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較低,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同時,在環保意識、食品安全等方面標準也低于大型企業。這類企業商業模式較為單一,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不足。首先,從產業價值鏈看,中小型飼料企業獲利方式較為單一,核心模式是通過加工制造轉售獲取差價,以低水平惡性競爭、重復建設為主要特征(鄭志來,2016)。其次,對上下游控制力較弱,交易環節較多,交易成本較高。從銷售渠道看,依賴分銷、渠道商,物流與倉儲成本也較高,這些成本都直接轉嫁到更高的產品價格或者更低的產品質量上。隨著大型飼料企業的不斷擴張,這種中小企業的模式更加呈現出了供給側與需求側難以匹配的情形 (鄭志來,2016)。在飼料市場集中度提升,并逐漸失去獨立成為養殖行業的配套產業的發展趨勢下,中小飼料企業有必要進行商業模式變革以避免消亡。
2.2共享經濟中的新商業模式探討 共享經濟中盈利性商業模式是由服務推動者、服務提供者以及客戶三者之間雙向的動態客戶關系構成。服務推動者可以是盈利性的企業或者平臺,是這一模式的核心。達到一定數量級的服務提供者是配置的對象,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優勢在于這一對象是已有的、閑置的資源的再分配,從供給側視角來看,沒有新增投資,具備成本優勢。而客戶,即需求方則參與到這一動態過程,其選擇權以及評價權力能夠通過服務推動者促使供給方,使服務提供者提供更加多層次的定制化、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鄭志來,2016)。
依據這一理論框架,中小型飼料企業大多數為飼料產品加工的提供商,客戶主要是養殖企業或個人,只有極少數企業可以轉型為平臺形式的服務推動者,大多數商業模式或轉變為差異化的飼料提供者。
2.3 服務推動者的商業模式 在共享經濟模式中,服務推動者可以在飼料產業的某個細分領域、某個環節或者某個區域范圍內建立自身的平臺生態系統。可能是由中小型飼料企業轉型而來,也可以是其他如IT、養殖領域企業跨行業進入。
服務推動者的商業模式可以從客戶價值主張、贏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這四個要素來探討。首先,服務推動者的價值主張在于為有差異化需求的養殖業客戶提供高效率的供需匹配服務,而不是服務于大批量規?;枨蟮酿B殖企業。這些客戶可能包括特種養殖、本土化養殖、高質量綠色養殖以及共享養殖,甚至寵物飼養者等。其次,利潤來源是通過消除交易環節中間成本擠壓出產業價值鏈的利潤空間,平臺通過提供服務收取一定服務費用以及其他衍生業務的收入。第三,這種B2B商業模式中服務推動者的關鍵資源在于組織達到一定數量的、具備差異化的服務提供商,以及替代分銷商的銷售、倉儲、物流甚至融資的資源。第四,關鍵流程方面企業必須具備搭建并持續改進基于互聯網的共享平臺的技術能力。需涵蓋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支付等多種技術。
2.4服務提供者的商業模式 在服務推動者構建的商業生態中,多數中小飼料企業需要轉化為能夠適應共享經濟下個性化服務的需求,提供差異化產品或服務的服務提供者。其目標客戶應為細分市場的小型養殖企業甚至個人。利用閑置的產能,能夠為客戶提供小批量、差異化、定制化產品或者服務。今后隨著國民多層次消費結構的形成,對肉禽產品安全性的要求勢必會更加嚴格、多元化。因此這一價值主張是成立的。
贏利模式主要是通過提高產品中的技術含量及提高產品綠色、安全水平來獲取提高定價和利潤水平。因此,其關鍵資源即為高水平的技術、人才儲備以及可靈活調整的加工生產能力,以適應客戶需求的改變。研發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強與區域性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合作,并保證一定的經費投入。而在關鍵流程方面,企業需借助互聯網等技術建立可迅速反饋市場需求,并調整飼料配方與生產工藝的流程體系,以快速地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2.5其他商業模式 大型飼料企業多數向下游養殖業及食品產業延伸,轉型成為產業鏈一體化企業。而對中小飼料企業來說,除上述產品或服務撮合形式的共享經濟模式外,還可以改變加工生產的模式,轉型為更高附加值的體驗式共享農場、共享養殖等新型互聯網及共享經營模式。
美國等西方國家 “逆全球化”產業回流政策,2019年以來的非洲豬瘟,以及2020年“禁抗”政策的實施都是我國飼料企業發展必需面對的挑戰。本文通過研究飼料產業及其上下游產業內共享經濟的發展,指出各類型飼料企業傳統商業模式的不足,并探討了共享經濟中飼料企業的一種新商業模式。但相對其他行業,農業特別是飼料行業內共享經濟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從傳統行業跨越到新型經濟形態,不僅需要企業自身革新商業模式,還需要政策和技術支持。此外,除了外部環境變化外,商業模式的變革也有產自企業內部的阻力,因此有必要從微觀的企業管理層面探討建立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