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會省
摘 要:落實好殘疾少兒送教上門工作,直接關乎教育的均衡發展。實施送教上門應堅持目的性原則、公平性原則、需求性原則和協商性原則。送教前應全面排查屬地未入學重度殘疾兒童,確定送教對象。各部門分工協作,組建三維送教團隊,制定科學的送教計劃,認真落實一生一案,注重缺陷補償,盡力“為每一位殘疾兒童提供適合的教育”。
關鍵詞:送教上門;特殊少兒;原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發展特殊教育”到黨的十九大“辦好特殊教育”的任務明確,從教育部《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的出臺再到教育部《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2017-2020年)》的政策支持,特殊教育迎來了空前良好的歷史發展機遇。同時,特殊教育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落實每一位特殊少兒享有教育的權利,直接關乎教育的均衡發展。落實好義務教育階段特殊少兒送教上門工作是大勢所趨。
一、送教上門的概念
在我國,送教上門這一教學形式早已存在,在古時候,大戶人家請老師到自己家中為子女開展教育活動,這一現象被稱作“請先生”,這便是最早的送教上門。隨著教育的發展,現階段的家教就是送教上門的一種,只是名稱、方法和實施對象不同而已。今日,送教上門是特殊教育特有的一種教育方式,其對象為重度特殊少兒。由此,時至今日的送教上門可定義為,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家中或就近為個別不能接受集中教育活動的被教育者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
二、特殊少兒送教上門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
送教上門旨在采用面對面、一對一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者根據被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對被教育者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開發其潛能,使每一個被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樹立被教育者的自信心,為被教育者學習和生活創造條件,發掘被教育者的教育潛能,助其逐步融入社會。
2.公平性原則
送教上門對象同接受義務教育的被教育者一樣,享有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接受服務的家庭及個人不用繳納任何費用。學校統一為每位服務對象安排服務教學課程,定期開展送教工作,并為送教對象注冊學籍。
3.協商性原則
積極和被教育者家長溝通聯系,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簽訂送教協議。
三、確定送教上門的對象
送教上門的對象為在屬地殘聯部門登記的(含未領殘疾人證)、不能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特殊教育學校(班)接受教育的,但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歲重度殘疾少兒。
1.全面排查,掌握情況
學校積極聯系屬地殘聯、教育局于新學年前做好屬地未入學適齡殘疾少兒實名調查和登記工作,了解每位重殘少兒是否有送教上門服務需求,摸清情況后,分殘疾類型整理匯總,建立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花名冊。
2.入戶家訪,確定對象
根據摸底調查的適齡殘疾少兒花名冊,組織本校人員到愿意接受送教上門的家庭進行家訪,了解具體情況,包括家庭成員信息、殘疾類型、治療情況、殘疾少兒各項基本能力等情況,開展學前評估,確定服務對象。建立屬地適齡重度殘疾少兒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登記表,并和家長簽訂送教協議書。
四、落實一生一案,注重缺陷補償
送教內容以新課標為指導,注重差異,全面推廣“一生一案”教育思想,開展靈活選擇、針對性強的教育活動,從教學計劃到備課上課,再到評估,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
1.制訂科學的送教上門計劃
在擬定送教上門教育計劃時要進行前測。在開展送教教育前,送教老師先評估送教對象,依據評估結果及對象實際潛能與缺陷靈活選擇確定教學內容,制定送教教育計劃,包括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開學后,建立送教學生成長檔案。學校統一安排送教服務課表,送教教師按時執行送教任務,每周每生不少于3課時,每學期不少于60課時。
2.落實送教內容,進行缺陷補償
教學主題、內容及活動都是由所要達成的目標決定的,目標的選取與確定決定著教育的價值和效率。課程內容嚴格按照新課標要求,并結合實際地域特點和送教對象生活實際來確定選取,盡力貼近送教對象生活實際,滿足送教對象身體和生活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原則上,教學內容以新課標規定的科目為主,但照顧到送教對象的個體差異,不統一教材,應側重于教育教學和康復類內容。但送教教師應在頭腦中清楚該送教對象所達到的目標,引導學生去實現這些目標,多采用直觀式、游戲式教學方法,盡力貼近送教對象生活實際,循序漸進,努力培養送教對象的基本生存能力,滿足其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需求。對每一位送教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教學服務,對家長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保證送教工作的效果。
送教教師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定期上門送教和組織小型融合活動。每節課送完后,由家長在送教教案上簽字方可算完成當日送教任務,教務處每周例行檢查簽約教案。
3.認真開展送教質量評估
教學評估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努力去證明“學到什么程度”和教師“教到什么程度”的證據,它是與目標緊密相連的。依據學段任務目標,生成評估標準,在完成任務目標后定期按時開展評估。評估方法要有彈性,如“會認生字‘我”,根據對象自身缺陷,無法書寫但會認讀此字就算完成,無法發音但能寫出漢字算完成,既無法書寫又無法發音在幾個字中指出“我”也可算完成。逐項開展評估,并將各內容評估結果分版塊分析、匯總,繪制成折線統計圖,將本次評估結果和上次學生基線進行比較,學生的學習成果或教師的教育成果及缺陷就直觀、具體和精準地表達出來了。更可方便教師掌握學生階段發展和缺陷,并依此制定后一階段送教計劃和改變教學方法。
總之,只要我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創新制度體系保障,落實以人為本理念,著手細微送教環節,注重個體缺陷補償、潛能開發,就能“為每一位殘疾兒童提供適合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沈玉琳.送教上門:怎一個送字了得[J].現代特殊教育,2016(7):12-13.
[2]陳娟.全面康復理念下的“送教上門”模式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論壇,2018(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