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小學教學中,學生厭學現象非常的普遍和嚴重,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此加以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來幫助小學生熱愛學習,從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文章將針對不同年級小學生的厭學現狀和心理干預策略展開深入研究,旨在為小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參考性建議,以期促進小學生的良好學習、健康成長。
關鍵詞:不同年級;厭學現狀;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在任何階段的教學中,厭學都是一種非常常見同時也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在小學教學階段。對于小學生而言,其一旦產生厭學情緒將會形成各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這對于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對小學生的厭學問題加以高度重視。仔細分析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成長特點,找出其厭學的因素所在,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其進行心理干預,讓其在恢復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之中,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以及更好的成長空間。
二、 小學生厭學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小學生年齡尚小,其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從而出現厭學情緒。這里的外在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導致小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的不良風氣。當前社會上有很多不良風氣,包括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這些不良社會風氣會使得小學生產生虛榮心理和攀比心理,認為只要家里有錢,不管是同學還是老師都會喜歡自己,學習好不好無所謂,從而就不再愿意學習。另一方面就是信息網絡的影響。當今時代為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大量的電子產品,包括電視、手機、電腦以及各種智能設備。這些智能設備相較于書本學習而言更加的有趣,而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又不強,所以很多小學生都沉迷于生動有趣的電子產品中,從而漸漸對學習沒有了興趣。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生活、成長的主要環境,小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厭學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導致小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家庭因素主要包含有父母的文化程度低,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科學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首先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或者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學習輔導和學習陪伴,長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厭學情緒。然后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科學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不端正,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科學不外乎兩種表現,一種是過度嚴厲,一種是過度溺愛,而無論是哪一種,都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厭學情緒。最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學習壓力,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無論是孩子的心理成長還是生理成長,都會產生較多不良影響,從而在此基礎之上,孩子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所以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就是教師的教學手段陳舊,在當前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依然采用教師為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和“填鴨”。在這樣一種被動接收知識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十分枯燥,小學生完全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所在,從而產生厭學情緒。然后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一把抓的教學形式,課堂講課沒有注重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性。這就導致了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由于聽不懂教學內容、跟不上教學進度而漸漸開始不愿意學習。最后就是大部分小學學校在教學理念上都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所以日常教學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考試,在有形和無形之中給予了小學生太多的學習壓力,過高的學習壓力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是較為不利的。
(四)學生因素
小學生缺乏學習熱情,除了外界各種各樣的因素之外,還有很多自身的因素,包括生理缺陷、動機不當以及意志力薄弱等。首先在生理缺陷上,不可否認有些小學生的智力發展有些滯后,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缺乏學習自信心,認為怎樣努力都不能夠取得好成績,從而漸漸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然后在學習動機上,當前的小學生普遍都比較早熟,或多或少都接受過家長、教師讀書是為了將來有一份好工作好生活的教育引導。而抱有這樣一種不當動機的學習態度,學生不能純粹地投入學習中,漸漸地會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和無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最后在意志力薄弱上,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的特點,其意志力普遍都較為薄弱,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若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作為支撐,將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三、 改善小學低年級學生厭學情況的教學策略
(一)積極互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和組織組,師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提升至關重要,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普遍還較為懵懂,教師作為其人生道路上的啟蒙者,需要通過積極地互動來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讓學生對教師更加信服,進而在教師的良好引導下更加熱愛學習。
首先,在教學課堂上,教師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和“填鴨”,教師需要通過與學生展開積極地互動交流來引導、啟發學生。例如在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在教學“天”字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將其寫成“夫”字,這個時候為了糾正學生的這一壞習慣,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老師小時候學習寫字的時候也經常會寫出各種各樣的錯別字,將“天”寫成“夫”也時有發生,但是在后來,老師因為寫錯字被同學笑話之后就努力改正了過來。寫錯字不是一個小問題,我們需要正視它,只有做好這樣一些細節,才能夠取得好的成就。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以自身的經歷來引導學生,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夠拉近師生關系。
其次,在課堂之下,教師也需要多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外時間與學生一起玩耍,積極融入學生中間與學生打成一片,對于那些遇到問題的學生,教師需要及時地幫助其解決,或者是對其進行適當地心理引導。長此以往,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就能夠變得非常融洽和諧,而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之下,學生對于教師的引導將更加信服,從而能夠對學習更加有熱情。
(二)契合學生特點創新教學手段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契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手段的革新。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在面對生動有趣的事物時,其注意力將更加集中,同時學習興趣也更高,基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利用多媒體來開展教學。
例如在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各種生字歌和生字動畫。視頻的播放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同時在生動有趣的視頻內容以及教師的良好引導下,學生可以更加快樂地學習漢字。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識字游戲。總之,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盡可能地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其學習,從而在充分契合其學習特點的基礎上,讓其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進而不斷提升其學習興趣和學習參與度。
四、 改善小學高年級學生厭學情況的教學策略
(一)動手操作提升學習趣味
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其普遍具有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其還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契合小學生的這一學習、成長特點,在課堂上開展實踐操作來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小學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積計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的制作和面積的測量活動。首先讓學生利用橡皮泥隨意制作出一個正方體和一個長方體;然后教師讓同桌之間相互測量彼此的正方體和長方體面積,并在測量之后自己也進行一次測量,看看與同桌測量的結果是否一致;最后教師需要針對那些模型制作和測量結果精確的學生給予鼓勵。通過動手操作,能夠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味性,同時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學習熱情。
(二)課堂競賽鼓勵學生學習
在小學高年級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鼓勵學生學習,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競賽活動。這不僅充分契合了小學高年級學生好勝心理強的特點,同時還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位置,如此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個古詩詞朗誦的競賽活動。首先讓每一個學生都挑選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并練習朗誦;然后讓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朗誦,并讓其余學生當評委;最后公開學生的評選分數,選出一、二、三等獎給予一定的獎勵。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契合了學生好勝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能夠讓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同時能夠鼓勵優秀的學生再接再厲,鼓勵落后的學生努力趕上。如此,學生的學習質量將獲得顯著的提升,同時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將大幅度上漲。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正確對待小學生的厭學情緒,以學習興趣激發為主要切入點,采用各種創新、高效的教學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注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特點來應用教學措施,從而在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避免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進而為學生良好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民,劉瑋.當前大學生厭學的原因與對策[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40-42.
[2]王靖.厭學現象分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作者簡介:李想,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劉家寨子鎮中心小學。
文章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厭學者內隱認知機制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號:GS[2019]GHB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