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軍
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如何成為學生自身情感的一種內化?教師需要尋找一條“適合”的路徑,在課堂上“油然而生”一種自覺與行動,時刻關注學生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需要在典型“人物”或“事件”教學情境下,讓家國情懷處于“潤物無聲”的境地;需要在悲壯或豪情的音樂聲中,緩緩拉開家國情懷教育的序幕,讓學生“有滋有味”地感受到家國情懷的力量。
“點”是每節課中的一個人物或一個事件,把它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著力點”和“立足點”,也是家國情懷教育的起點。當教師每節課都聚焦一個“點”,并讓這一“點”著力于家國情懷時,學生會走進“心靈深處”,培養家國意識,確立家國情懷的榜樣力量。“點”既可以是一“點”,也可以是“多點”,要有所側重,主次分明。教師還可以大膽創新,開創“點”式家國情懷的“三步走”策略。
一是重組教材,建構“點式”學材。讓每一課或每一單元都有家國情懷的教育主題,學材再建構,整合為家國情懷所用的學生素材。
二是學法指導,小組“點”撥。“點”撥即小組內消化家國情懷案例,觀點碰撞,智慧分享,在討論中達成家國情懷觀點、感受的一致性。
三是課堂生成,“點”亮智慧。課堂精彩處,生成不斷,教師應巧妙發現這一“亮點”,捕捉學生的“創新火花”,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實行二次教育。
“線”就是把前面講到的“點”連接起來形成一條水平橫線或垂直豎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嘗試家國情懷的“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比較是為了更好地繼承與發展、傳承與創新,更好地去發現存在于一段時期、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背后的家國情懷的一般規律和價值指向。當以“線”的形式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學生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不停跳躍、生命靈動”的人性之善,民族之美,最終形成家國情懷的炫麗畫卷。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都要注意“線”的主題選取。確定“線”之后,要注意淡化“點”,學會引出“主線”,聚焦“主線”,形成家國情懷的“靈魂之線”。用不同的視角來審視“線”,就會形成不同的“主題”,教學的側重點也不同。比如中國近代史教學中,以外國的侵略為主線,殖民強盜的丑惡嘴臉和殘暴罪行暴露無遺,學生看清了侵略者的本質,認識到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人民尊嚴,需要從小具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以及“同仇敵愾,抗戰到底”的民族氣節;以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為主線,再現三元里抗英斗爭等愛國壯舉,讓學生感受“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淳樸的家國情懷。
“面”既可以是某一朝代、某一區域(洲)、某個國家構成一面;也可以“地球村”構成一面,這需要整合歷史資源,化零為整,走向統一。家國情懷從“小家”走向“大家”,從家國“小情懷”到世界“大情懷”,跨越了國界,超越了民族,淡化了膚色,從而培養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至上情懷。立足“面”,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人民始終是歷史的締造者,是歷史的主人,推動著人類追求品質生活,為著家園的美好明天砥礪前行。
學生視野下的家國情懷如何?筆者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對象是七年級的3個班。題目是:我眼中的家國情懷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150 份調查表,收回150 份。學生眼中的家國情懷調查結果可歸為6 類,具體包含的“關鍵詞”有:不背叛祖國,憂國憂民,愛國,愛黨,關心人民,愛家人同伴,幸福溫暖,國家為重。經過數據分析、處理、比對,統計如下:愛國占51.92%,其中男生占19.23%,女生占32.69%;關心人民占13.46%;憂國憂民占9.62%;愛家人同伴占7.69%;不背叛祖國占5.77%。
通過問卷發現如下問題:家國情懷本質上是一種愛國主義情懷,占51.92%,且女生超出男生13.46%。我們從學生稚嫩的思維中能看到人民是家國情懷的重要因素,難能可貴。不背叛祖國、憂國憂民是學生潛意識中對家國情懷的底線判斷。家國情懷是從愛家人、愛同伴做起的,把最深沉的愛由“地表”發起,不至于淪為“空話”。還有一些女生,從小就有了很高的覺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飲水思源,不忘黨恩。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基于調查問卷的數據,歷史組進行研討,嘗試將家國情懷融入歷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實施之中。
一是“學科+”。課程是以“學科”為中心,缺乏學科間的有效溝通,教學便局限于認知領域,“學習”與“研究”就會脫節。歷史校本課程基于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旨在打通學科間聯系,消除壁壘,學科走向跨界,走向共融。基于“學科+”,能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浸潤學科精神,追求真善美,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是“課程+”。當下課程對個性化供給不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驅動力不足。歷史校本課程基于學生自身特性,進行個人定制,學生可在同一時段中按需選擇一至兩個項目學習。“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學力,實現價值,發掘其潛力,最終實現培養有明確方向,追求生活品質的新時代中學生的目的。
三是“評價+”。通過科技制作、歷史文物仿制、繪制歷史手抄報、問卷調查、撰寫歷史小論文、編排歷史課本劇等富含家國情懷元素的活動,實現對學生的多元評價、立體評價和全面評價;通過學生反饋、教師授課方式等要素整合評價,最終實現“評價+”。這種“評價+”,構建了歷史校本課程評價的立體框架,實現了評價的多元化、生命化、人文化,有助于學生堅定信念、勇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