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楊晨丹
相比于固有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聲音、圖像、文本以及視頻等結合于一體,為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以此滿足學生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需求,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強化學生的記憶印象。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本文主要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路徑進行以下分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高境界當屬于“樂學”。只有擁有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樂于學習,才能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數學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在固有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大多數教師主要以“一刀切”“灌輸式”等單一方式為主,教師占據教學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傳遞,難以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難以被激發,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會逐漸減弱,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計算能力的提升。為此,合理引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為學生展現與教學有關的圖片、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可以讓學生直觀觀察數學知識,點燃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斷提升,進而讓學生發生由“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關于“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課間做操排隊的視頻資料,并提出有關視頻問題,如“為什么不管怎么排列隊形,每組人數都不能統一呢?”學生在觀看完視頻資料之后,引發大膽猜想,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可快速地投入課堂學習當中,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又例如,教師在講解有關“旋轉”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向學生播放迪拜塔旋轉視頻,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為學生營造逼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讓學生從此愛上數學學科。
小學數學學科有著顯著的抽象性、復雜性特征,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年齡幼小,思維能力十分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數學教學的難度。為此,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立足于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教學課件,并將數學課本中不能實際操作的現象或者學生難以理解的數學定義等內容,轉變成形象、生動的動態知識,突破教學的難點與重點,降低學生學習與理解的難度,加深學生的記憶印象,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不斷提升,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關于“射線”的知識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并不能正確理解“無限延伸”的本意,導致學生對“射線”知識內容理解不深,給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造成阻礙。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在大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以亮點為開始,向一端進行延伸,并呈無限延伸的狀態,將其變成一條亮線,此亮線逐漸延長,直至延伸出大屏幕以外。通過此種教學方式,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射線”的基本概念,強化了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提升數學學習效率,夯實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只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要在數學教學中強化與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為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趣味化問題情境,通過借助有趣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完善學生的數學思維。而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將復雜化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立體,有助于點燃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學生在強烈的學習動力的驅使下,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升,促進學生日后發展。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長方形面積”有關知識點時,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向學生提出“若在教室中鋪設地板,需要多少塊地板”等有關趣味問題,并發揮教師的引導促進作用,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等方式對教室面積加以計算,同時結合所學知識,計算出所需地板的塊數,提升學生的長方形面積公式應用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開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立足于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基礎、接受水平等多方面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才能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