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勤
【作者單位:南安市蓮塘小學 福建】
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想要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進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就必須合理地完成角色轉換,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積極地開展師生互動,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據此,本文研究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師角色轉換與師生互動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應試教育時代雖然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新課程改革已經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貫徹落實,這也使得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與傳統教學不同,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目標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積極對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進行轉變,對師生互動的特性進行強化,從而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據此,本文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具備一定程度上的現實意義。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角色轉換具備必要性,而想要真正地做到這一點,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數學教學效率之所以不高,主要就是因為數學教師完全把控著數學課堂,他們往往會在講臺上不遺余力地為學生講述數學知識,而學生僅僅是在座位上被動地聽講。整體教學過程枯燥機械,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需求,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明確學生的想法后再開展教學,保證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另外,教師還需要客觀地看待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由于數學具備一定難度,每個學生的天賦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速度較快,而另一些學生的反應則較慢,不能夠快速達到教師要求。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合理調整教學方案,最終提升教學效果。
數學教師還應該對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行提升,并和藹地對待學生,不能夠以教師的身份壓制學生,而是應該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互動,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以及其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數學。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數學教師都不放心讓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往往會細致地為學生講解教材內所有的數學知識點。雖然這體現了一位教師的職業道德,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小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縮小了小學生獨立的思維空間。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依賴,不愿意自主思考,或直接喪失了自主思考的意識。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啟發與引導,不對學生作出強制性要求,而是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最合理的角色就是輔助角色,起到啟發的作用,而之后的任務則需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領悟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小學數學教師應從行為方面做好師生互動。具體地說,不同的數學教師存在著不同的教學風格,而在對不同數學知識內容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應該采取不同的形式。想要真正地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教師就必須活躍課堂氣氛,在了解學生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合理與其進行互動,進而明確學生的想法,給予學生自信心。
此外,小學數學教師應合理設計師生互動的內容,不能夠為了互動而互動,而是應該保證內容的深刻性。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數學問題,教師不應該開展過多的互動內容,而是應該將互動重點放在學生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上。當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吃力的現象時,教師就應該與其進行交流,對其進行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最后,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注意關注學生的優點,同時應該培養、維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有必要對合理的情感氛圍進行創設,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的合理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詮釋師生互動的價值。
由于小學數學知識具備一定的難度,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應盡量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啟發。大多數學生都對日常生活較為熟悉,因此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就可以更好地解答數學問題,完善學習過程,提升學習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設應以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為主,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每個學生都有興趣參與討論。例如,在學習加減法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現實生活中含有加減法的案例,例如分西瓜、分橙子等等,之后讓學生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談一談自己在家里是如何為家長、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分水果的,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綜上所述,與傳統教學不同,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目標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所以,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想要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進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就必須完成角色轉換,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積極地開展師生互動,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