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市臨池鎮中心小學 高 林
生態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它更加注重學生本身的綜合發展,重在根據學生對課堂的需求,因材施教地設置教學活動。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內容貼近日常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可以巧妙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互結合,充分地將生態課堂的內涵發揮到極致。
基于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基本特點,促使學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識并且能夠將已學知識運用在日常實際生活中。小學課堂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合理構建生態課堂,幫助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過程中。
例如,教師在進行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鐘表》的課堂教學時,發現此次課程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地將教材知識與相對應的實際生活情況結合進行講解。本次課程不僅幫助學生認識整點的概念,也將側面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守時習慣。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上學不遲到》這首兒歌的音頻,并讓學生思考:是什么能夠幫助我們上學不遲到呢?學生通過片刻思索和討論,得出不同的答案,這時教師掏出時鐘擺件與學生說到:“同學們說得都沒錯,那么有同學認識老師手里的物品是什么嗎?它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不遲到嗎?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認識時鐘。”這樣的導入方式,充分幫助學生明確了本次課程的目標,在引入時鐘的概念的同時,暗指時鐘可以幫助自己實現不遲到,進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養成守時的習慣。
可能在大部分學生眼里,數學是一門難以掌握的學科,課堂教學中抽象的數字和圖像以及其中的關聯性和邏輯性都使得學生提不起興趣來學習。正所謂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老師,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熱情。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材知識,并結合學生的理解程度安排相應的教學活動。教師為了豐富教學模式,需要創設有趣的課堂氛圍,采用生動活躍的肢體語言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另外,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時需要適當給予學生思考和發揮的空間,積極面對學生的答案,縱然是錯誤答案,教師也需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學生調整自身心態和思維邏輯。
例如,教師在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二年級《認識乘法》的課堂教學時,可以發現此次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學習乘法的含義、基本寫法以及乘法算式各個部分的名稱。教師可以用加法引入乘法的概念來教學。首先,教師在屏幕上擺出幾組蘋果,并引導學生思考:一共有幾組?每個組有幾個蘋果?請列出求和的加法公式?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紛紛得出答案:一共4組,每組都有相同的3個蘋果,列出的加法算式就是:3+3+3+3=12(個)。接著,教師在得出加法算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乘法算式如何表示?鼓勵學生舉手回答,最終學生得出兩個算式:3×4=12和4×3=12,這時學生紛紛表示疑惑,需要教師進行說明:這兩個算式都是正確的表達形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滿足了不同理解程度學生的學習體驗,并且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提升學生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專屬于自己的對事物的思考能力與想法,教師需要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合理安排不同教學任務,幫助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良好的課堂體驗。生態課堂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學會基本概念知識,還需要幫助他們實現良性發展,進而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教師在進行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1~5 的認識》的課堂教學時,由于本節課程的受體是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結合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巧妙地將1~5 轉變成圖形文字,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教師可以收集實際事物展示出來,并引導學生對事物與相應數字產生聯想:1 可以比作鉛筆,2 可以比作天鵝,3 可以比作耳朵,4 比作小旗子,5 比作倒過來的鉤子。這樣的圖像表達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于對應數字的印像。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引入實際課堂教學中。生態課堂教學秉承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旨在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充分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愿意積極自主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