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泗州學校 陳 磊
數學課堂上的深度學習能夠突出學生課堂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在深度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得到激發,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靈活度,深度學習的開展能夠使課堂的教育質量得到提升,為學生帶來終身受益的數學教育。
小學數學學習多是建立在教材的基礎上,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也大多源于教材。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教材知識是進行后續思維培養的基礎,只有牢固、全面地將課本內容教授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得以形成。因此,在開展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教材的深入解讀入手去使得課堂教學更有意義,帶給學生更多收獲。日常備課中,教師應當認真思考編者意圖,將每一部分知識的主題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思考完整再設計課堂計劃,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深入。
例如,在進行“四則運算”的教學時,教師就應當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課本的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順序調整、輕重安排,將例題放在課前導入環節還是課后鞏固環節,加減乘除法知識的復習要占用多長時間等,都需要在深入挖掘課本資源后進行細致規劃,以更好地促進課堂質量的提升。
在進行教學時,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多組織小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時活躍的氛圍來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讓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探尋到更多解題角度、解題方法。在教學當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面對題目時掌握了一種解法就會感到知足,而在后續遇到變式題目時又會感到困難,所以適當的思維拓展培訓十分有必要,進而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學習“面積的計算”這一部分內容時,題目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去解決,有的題目可以利用圖形的長、寬,有的可以采用割補法等巧妙解法,有的則可以多種方法并用。在解答面積問題時,如果學生只掌握了最基本的利用圖形面積公式來進行計算的方法,在今后遇到其他問題時就會因為無法靈活地思考而解不出答案。因此,在面積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適當開展一些小組活動來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了解更多思維角度,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也有重要影響。筆者認為,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推動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教師可以多多采用引導式的語言進行教學。在教師引導式的語言當中,學生往往能夠仔細聆聽教師的問題,再在明確的方向指引下進行知識探究,在探索中深化對于知識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為了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思維的培養,深度學習的課堂模式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多多采用引導式語言。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從學生學習過的一位數乘法入手,從這一角度切入去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同學們,大家還記得一位數乘法的運算方法嗎?”“大家是否記得我們是如何學習的呢?”帶領學生復習了一位數乘法的相關知識后,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記憶就能夠被喚醒,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就能事半功倍。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采用引導式語言:“同學們,既然我們知道一位數乘法如何運算,那么兩位數和它之間會不會有什么聯系呢?試試列豎式計算一下‘11×11’的結果是什么?”……在引導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一步一步依靠自己的思考對新知識進行理解、掌握,也能夠在思考當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在當前的小學課堂上,由于課堂帶給學生的一貫是安靜甚至壓抑的氣氛,許多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出現錯誤時并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在課后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問。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其實是十分不利的,因為一次次知識的錯誤理解、漏洞最終都會導致學生整個數學知識體系不穩固、不牢靠,而在今后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又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因此,在日常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因為在質疑當中,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這是一種不同于課堂聽講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科思維發展有著更大的推動作用。
數學學科要求絕對的嚴謹性,但也有思維思路上的靈活性,這是一個具有多元化特點的學科。在學習時,教師不能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固定的解題套路當中,要求學生采用“背題”的方式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因為這一學科要求的更多是思考能力,是隨機應變能力,而非考驗學生記憶題目解法的速度、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