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小學生作文課后墜樓,當事教師被曝違規補課、收受禮金、打罵學生“黑歷史”;西南交通大學本科生保研成績造假,幕后為其同校碩導父親伙同教務科科長暗箱操作;山西朔州一教師因畢業典禮上未收到花束,讓學生罰站,對學生破口大罵、吐口水;……
師德,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卻是教育永恒的議題,備受關注。近期,師德失范事件頻發,引發公眾熱議,并通過網絡傳播產生廣泛社會影響。誠然,這些“偶發事件”“個別現象”,折射的是師德師風的部分失落,但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無疑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待和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師德,既屬于職業道德,又屬于社會公德,更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復興,因此,總被“另眼看待”。畫家陳丹青曾說過,一個社會有三大底線行業,其一便是教育。而教師,是教育之魂。守住教育底線,履行立德樹人使命,師德,不容有失。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多項規章制度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關于師德的要求也不斷明晰細化,但仍屢有教師觸犯禁令和紅線。一部分原因在于,教育生態的轉變、師生關系的轉型、多元價值觀的沖擊等,對師德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因此,師德建設必須常抓不懈,永遠在路上。
當前,師德失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師德的內涵、要求發生了什么變化?面對新任務、新挑戰,師德建設如何“內外兼修”?本期“特別報道”,圍繞一系列師德問題,邀請多位專家學者予以深度解析,共同探討新時代師德建設的有效路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