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亞萍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主題班會活動作為班主任開展德育活動的主陣地之一,以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人的社會性發展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場域和情景。2020 年的一場疫情,雖使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其中也有著在特殊時期社會場域之下的教育契機。準確把握這些教育契機,以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應成為班主任現階段設計開展主題班會活動的重要實踐。
2020 年2 月12 日,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要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鍛煉身體、開展課外閱讀”。面對這一突發性、特殊性和嚴峻性的社會重大事件,許多班主任積極開展主題班會活動,以在線實施為主要形式,聚焦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線上班會具有便捷、及時等特點。現今的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更習慣于參與線上活動,主動參與的興趣也更強烈,而且借助于“互聯網+”時代的信息便捷條件,班主任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及時進行線上輔導,緩解了學生心理上的緊張、焦慮、恐懼和擔憂。
但是,由于線上主題班會實施方式相對單一,很多班主任坦言,線上班會的效果并不如線下班會的好。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局限于線上活動,師生不能面對面直接進行交流,且線上傳遞的信息存在衰減現象,線上活動時間越長,信息衰減得越快;二是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有些學生偷偷掛網,不能積極全程參與到線上活動中來;三是部分班主任信息素養偏低,尤其一些年齡偏大的班主任在組織線上活動時只是將線下教育活動簡單搬到線上開展,只是完成說教任務而已,教育效果堪憂;四是多元評價不夠,學生自我評價方便落實,教師評價、同學評價等實際效果不佳。
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如何開展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主題班會活動,充分認識到特殊時期主題班會的德育價值,應成為當下德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內容。
實踐教育哲學認為,德育的邏輯起點與歸宿都是生活實踐活動。疫情防控背景下開展主題班會活動離不開學生所參與的生活實踐活動,在主題班會活動中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即其德育價值的體現。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挖掘社會環境變化之中的教育價值,通過主題班會活動的有效設計,以達到預設的教育目標。
一是可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危機的“契機”視角來看,新冠疫情的發生、防疫阻擊戰的開展、后疫情時代的常態化管理等,確實可以給學校育人工作的開展,特別是為主題班會活動的開展帶來契機。基于疫情防控的主題班會,有助于引導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現實的社會情境之中,在政治方向指引和價值觀引導的過程之中,引導學生改變行為方式,提升綜合素養。
二是可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陶行知先生認為“德育靠自治”,此次“疫”戰,也給學生自治管理實踐帶來了契機,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停課期間,很多班主任通過開展線上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隔空教育指導,引導學生自覺宅在家中學習廚藝、鍛煉身體、埋頭學習。學生在家期間,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指令完成任務,而是更加凸顯主體地位,在共同防疫的生活和學習之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成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學生自治這個問題,是自動主義貫徹德育的結果,是我們數千年來保育主義、干涉主義、嚴格主義的反應,是現在教育界一個極重要的問題。”此次“疫”戰,班主任不再能近距離保姆式地管理學生,這無疑為學生的自治管理提供了最好的鍛煉機會,讓學生嘗試著去“養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是可作為班集體建設的重要途徑,幫助班級形成向心力。此次“疫”戰,給班集體建設帶來了如何建設“云”端班集體的新課題。“云”端班集體建設需要技術上的支持,更需要通過主題班會活動加深學生對班集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例如,班主任在開展生命教育、責任教育、人生觀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疫情阻擊戰中出現的感人事跡和不良行為,引導學生以合適的方式主動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于潛移默化之中增強學生對班級的向心力。而在具有良好向心力的班集體中,師生關系會和諧,師生能共同獲得成長。
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是推動班集體建設的重要方式,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疫情防控這一社會背景之下開展的主題班會活動,會對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能夠體現出更為豐富的德育價值。
一是育人功能得到凸顯和強化。疫情防控背景之下開展主題班會活動,要求班主任能夠及時把握住教育契機落實育人工作重點,引導學生在體驗、互動、反思、實踐之中獲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比如,面對疫情的突發性帶來的緊張感、焦慮感,我們需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疫情,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反思疫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啟示;面對疫情阻擊戰中的科學精神、令人感動的“最美逆行者”的奉獻精神,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明確個人價值如何體現和應該擔當怎樣的社會責任;面對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持久戰、返校復課學習的自我防護,我們則需要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衛生習慣、培養社會公德、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
二是德育素材和資源更豐富和鮮活。在疫情防控背景之下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師生置身于現實的重大社會事件情境之中,生動、鮮活的育人素材使班會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和影響力。在這場抗“疫”行動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參與者、實踐者和反思者。班主任可以立足“小故事、大思政”來開展各種主題的班會活動。比如可從中國政府的行動探討中國速度、中國制度優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可從中國人民的行動中理解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培養學生社會榮譽感、使命感;可以從無數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普通警察日夜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銘記肩上的使命與擔當,引導學生立志將所學知識服務于國家需要和民族振興。
三是實施方式更為靈活、評價方式有所創新。近年來,“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推進了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加快了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的變革步伐。在“停課不停學”期間,班主任靈活采取線上班會實施方式,突破了時空限制,及時對學生的思想、心理等問題進行教育、引導和援助,為學生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評價方式也隨之有所創新,班主任更多地鼓勵學生在線上進行自我展示、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直接影響著學生個人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影響著學生與他人的交往關系。一個人如果能夠正確地如實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就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個人與社會、集體及他人的關系。
后疫情時代,班主任應繼續以服務學生成長為出發點,積極探索主題班會活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實施策略,提高主題班會活動對學生成長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教育性、引導性。
主題班會資源具有多樣性,體現在來源的多樣和呈現形式的多樣。既包括圖書、調查問卷、題庫等書面資源,也包括課件、電影剪輯、電視節目剪輯、新聞報道等數字資源。師生可借助“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及時挖掘最直接、最豐厚、最有感染力的抗疫素材,共同上好生動的全民抗疫大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重要教育理念。他強調:“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隨著移動網絡的普及,信息技術已經全面嵌入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疫”戰契機之下,班主任獲得了一些線上組織主題班會活動的經驗。筆者建議,班主任作為主題班會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學生作為主題班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可共同圍繞某一確定的主題,走進完整的社會生活之中,搜集整理線上數字資源和線下資源,真正體現班會內容的開放性、時代性,找尋班會的主題與社會現實生活之間的相關性。班主任在主題班會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對這些資源進行科學、系統的設計。
從實施途徑來看,主題班會有傳統的線下班會、創新的線上班會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班會等實施方式。建議班主任充分發揮“線上”和“線下”兩種主題班會實施方式的優勢,改變班主任在主題班會活動過程中過分說教而導致學生參與主動性不高、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差異過大等問題。比如,班主任可通過開設“微課”,促進主題班會活動輻射范圍實現從線下到線上的拓展,增強主題班會活動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又如,班主任可在線上全程直播分享學生在線下開展的主題班會活動,激發學生參與主題班會活動的積極性。中國教育電視臺《同上一堂課·主題班會》直播特別節目、一些學校“停課不停學”期間組織骨干班主任在線上面向全校學生開展的主題班會活動等,都屬于線上直播主題班會活動的探索實踐。當然,這種方式雖然覆蓋面更廣,但對組織者的要求也更高。
另外,主題班會活動不能局限于在一節課中開展。如前所述,在“微課”設計中,我們可以將傳統意義上的線下主題班會活動,前移到線上開始實施。同樣,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將在線下主題班會活動過程的成效,用各種方式向線上遷移展示,如可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視頻網站等平臺進行分享。
主題班會的評價,是一個對主題班會的實施狀況和實施成效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我們可從主題班會的主題確立是否具有教育意義、教育目標是否適宜、班會資源是否豐富、實施形式是否多樣、實施過程是否互動等維度對主題班會活動進行多維評價,但最核心的評價指標仍是要看學生是否能夠獲得成長。優秀的主題班會不應是教師說教為主的宣講式班會課,不應是教師為主的評價方式,而是能夠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富有互動的班會。
如何評價學生在一節或一系列主題班會中的發展,建議班主任創新多元評價方式,主動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維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積極引導學生將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有機結合、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