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祥銘
(中共宿州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 安徽 宿州234000;安徽財經大學縣域經濟研究所 安徽 蚌埠233030)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破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抓手和重要路徑。近年來,宿州市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同時也要看到,城鎮化水平偏低、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新時代宿州市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應重點從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等幾方面下好功夫、做實工作。
近年來,宿州市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主要目標,進一步增強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意愿和能力,進一步提升城鎮綜合吸引力和承載力,進一步完善新型城鎮化保障機制,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城鎮化水平總體仍然偏低。2019年,宿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由2014年的37.4%、12.4%提升到43.96%、24.3%,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逐步縮小,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55.81%、34.65%;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60.6%、44.38%)。農村戶口比城鎮戶口更有優勢是宿州市很多進城務工人員不愿轉為城鎮戶口的重要原因,而養老得不到解決、住房沒有保障以及失業找不到工作則是他們對轉戶最為擔心的三個問題。此外,隨著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惠農直補等利好政策出臺,土地價值越來越高,使得宿州市農村戶口的“性價比”也在逐漸提高
[1]。穩步提升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為此建議:宿州市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實農民進城落戶“零門檻”;要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后,其原來享有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三權不變”,打消進城農民對農村各種利益的后顧之憂;要持續推進“五有并軌”,確保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創業就業、義務教育、住房保障、醫療衛生保障、養老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給予進城農民“雙待遇”;要加快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緊抓宿州市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的短板弱項,持續加大投入,提升城市能級,完善城市功能,真正確保讓進城農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近年來,隨著宿州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民收入顯著提升,盡管如此,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對城鄉融合發展造成一定阻礙。例如:2019年,宿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643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213元,增長10.7%,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仍達到2.47,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19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540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16元,增長10.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44)。加快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為此建議:宿州市要繼續堅持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主線,探索“三權分置”有效辦法,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要以培育發展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不斷完善財政、信貸、保險、用地等政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要繼續從優化就業環境、擴大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方面入手,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要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全面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不減少。
近年來,受歷史、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宿州市要素市場改革略顯滯后,人才、土地、資金、科技等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受到諸多限制,要素價格扭曲和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存在,嚴重制約了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提升。積極促進人才、土地、資金、科技等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實現雙向自由流動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為此建議:宿州市要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好平臺,營造好環境,提供好服務,吸引“市民下鄉、能人返鄉、企業興鄉”,推動城市人才回流農村,反哺家鄉建設;要充分發揮各縣(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的作用,不斷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加快建立健全公開、公正、規范運行的城鄉土地交易平臺,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實現城鄉土地公平交換;要進一步破除財政資金、信貸資金、社會資本在下鄉方面面臨的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撬動更多資金流向農村;要不斷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力度,鼓勵市內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技術攻關,積極推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推動城市科技要素融入農村,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長期以來,宿州市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滯后,成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一個突出體現。例如:在宿州市的一些地方,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依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現,基礎設施城里高大上、農村“一窮二白”的現象仍然存在;對宿州市很多農村家庭來說,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存在明顯不足,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上學貴的難題依然存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差距依然較大。持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要求。在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均等化方面,建議宿州市要繼續優先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加快補齊農村水、氣、污染處理設施等突出短板,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在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建議宿州市要繼續堅持把基本公共服務重點向農村傾斜、延伸,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保、養老、就業創業、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最終確保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勞有所得等方面全面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近年來,宿州市在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三產融合發展的能力不足,融合規模較小、程度較低,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1×2×3=6”的乘數倍增效益。大力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動力來源。為此建議:宿州市要緊抓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機遇,認真謀劃產業布局,優化產業體系,強化規劃引領,引導帶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要大力培育發展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用地、用電、用水、財稅、產業、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持續做大做強,進一步增強它們對農村三產融合的輻射帶動能力;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科學構建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發展以農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最大限度保護農民權益,充分調動他們參與農村三產融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借鑒工業園區建設成熟理念,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和創業園建設,加快建設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一批示范基地和產業集群,打造農村三產融合新高地[2]。
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關乎宿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難事、急事。在未來的工作中,宿州市要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強化頂層設計、科學施策、攻堅克難,努力開創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