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銅
作為一名從事小學教育實踐與管理工作近40 年的教育人,我在學習與工作中接觸到“對口”的教育專業媒體有很多,但能讓我心向神往、沒齒難忘的,非《江蘇教育》莫屬。于我而言,她是良師益友,引領和促進我個人的職業發展、團隊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內涵發展。
自2002 年9 月 至2015 年12 月,我 一 直 在淮安市實驗小學主持工作,剛開始由于管理經驗不足,大多是憑感覺在做事,是按上級要求在管理,缺少教育理念的引領,忽略學校文化的凝練,淡化辦學特色的打造,只是“維持現狀”,平平淡淡過日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閱讀到2003 年第7 期《江蘇教育》“獨家策劃”欄目中《學校管理智慧》一文。文章的主要觀點為學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教師是學校的主人,是實施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是辦好學校的關鍵因素。讀后,我茅塞頓開。從此,《江蘇教育》成了我的編外導師,我從她那里了解到課改前沿信息,與她探討課堂教學研究,形成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管理主張,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優化管理的路徑和策略。在我眼里,《江蘇教育》就是自己學校管理和教學研究的“實用全書”,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在雜志中均能找到理想的答案;以《江蘇教育》張俊平主編為首的專家記者就是我們學校的智庫團隊,可以經常邀請他們或通過他們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來校,幫助我們觀察分析、問診把脈、開方調理。可以說,《江蘇教育》給我專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她讓我有了辦好學校的信心和智慧,給了我表達教育思考、交流辦學體會的載體和平臺。回望來時的路,自己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與雜志的引領及張主編的指導幫助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江蘇教育》就是我職業生命成長的“貴人”。
為了保證學校高品質發展,我們把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學校內涵提升的奠基工程。2006 年,學校第一次組織教師參加“教海探航”活動,挑選了40 多篇論文參評。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無一人獲獎。這件事引發了我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深度思考,在全面分析教師隊伍的現狀和發展可能的基礎上,決定以這次“全軍覆沒”的際遇為契機,強化青年教師培養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把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學校的第一要務,引導大家在教海中學習、實踐、反思、提升。
2007 年,學校克服困難創造條件,積極申辦“‘教海探航’征文頒獎暨名特優教師教學研討”活動。寒假前,學校根據教師需求選購大量的書籍,開學后舉辦讀書交流匯報活動,分享學習成果;邀請多名專家與優秀的獲獎“水手”來校進行現場指導,扎實開展“讀書沙龍”“小課題研究”“主題研討”“論文撰寫”等系列培訓活動。論文初稿形成后,組織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分學科組進行研討修改,不斷優化完善。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了青年教師參與“教海探航”活動的熱情。經過努力,教師的學習研究意識增強了,實踐研究的能力提高了,自2007 年到2019年,每年都有百余位青年教師呈交論文參評,累計有近400 篇論文獲獎,其中獲特等獎、一等獎的論文就有近70 篇,學校共有12 次獲得“優秀團隊獎”。更可喜的是,伴隨“教海探航”征文各種獎項而來的是學校教育文化的不斷提質,是教師專業素養的積極提升,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據不完全統計,13 年來,學校教師成功申報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研究課題160 多個,教師在省級以上教育刊物上發表論文900多篇,出版專著20 余部,參加市級以上優課評比獲特等獎和一等獎近300 人次,參加“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獲“部優”人數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學校前三名,有近百人次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優秀班主任”,10 人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教師隊伍逐漸形成。學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研究,被業內的專家學者譽為“淮安實小現象”,在省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牽頭組織“教海探航”征文活動的《江蘇教育》人,無疑也是引領和成就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貴人”。
記得在一次“幸福學校建設”主題研討中,張主編說過這樣一段話:“幸福學校就應該成為孩子心靈向往的學園、流連忘返的樂園和沒齒難忘的家園”。為了讓百年老校持續發展,我們注重學校的規劃設計和文化建構,強調學校的內涵提升和特色建設。在頂層設計方面,《江蘇教育》的專家為我們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和服務,無論是嚴冬酷暑,還是假日休息,他們都是有求必應,傾力相助。學校發展規劃的活動現場都會留下《江蘇教育》專家們扎實的足跡,他們用情懷和智慧點亮了學校發展的航標,幫助學校向著理想的目標,一步一個臺階地行穩致遠。十幾年來,學校每年都為全體管理人員,學科教研組、備課組訂閱《江蘇教育》,引導大家關注“教育管理”的經典理論和成功案例,關注“學科教學”課改信息和教研經驗,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提升。“做幸福的人”已成為全體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追求,并為之付出積極的努力,在他們看來,《江蘇教育》給予我們的是“貴人相助”,是“高人指點”,是永遠的引領。
“以智者的眼光觀照教育現象,以仁者的胸襟關懷教育民生。”《江蘇教育》站位高遠,全面宣傳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立體追蹤教育改革的焦點難點,精心打造“蘇派教育”的特色品牌;《江蘇教育》扎根基層,主動服務“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實,密切關注課程改革的扎實推進,專業指導“名師名校”的品質提升,贏得了教育行政和中小學教師的廣泛認同和高度評價。于我而言,《江蘇教育》已經成為永遠的良師摯友。我雖然離開學校到行政機關工作,但她仍然是我年度報刊訂閱的首選;即使退休離職了,我仍希望繼續與之心手相牽同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