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科企
(西平縣林業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西平463900)
柳杉赤枯病主要危害1~4年生苗木的枝葉,嚴重發病時,常造成大量苗木死亡;病苗出圃造林后也易枯死;10年生以上的柳杉樹,其抵抗力變強,病害較少發生。柳杉癭瘤病在侵染初期,小枝出現癭瘤,新葉難以萌發、落葉;后期大枝、主干上出現癭瘤,癭瘤常年繼續生長,形成巨大腫瘤,影響外觀,同時小枝上長滿癭瘤,導致整株枯死。
1.1 赤枯病。該病菌侵染初期,在苗木下部的枝葉上出現褐色小斑點,隨后病斑面積不斷擴大,病斑顏色不斷加深,隨著病害逐漸蔓延,全株枯死。天氣潮濕的情況下,病斑上出現許多黑色小霉點(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該病還可侵染主莖,形成暗褐色或赤褐色稍下陷的潰瘍斑,隨后潰瘍斑繞莖一周,上部枯死。有時主莖上的潰瘍創面隨著枝條生長增粗,逐漸陷入樹干中,形成溝狀病部,易遭風折。
1.2 癭瘤病。該病害多發生在枝條上,其特征是在葉腋處因病菌侵染而形成多個生長點,并發育異常,成為多頭狀的圓形瘤。瘤呈暗褐色,表面凹凸不平,先位于枝的一側,后逐漸包圍枝條。染病小枝變黃而枯死,后脫落。主干及大枝瘤,雖不立即枯死,但生長勢日漸衰弱。
2.1 赤枯病。該病屬于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被害枝葉組織內,或隨著被害枝葉落于土中越冬,次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柳杉苗木。病害從4月開始發生,在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可以進行多次的再侵染,梅雨季節病害發生最嚴重,10月以后,病害才逐漸停止蔓延。該病的發生和蔓延程度與溫濕度(最適溫度15℃~30℃,濕度90%以上)、降雨關系密切。春、夏季之間降雨持續時間長,空氣濕度大,柳杉赤枯病最易蔓延。另外,苗木栽植過密,施氮肥過多,易造成枝葉徒長,導致通風透光差,病害發生較重。該病發生與樹齡也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幼樹(1~4年生)發病較重;成年樹對病害的抵抗力較強,發病輕。
2.2 癭瘤病。該病也屬于真菌病害,由柳杉瘤病菌引起。病菌以菌絲體在癭瘤組織中越冬,翌年5月孢子借風雨傳播。若林地內受病蟲危害嚴重,病菌可由傷口侵入,造成病害流行;癭瘤病在柳杉的整個生長季節均可擴展蔓延(春、秋季擴展較快)。栽培管理粗放,如施肥不足、澆水不及時等,會導致柳杉生長不良,樹體抗病力減弱,加上春季干旱、土壤粘重、空氣污染等外部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發病更重。
3.1 赤枯病。①加強檢疫,嚴格禁止病苗外調與引入,新區一旦發現病苗立即燒毀。②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質壤土做育苗圃地,避免選用重沙土和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③受到赤枯病危害的圃地,冬春結合修剪、深耕,收集病株殘體燒毀或深翻埋入土中,以減少侵染來源。發病嚴重的地方,可采取針、闊葉樹輪作,以減輕病害發生。④在苗木生長季節,特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在降雨過后,赤枯病常常會爆發,此時,要注意檢查圃地,遇到病苗立即拔除燒毀,防止形成發病中心。丘陵地區,夏季可搭棚或插枝遮陰,以預防病害發生。⑤加強圃地管護,合理施肥(控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及時澆水,防治其他病蟲害等,促使苗木健壯生長,提高其抗病能力。⑥噴藥防治。發病初期(4月前后),用1%波爾多液或50%可濕性退菌特800倍液噴霧防病,每2周噴藥1次,并連噴2~3次效果較好。
3.2 癭瘤病。①加強林地管理。如:增施有機肥,控施氮肥,合理追肥,以提高樹勢,增強抗病能力。②合理修剪,改善林地內通風透光條件;結合修剪,去除樹體上的癭瘤,消除侵染源。③當病菌孢子尚未成熟和散放時(6~7月間),應砍除病枝,進行燒毀,以免蔓延。對于在陰濕處生長不良并已感病的柳杉,應立即伐除,以消除病源,減輕該病的危害。同時,噴施多菌靈8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殺菌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