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冬
摘 要:語文是小學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前提。主要探尋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創新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入口、入心、入腦。
關鍵詞:課前;課中;課尾
語文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必要前提,語文的學習甚至可能影響到數學、自然、歷史乃至英語的學習,可以說,如果不具備良好的語文基礎,這些學科的學習都將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更加認識到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刻苦鉆研、精于創新,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語文教育教學的巧招妙法,幫助新時代祖國的花朵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一、善用課前預習法,讓學習入口
《禮記·中庸》提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抱佛腳,不如課前多預習、多讀書,課前預習可以有效減少新課學習的障礙,顯著增強學生聽課的針對性。一是課前預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每次新課之前,教師根據新課內容和教學目標草擬預讀提綱,根據所學課文內容和性質的不同,教授學生粗讀、細讀、精讀等不同的閱讀方式,使學生既可以快速瀏覽整篇課文內容,觀其大概、知其大意,對課文中主要展現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也可以弄清課文中講的重點、難點和學生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二是定點圈畫。就是對課前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包括段落、語句等進行標注。有針對性地規定在課前預讀時,遇到自己覺得精彩的語句或者段落用圓點(.)標注;遇到難以理解的內容時用波浪線(~ ~ ~)畫出,并在結尾打上問號(?);遇到生僻字、不認識的字用三角號(△)標注。每次課前預讀都必須有這些筆記,既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也可以使學生很好地表達課前預讀的個人成果。三是回想記憶。課前預習的最后階段就是回想和記憶,新課文的內容,重要的生字、語句和段落都是課前預習的重要內容,每次預習快結束時,都要閉目反思、溫故知新,把課文從頭到尾回想一遍,如果感到對課文的內容知識脈絡條理清晰,那就說明已經達到了預習的效果,回想記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新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巧用課中代入法,讓學習入心
情境代入法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有目的、有技巧地創造或者引入與課文有關的生動場景,帶給學生心靈上的直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1)問題激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課堂興趣往往可以從簡單的回答問題中開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適時適當地創設一些“問題意境”,比如,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堂剛開始問學生:“我國有多少個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少數民族嗎?”通過學生的回答,老師的鼓勵,這樣再回到新課文教學,當把課文問題拋出后,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就會明顯多起來。(2)故事聯想。小學生一般都喜歡聽一些奇聞異事,在新課導入教學時,適當引入一些與新課內容有關的典故、趣聞等,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延伸聯想,使學生興致勃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變好奇心為學習心。如一年級《姓氏歌》教學,先給他們講最原始的姓氏起源于區分部落,用一些神話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樂趣,講完之后再問學生還想不想知道其他姓,想不想學姓氏歌,就可以順勢導入新課了。(3)情境導入。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有著豐富的情感,課堂教學時,采用適當的情境導入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直觀感受,學習更深刻。在教學二年級《中國美食》時,準備東海小公雞、老淮豬紅燒肉、紅燒草魚等東海特色美食,然后問學生:“圖片美嗎?”“吃過幾種呀?”運用不同的輔助方式,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帶著學習知識的欲望,以起到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妙用課尾延伸法,讓學習入腦
教師在課堂授課時,必須發揮好課尾畫龍點睛、拓展啟迪的作用,在課堂即將結束之前再次掀起一個學習高潮。(1)情緒感染。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以充滿感情、意味深長的寄語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幫助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如《去年的樹》教學時,課尾小結時,告訴同學們,國家的森林每天都在大量減少,我們每天用的紙和鉛筆都是利用樹木制造的,為了保護森林,讓小鳥有家、環境更美、空氣更新鮮,在學習和生活中要節約用紙、拒絕浪費,做一個愛節約的好孩子。教師的情感表達可以很好地感染學生。(2)歸納總結。歸納總結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快結束時,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一次小結,主要是對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的教學重點以及學習難點進行總結歸納,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富饒的西沙群島》,課堂快結束時告訴學生:“西沙群島是我國非常美麗的群島之一,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用形象的語言抓住了西沙群島的魚、珊瑚等特點,通過形象的比喻,把西沙群島的美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回家也可以向爸爸媽媽介紹西沙群島。”通過這種總結歸納式的課尾語,學生會有更大的沖動向其他人介紹西沙群島。(3)拓展延伸。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課文的內容,在課文的內容和學生的基礎都契合的情況下,課堂結尾時,適當將課文內容延伸到課外閱讀拓展,把課文學習的知識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從而延伸學生的知識面,使語文課的學習成為更加扎實的基礎學習。如教學《田家四季歌》,課尾時告訴學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每年都有兩次農忙的時候特別辛苦,請同學們在下次農忙的時候幫助他們一起做農活,體驗父母的艱辛,以達到更加努力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林葉青.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決策探索(下),2019(1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