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
關鍵詞:高郵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空間;傳承;保護
一、以《數鴨蛋》為主的高郵民歌的發展歷程
《數鴨蛋》的詞作者索興20世紀50年代從部隊轉業到高郵,被質樸甜美的高郵民歌所吸引。1956年1月,他將高郵武安鄉王蘭英唱的鴨蛋號子加工整理,填上四段歌詞,歌唱高郵特產麻鴨和雙黃蛋等。1958年,文化部一批干部下放在高郵東墩鄉、一溝鄉。這一批文化干部還在東墩鄉編創了名叫《放鴨舞》的音舞節目,后來在江蘇省群眾文藝演出中獲一等獎。這些作品啟迪了高郵人的藝術靈感,打開了高郵人創作思路。
回眸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是《數鴨蛋》的成功掀起了高郵民歌發展的浪潮,其間產生了不少優秀的民歌代表作。更重要的是,高郵民歌成為高郵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成為高郵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時成為高郵人民的驕傲。
二、高郵民歌的生存環境和空間逐漸“危機化”
1.區域性限制,生命力先天不足
高郵民歌大多以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背景,樂曲多表現自然風光和人民生活,《數鴨蛋》將最具特色的高郵特產麻鴨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得活靈活現,整個歌曲歡快活潑,生動地唱出了麻鴨的與眾不同,也將養鴨人的喜悅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這首歌曲在高郵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明顯的地方色彩又增添了區域性延伸的難度,使它始終只能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傳唱。
2.流行元素不斷沖擊,民歌生存空間被擠壓
隨著流行音樂,網絡歌曲逐漸占有了市場,地方民歌生存的土壤正在消失。民間音樂被排擠得無立足之地,有的地方民歌甚至成為商業性的文化產品。誠然,流行音樂的確在促進社會進步、領軍時代潮流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流行元素的添加能夠幫助一些老舊的民歌重新煥發生機,這是可行的。相反,如果生硬地給民歌加上一頂流行的帽子只會轉變成一種“四不像”的音樂,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3.音樂審美標準趨同化,民歌民謠遭遇冷落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音樂的審美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高郵民歌之所以如此親切,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創作于民、傳唱于民,是勞動者生活勞作的真實寫照。然而,此情此景在現實生活中已銷聲匿跡。當我們來到一所小學對學生進行采訪時發現,許多學生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家鄉有那么多好聽的民歌,而且一首都不會唱。走過大街小巷,路過各種店鋪,也幾乎聽不見一首民歌。我感到很遺憾,難道先人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真的要與世隔絕了嗎?
三、高郵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措施
1.高郵民歌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正確觀念的引導
當新改編的《數鴨蛋》以嶄新的面貌亮相舞臺時,觀眾的掌聲特別熱烈,舞臺氣氛也愈發熱烈,當人們看到若干年后一群可愛的“小鴨子”重返舞臺時,頓時眼睛一亮,備感親切;而當一些大腕“千呼萬喚始出來”時,掌聲卻是斷斷續續,氣氛時濃時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只有對民眾的音樂審美進行正確的導向,才能真正有效地傳承與保護高郵民歌。
2.高郵民歌需要借助媒體的目光,踩上時代的節拍
1997年,記者對《數鴨蛋》的創作者索興老人進行專題采訪,回顧了《數鴨蛋》的創作歷程,并向索興老人詳細了解了高郵民歌的起源和發展。隨后,高郵電視臺將此拍成專題片,放映給高郵人民看,并把《數鴨蛋》拍制成MTV,在高郵和鄰近縣市掀起了一陣陣熱浪,郵城人民第一次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MTV,一些幸運的小演員也在那時受到了關注,成了家鄉的小明星。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我們只有多借助網絡工具才能給原本缺乏生命力的文化賦予新的生命力。只有這樣,高郵民歌才能長期屹立于音樂文化之林,不被社會淘汰。
3.依靠教育機構,加強高郵民歌的宣傳力度
地方學校的參與是保護高郵民歌的另一有效途徑。目前,許多企業打著“保護開發非遺”的名號進行商業活動,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往往是弄巧成拙,對地方音樂造成了破壞。而學校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學校的參與使地方音樂有被保護、被傳承的可能。小學生在傳承地區民歌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熱愛家鄉,學習興趣濃,表現欲望強烈,希望不斷地吸收文化藝術。
老百姓對于民歌這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價值觀的偏頗也是造成民歌發展窘境的原因之一。如何正確地欣賞民歌,如何發現民歌所蘊含的獨特優美的意境,成為今后音樂教育的一大課題。
4.搭建群眾演藝平臺,推廣高郵民歌手
在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多搭建一些有利于推廣高郵民歌的文化娛樂舞臺。根據高郵的現狀,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大劇院、蝶園市民廣場、小區廣場、體育中心等場地,將“高郵民歌”作為主題,舉辦一些歌手大賽并設置獎項,從而匯聚郵城人民的目光,調動大家的音樂興趣,為更好地推廣高郵民歌奠定基礎。
選拔出來的民歌手可以由市文化局推薦參加全省乃至全國的民歌大賽,從而為擴大高郵民歌的影響力、促進地區音樂文化的發展創造機遇。
參考文獻:
[1]張美林,韓月波.揚州民歌史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50-52.
[2]郭漢成.有關傳統劇目教育意義的幾個問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76-78.
[3]張亞華.映象[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89-96.
[4]高福民.科學文化中的文化自覺[N].中國文化報,2007-06.
[5]陸建華.汪曾祺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123-125.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