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娜
摘 要: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學校教育,學校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現如今的課程教學存在不少誤區,這類誤區通常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恒心不足、沒有自制力等問題。教師在教學的環節中應該如何控制教學難度,掌握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設置恰當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進而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以《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為例,探究現今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關鍵詞:良好習慣;誤區;學生素質培養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品德課承載著教育和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積極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初步養成熱愛生活、講究衛生的好習慣。良好的行為規范不僅有利于學生成長,還會使他們終身受益。但在具體的教學環節,部分教師由于理解的偏差或是教學方法選用的不當,往往會使得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教學走入誤區。
一、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誤區
(一)隔岸觀火型
部分教師會在教學環節受到教材的限制,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這往往是由于教師自身對于課程概念掌握不到位或者對于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夠深入,這部分教師通常是將教材上的案例放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此評析,忽略了學生的主觀體驗。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沒有過多的參與感,學習體驗不佳,學習效率也便大打折扣。
例如,教師在講授“我們小聲點兒”這一課時,多數教師會選取教材上的圖片或者是網站上相關的視頻向學生描述日常生活中應該小聲卻由于很多人缺少素質使得周圍環境變得“吵”起來的情境,例如,學生下課追逐打鬧、分組討論時不聽取他人意見,只顧自己表達意見、關門時不注意“砰”的一聲關上門等。這樣的案例經常在身邊發生,但學生都不注意這樣的細節。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小點聲,以免打擾他人,這樣的行為習慣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但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往往沒有意識到多數時間自己是讓學生評述他人的行為習慣,然后通過案例反省反思自身。這樣的教學設計好比隔岸觀火,多數學生會認為講課內容與自身無關,聽課效率也會下降。教師不妨將班級同學的圖片或者視頻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自主評述自身行為不正確的地方,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會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生互評階段也是對自身不良習慣的糾正過程,教學效果也會大大提升[1]。
(二)望洋興嘆型
部分教師在教學環節沒有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在進行案例分析時選用理解難度較大的事件,使得學生望塵莫及。這樣的教學往往不會取得良好的成果,甚至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并不理解這類內容學習的真正意義,學習也便是無用的。
例如,在教學“我們有精神”這一課時,部分教師選用國家領導人作為案例,分析講解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勵志故事以及他們對自身的要求。如果教師止步于此,引導學生學習領導人身上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教學固然是成功的。但倘若在欣賞之余,引導學生學習領導人的言談舉止、學習解放軍的軍姿,甚至保持幾分鐘,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無效的,這樣的學習只會讓學生感到厭煩。解放軍挺拔的身姿還有優良的作風是他們在長期的訓練中養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的,教師這樣進行教學設計只會讓同學們望洋興嘆。
(三)虎頭蛇尾型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應該是日積月累的,其綜合素質評定也不能僅僅依靠考試成績,還應該參考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判。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較為復雜、難度較大,通常需要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家長的參與,操作起來也較為復雜。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將教學目標落實十分到位,但在課外,學生的日常行為變得十分散漫,基于教師的無法把控以及情況了解較為片面,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便顯得不客觀、全面。往往一學期下來,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便會變得十分困難,最后的評價也會略顯粗糙。
例如,筆者在第一年接任這門課程時,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制訂了詳細的計劃,其中包括“按時做好課前準備”“認真完成課后復習”“下課及時喝水、上廁所”“及時做眼保健操”等方面。這樣的計劃執行堅持了一個學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們的日常行為也有所改善。但是在第二學期,便由于種種原因沒有使計劃繼續執行。
事實上,有關學習習慣培養以及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更應該持之以恒,以一年或者兩年為周期才能夠切實有效,但很多時候計劃的初衷是好的,由于在執行階段出現的種種問題,沒有使計劃執行下去便顯得虎頭蛇尾[2]。
以上種種,僅僅是部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誤區的羅列,實際上在教學環節出現的誤區還有許多:如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引導偏差……學生一旦走入培養誤區,他們的品德不僅會發生畸形,價值觀念產生變化,嚴重的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進而對集體、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后果。為此,作為品德教育工作者,不僅應該注重學生的德行教育,更應該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創設適合學生成長的環境,實現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養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觀,走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誤區。
二、走出那些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誤區的策略
學生的交往對象主要是老師、家長還有同學。伴隨年齡的增長以及生活閱歷的豐富,孩子與父母教師的關系開始從依賴趨向于獨立,不再完全信服成年人的言辭。作為德育教師,應該耐心傾聽孩子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觀察他們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找到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切入點,然后進行引導。盡量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傾聽同學們的心聲[3]。
(一)事“實”、情“真”——針對性強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及時效性,這樣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成效。與其在教學中引用別人的案例,倒不如評判本班同學身上存在行為的優劣,這樣能使學生更有參與感。
例如:在“聽鈴聲進教室、專心聽講、大膽舉手,及時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等這些習慣的培養中,我們詢問同學們應該怎樣做?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應該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上課認真聽講等。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準則,學生內心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行動上卻表現為另一套。因此,教師不妨采用現場同步錄像或者拍照的方式,抑或是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大家的日常表現通過影像的形式記錄下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真實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習慣暴露在鏡頭中。當教師講到這一課時,便可以播放相關的錄像或者影片,利用情景再現的手法,用事實證明孩子們的確存在一些不良習慣。這時,表現不好的孩子便會覺得十分抱歉,會用更高標準的要求來規范自身的行為,而表現好的孩子則希望再次得到老師的表揚,便會時刻規范自身的行為[4]。
(二)你“做”、我“學”——趣味性濃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欲望不夠強烈,上課經常出現走神、不注意聽講的情況,教師不妨多采用現場演示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整理書包、收拾課桌、包書皮的相關技巧,通過實際操作,提升大家的實踐能力,這樣不僅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還能夠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一舉兩得。實際上思想品德課的開設除了需要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外,還應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但由于教師和學生年齡的不同,對于問題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樣,若將成人的生活方式強加在他們身上,往往會取得不好的效果。但若是通過同齡人之間的互幫互助,則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干點家務活”這一課時,筆者在日常授課過程中總是通過講解自身的家務經驗供大家參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造一個話題性較為開闊的空間供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同齡人之間生活經驗相仿,交流時擁有更多的話題。
以疊衣服技巧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多請幾位同學上臺展示自己疊衣服的方法,并引導其他同學拿出自己的外套跟著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疊衣服方法。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疊衣服的技巧,其中包含褲子、外套、衛衣等不同衣物的疊放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相關的經驗。在這樣融洽的學習氛圍中,每位學生不僅將學習到的生活技巧付諸實踐,還能夠與班級內的同學進一步交流,拉近了同學之間的距離。再者,在交流互動環節,學生還可以討論自己做其他家務的技巧,豐富自身的經驗[5]。
(三)你“教”、我“管”——持續性長
良好的習慣不僅適用于學習方面,更適用于日常生活,適用于家庭。因此,在引導學生養成早睡早起、按時吃飯、不挑食、保持整潔這些好習慣時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多采用家?;拥姆绞?,通過定期評價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評定,以便幫助孩子們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按時起床、睡覺這樣的內容通常都是在家進行,作為教師不可能全過程參與其中。這類好習慣的養成一方面需要學生的自主,另一方面則需要家長的配合?;诖?,筆者選擇定期和家長取得聯系,詢問孩子的情況,同時告知家長自己的教學進度以及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希望獲取家長的幫助,進而監督孩子,配合老師的管理。同時,筆者還會和要求家長和學生本人每月進行評價,自己依據這類反饋和評價觀察學生的生活狀態,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案,獲取更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這門課程的本質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環節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理因素,合理設計自身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捕捉課堂上有價值的因素,進而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應該將家庭、社會等環境納入自己的考察范圍之內,充分調動課堂外的有利因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潘秋英.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調查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6.
[2]王珊珊.關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3]李乾賜.淺析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J].學周刊,2019(27):115.
[4]陳玉霞.淺談德育教師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187-188.
[5]馬鑄和.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19(20):5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