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飛
摘 要:“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體驗式養蠶活動”持續著整個單元的教學。本單元教學有個非常重要的科學態度目標,即珍愛生命。在實際教學的諸多環節中,珍愛生命只是停留在教師教學的字面要求上,沒有深化為師生們具體的教學行為,成為教學盲點。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礎上,從對蠶卵的統一孵化、培養學生與蠶的情感、持續堅持飼養過程、觀察活動中的換位思考和養蠶活動的最后交接五個方面進行了再構建。力圖做到正視盲點,尋求對策突破點,讓學生在親歷養蠶活動中,實現對“珍愛生命”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盲點;養蠶活動;珍愛生命
盲點,一般用來比喻認識不到的或被忽略的地方。在教學中,受研讀教材及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出現盲點是常有的事。
對此,筆者以“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中的“體驗式養蠶活動”為例,針對教學中存在的五個盲點,筆者借用教科版教科書、教師用書、學具、學生活動手冊及相關教學雜志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多年的執教經驗,分析教師教與學生學產生盲點的原因,并嘗試從對蠶卵的統一孵化、培養學生與蠶的情感、持續堅持飼養整個過程及觀察活動中的換位思考和養蠶活動的最后交接五個方面,做到正視盲點,尋求對策突破點,不僅讓學生的養蠶活動落到實處,同時實現對“珍愛生命”的自主建構。
一、深度解讀,正視養蠶活動中存在阻礙落實“珍愛生命”目標的盲點環節
倡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它注重體驗活動,關注課堂中的隱性目標、柔性目標、長遠目標。體驗式養蠶活動,它的隱性、柔性、長遠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養蠶活動,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與生存的艱難,生命對于一個生物個體而言只有一次,認識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讓他們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它期待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會善于關注生命體,了解生命體,珍愛生命體,研究生命體的興趣,從而提升其核心素養。
根據多輪的執教,反觀各個養蠶教學環節,細思“珍愛生命”目標的落實,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學生有“珍愛生命”這個意識,但關注度不高,只停留在口頭或表面形式上,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下面諸多養蠶環節中呈現出的現象,沒有及時關注,沒有采取有效的教學對策,成為教學盲點:
盲點1.學具袋里的蠶卵孵化出來的生命飼養成功的幾乎為零;
盲點2.一些孩子懼怕蠶,排斥蠶,不愿意飼養;
盲點3.有些孩子在養蠶過程中會傷害他人的蠶寶寶;
盲點4.學生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養蠶活動不是中途中斷,就是成為家長的負擔;
盲點5.飛蛾產卵后沒有妥善處理,最終造成再次孵化出的生命全體終結。
總之,本單元的養蠶活動僅僅成了教師與學生了解動物生命周期的需要,蠶成了教學的“犧牲品,“珍愛生命”目標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二、正視盲點,尋求對策積極突破
為了達成本單元教學的“深層”目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在多年引領孩子們親歷養蠶活動的過程中,時刻將“珍愛生命”這個隱性且長遠的目標貫穿活動的始終,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探索出了較為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1.正視學生對“蠶卵”的忽略——統一孵化是關鍵
在學期初,每個孩子都會領到一個科學學具袋,袋里配備一小袋蠶卵。剛開始他們會很好奇,得知是蠶卵后也會很珍惜或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可久而久之,他們的蠶卵有的丟了,有的什么時候孵化出蟻蠶不知道,有的在桑葉未發芽前過早孵化出來……一系列問題,蠶的生命就此終結。針對這一情況,最后我們統一決定,一開學孩子們的蠶卵統一由老師收集保管,等到氣溫適宜,桑葉長出時再先后孵化出蟻蠶,由有條件的學生帶桑葉、成立飼養小組,一起在老師的引領下統一飼養在實驗室,再適時安排學生分小組階段性觀察。這樣一來,學具袋里的蠶卵生命得到了較為有效的保證,也讓學生知道蠶的生命是從蠶卵開始的,同時率先培養出一小批養蠶積極分子,為后續更好地全面鋪開養蠶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
2.正視學生與蠶的距離感——培養情感是起點
蟻蠶,又黑又小,由于觀察的內容有限,孩子們往往沒有太多的耐心,再到蟻蠶慢慢長大,有的甚至感覺“不喜歡、惡心、肉麻、害怕”,不愿意靠近它們。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往往會預先將自己跟蠶寶寶之間的每一次親密接觸以圖片、視頻或故事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時會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每一條小蠶仿佛是老師的孩子,它們很依戀老師,很親近老師,老師也很喜歡它們,甚至在課堂上親身示范小蠶在老師的手上、臂上爬行,給老師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這時候好多孩子也想嘗試著接觸,觀察,示范。老師可以給這部分學生機會并適時進行鼓勵、表揚。就這樣漸漸地消除了孩子的戒備心理,拉近了蠶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孩子們由懼怕到喜歡,慢慢愛上蠶寶寶,想著自己也想擁有它。這樣,教學需要的養蠶活動,變為孩子們真正的內在需求,一場別開生面的養蠶活動馬上可以全面鋪開。
3.正視活動中的干擾因素——親身經歷不可缺
養蠶活動,看似有趣,孩子們也樂于參與。可在實際活動中,真正一帆風順、一養到底的不多,細細分析原因,干擾因素不少:
(1)現在的孩子課余負擔較重,養蠶活動有時得不到家長的支持;
(2)城區里的學生難以采摘到新鮮桑葉;
(3)養蠶持續時間近兩個月,學生的持久性不夠,最后活動成了家長的負擔;
(4)由于課堂觀察需求,學生將自己的蠶帶到教室,有時會轉移課堂注意力,影響其他學科課堂教學,得不到其他科任老師的支持。
針對這些養蠶的干擾因素,筆者采取了應對措施:首先,在開展活動之前,先通過發告家長書,或召開家長會,明確養蠶的教學目的,爭取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其次,分批養蠶,第一批老師帶領部分孩子養,供于學生在校觀察;在孩子們觀察了蠶卵、蟻蠶、了解了養蠶注意事項、增進了對蠶寶寶的感情、有了迫切的養蠶欲望,變原先老師對孩子們的養蠶要求為孩子們內在的需求:我要養蠶、我想養蠶,這樣孩子們的養蠶活動就開始了,于是老師便可以將第二批孵化出的蟻蠶分發給每一位自己想養蠶的孩子(對于實在十分抗拒的家庭或學生不作硬性規定)。為了確保學生的養蠶活動順利進行,同時減輕家長收集桑葉的負擔,與專門的桑農聯系,解決了桑葉的困惑。有了養蠶活動后,蠶的生長變化這個觀察活動才可以在課堂上真正地展開教學,孩子們對蠶的生長變化才能真正做到有內容交流,有話可說。只有每個學生親歷了養蠶活動,見證了蠶的生命周期,才能與蠶建立親密情感,珍愛生命才真正轉化到孩子們的行動上。
4.正視學生觀察素養的有待提高——角色互換是手段
要有效觀察蠶的身體構造及生活習性,這就需要提供長大了的蠶才能觀察清楚。當那么多的大蠶聚集在課堂上,孩子們無疑是興奮的,他們忘乎所以,觀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從蠶的角度來考慮,也可能受到驚嚇或表現異常等。這時候許多老師會要求學生輕聲,小心,不要傷害到蠶等,或者讓學生說說觀察蠶要注意什么,從而達到提出觀察要求的目的。據以往的教學經歷來看,按要求靜靜觀察并不能堅持很久,因為孩子們課堂上的發現實在是有太多的驚喜,他們很興奮,爭搶著說,始終不會站在蠶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換了一個角度展開教學:同學們,這些是學校飼養組的蠶,用來課堂上觀察。(凡是課堂上觀察的蠶,都是學校的飼養小組備用的,為了不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與蠶自身角度考慮,不建議同學將自己飼養的蠶帶到學校里。)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條蠶,來到這個陌生的環境里,而且周邊又有那么多的巨人(指在座的學生),你會有什么感覺?(有的學生說很害怕,很慌張,有的學生說要是這些巨人不傷害我就好了……)教師適時穿插:可能當你靠近蠶兒觀察時,你的口氣或呼吸對它來說就是一陣大風,你的一句輕聲細語對它來說猶如震耳欲聾的雷聲……現在你還有什么想對在座的巨人們說呢?就這樣孩子們的聲音自覺地輕了下來,動作也柔了,觀察靠近蠶時還捂住了自己的口鼻,生怕驚擾到它們……最后甚至對老師巡視指導的腳步聲也提出了要求,悄悄地來到老師身邊,趴在耳旁說:“老師,您的腳步聲輕一點!”就這樣,孩子們通過換位思考,站在蠶的角度上看待問題,無形中約束了自己的言行,提高了自己的觀察要求,一節課井然有序地觀察,輕聲細語地交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自此之后,相信孩子們走出教室會以另外一種視角看待蠶以及周圍其他的生命體,珍愛生命的意識從此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5.正視珍愛生命教育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新舊師生要交接
蠶由蟻蠶慢慢長大,只是蠶的幼蟲時期結束,它將進入蠶的另一種形態——蛹,蛹又會變成蟲——蛾。雌蛾經過交尾后又會產生大量的卵,就這樣蠶輪回著它的生命周期。可問題來了,一只蠶蛾能產下數百粒蠶卵,而一個學生往往養了好幾條蠶,再孵化出小蠶,任何非養蠶專業戶都沒有這個精力,更何況是我們有其他學業的學生。所以從珍愛生命的角度,我們的老師與學生還得學會控制蠶繁殖后代的數量,保存好蠶卵,將養蠶使命傳遞給下一屆三年級的學生。就這樣,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輪回著養蠶活動,珍愛生命從養蠶活動開始就不曾停止……
體驗式養蠶活動,對學生而言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既培養了他們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強化了他們的責任感,又培養了他們從小珍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此目標達成不僅需要教師深度研讀教材,還要深度親歷養蠶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找到隱藏在深處的盲點。這樣的盲點,可以指向科學概念、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等。教學中,只有挖掘盲點,正視盲點,從盲點切入引發學習,才能讓學生的科學學習變得更有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玉強.深度教學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的方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14:2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