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依依
摘 要:本文以“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為例,探討了會計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設計思路,首先闡述了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和課程現狀,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案例設計、考核評價等幾方面研究了高校會計教學改革方案,然后以幾個課程知識點為例,探討了思政融入的具體內容設計。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為高校會計教學中的思政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9 — 0171 — 03
一、“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是一門會計專業課程,本文以該課程為例研究高校會計思政教學改革。本課程自身目標是通過課堂教學、分組討論、課下作業等環節,講授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發展歷程、理論框架、基本理念及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會計學專業知識分析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經濟活動,進行日常業務處理、會計核算及報告、并分析評價財務報告的能力。使學生獲得對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各種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運用的能力,培養對非營利組織會計進行案例分析、財務評價的能力,為學生繼續深化專業后續課程學習和將來去政府部門、行政及事業單位做財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課程融入思政育人的建設目標是通過專業知識與思政的緊密融合,引領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政府部門、行政及事業單位的知識講解、案例剖析、財務評價中,培養對社會公益、公共事業的關注,激發學生對百姓民生、社會福祉的關注和熱情,培養大學生履行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和人生志向,啟發學生思考我國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的財務制度、收支結構為何是最能體現人民基本利益和福利的。通過對現有相關制度改革等熱門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我國公共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科學思考,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通過啟發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刻苦精神,培養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的才能。
二、“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教學現狀
“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是一門較為傳統的會計課程,課程教學內容以會計理論框架、會計做賬流程及方法為主,但傳統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學以知識點講解為主,課堂生動性不足,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不足
傳統教學以課后習題作為知識點鞏固的主要手段,學生課堂知識難以與實踐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素養不足,且課堂講授中學生學習易于疲勞,豐富性和生動性均不夠,傳統思政教育也容易流于形式,難以真正收到實效。因此,思政改革的方向應和國家實事政治、經濟動態相結合設計綜合性強的案例研究,才能將思政教育真正融入課程靈魂,順應黨和國家的教育要求。
(二)教學缺乏中西方會計對比和會計制度改革的思考
“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內容隨著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推動發生了較多變化,而會計制度改革是進行會計思政教育的天然教材,傳統教學對改革前后對比、中西方對比的內容涉及較少,如能從這些素材中提煉出我國會計制度、政治制度優越性的認識,能較好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
(一)在日常課程教學中,自然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反復構思,創新教學方案,完成課程基本知識點講解與價值觀引領的融合,實現專業與思政的緊密穿插。例如,在講授政府及非營利組織中會計的收付實現制原則、專款專用原則時,講解該類會計主體針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監督目標,提升當代大學生保護國有資產、拒絕腐敗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講解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目標時,突出與營利企業的價值最大化目標截然不同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目標,引領大學生關注社會公益、福利事業,通過掌握專業知識,未來在工作中優化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作為學習動力。講解收入時,結合我國實際,談談教育、基層醫療等部分事業單位主要依靠財政撥款收入,自身事業收入比例極低的現實,剖析該類單位財務結構,讓學生直觀感受政府財政撥款的去向及改善民生的基本任務,引導學生關注百姓民生、關心人民生活幸福感,從價值觀和人生志向上獲得教育。在講解會計支出時,結合我國實情,教育類單位講解九年義務教育支出、對貧困縣的轉移性支出,對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的經費支持,以及我國公辦高校學費較低的背后所需要的財務運轉情況,引領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感,樹立理想社會就是要造福底層人民的思想。醫療類單位講解我國對傳統中醫的經費支出、人口老齡健康的支出、疾病防疫支出等,讓學生全方位獲得對社會持續健康長遠發展的認知。講解固定資產時,談談公共基礎設施的確認主體、政府儲備物資的收發流程,都可加深學生對我國城市設施建設、遇到公共突發事件時應急儲備、響應速度的關注和認同。此外,還有許多課程內容均可與思政較好融合。
(二)推行研討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設計
在課程教學中優化設計課堂思考題,通過互動問答,推動學生在對專業的思考中,亦獲得對價值觀的哲學式思考。例如,事業單位會計中的固定資產折舊為何與企業會計不同,不考慮凈殘值?固定資產的金額標準為何在事業單位中更低?項目已完成但資金未用完的財政撥款應如何處置?捐贈收入是否應專款專用?各類非營利組織財務績效評價指標應如何設計?怎樣的評價體系能引導組織忽視短期利益、經濟利益,重視長期利益、社會利益?為什么我國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財務制度、收支結構最能代表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怎樣的制度改革能推動社會公共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結合營利性企業與非營利性行政事業單位不同的核算、監督目標,對比兩類主體的會計核算方式,讓學生從應該怎樣做會計深入到為什么這樣做會計、為什么兩類會計存在這些不同的思考,并從專業思考中進一步深入到價值觀、社會觀、社會福祉、理想社會目標的思考,認同我國關注底層民生、人民福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運用翻轉課堂,推行小組討論與匯報
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設計思考題,布置討論任務,進行角色扮演和方案策劃。給小組布置一個種類的非營利組織,小組每名成員扮演財務部門一個職務角色,比如融資組、基建組、事業組、固定資產組、流動資產組等,各抒己見談自身所處角色如何改進本單位財務績效及社會效益,提出改進計劃及實施階段,整合后獲得全組策劃方案,在課堂匯報后由教師點評。此外,還可以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財經熱點播報,輪流對近期國家財經動態及熱點問題進行課堂新聞聯播匯報,匯報后要求其他小組對該熱點問題進行點評和深入討論,對熱點問題的未來走勢、影響因素、經濟后果等問題予以分析,形成有效的組間互動和師生互動。對非營利組織的討論與思考能提升學生關注社會公益、百姓民生的思維境界,培養為社會服務的主動意愿,獲得專業知識與人生理想的良性互動。
(四)注重案例教學,以實例由點及面帶動理論與思政教學
設計并撰寫優質案例,比如同濟醫院預算績效管理等實例,針對問題詳細剖析非營利組織在財務中遇到的問題、解決思路及改革,啟發學生思索,探討更優管理模式以獲得專業知識,同時通過對社會績效、無形績效的探討引導學生降低對金錢、財富的重視,增加對社會責任、社會長遠發展、人民幸福感的認識,也引發學生對我國醫療、教育等公共事業的關注,樹立人生使命感和正確信念。
(五)優化課程評價體系,全方位建立課程考核
精心設計開放式作業,提升學生自主思考、自行查找資料和多方位分析能力,例如公布相關網站,讓學生自主在網站上搜集某指定非營利組織財務數據,進行財務分析、指標評價,培養科學思考和實踐分析能力。
考核方式將做修改,使考核結果能兼顧學生專業知識、科學精神、探討問題的深入和執著、刻苦鉆研精神、關注社會福利問題的高度和情懷、對促進非營利組織關注民生細節的溫暖設計。考核除期末成績外,將深入學生小組匯報、課堂提問、討論、開放式作業等,以獲得對學生素質的更全面評估。
三、“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思政融入內容思考
本課程思政育人的教學探索目標是將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巧妙融合,無縫銜接,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的專業知識有許多方面適合融入思政元素,本文以下述課程內容為例展開思考。
(一)我國政府會計的特點及核算體系
本部分教學要求是掌握我國政府會計的基本特征、核算框架及體系,通過中西方對比,分析我國財政預算體系的優越性。本部分可重點對比我國通過編制全國統一的預算以獲得中央對各級地方的直接控制,地方財政一般沒有自己獨立的財源,支出也是由國家統一規劃分配。在西方,采用分級財政體制,各級財政收支相對獨立,也不編制全國統一的國家預算。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能夠站在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全國各區域的發展及支出需求,因地施政,因地撥款,具有更強的宏觀指揮能力,社會主義制度比西方資本主義體制更能發揮宏觀調控功能。
本部分教學可通過課堂講授、向學生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相結合,采用啟發式教學,逐步提問,循序漸進引出問題和相關知識點,學生討論過程中注重開放式結論和思路分析。
(二)政府儲備物資的概念、特點及會計核算
本部分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政府儲備物資的概念,基本特點及會計核算,此處思政教學可講授中國政府儲備物資的豐富性和調用的高速度,可舉例在汶川大地震、抗洪搶險等多處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當地災民得到了全方位的照顧和生活保障,穩定了民心。其物資的充裕、尤其是調撥、運輸的高速是西方國家望塵莫及的。這源于政府儲備物資的購入、存儲、更新、動用等都有專門的管理部門,有專門的管理制度規范。
我國政府儲備物資管理的高效率是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密不可分的,只有社會主義的國家管理才能實現儲備物資在全國內范圍內的高速調配。
本部分教學可主要采用課堂講授方式,講授過程穿插短視頻展示,例如播放汶川大地震救災物資投放短視頻,讓學生獲得政府儲備物資調集和發放效率的直觀感受。接著通過向學生提問,例如,怎樣的會計核算能提高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速度,怎樣的會計核算能提高政府儲備物資的存儲安全性和保值能力,以及怎樣的會計核算能減少國有物資的不合理使用,政府儲備物資應由誰作為會計核算主體等問題,充分展開小組討論,并通過同學評議和教師點評合理引導。
(三)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特點及會計核算
本部分教學目標是掌握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基本特點及會計核算要求。本部分重點分析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為社會低收入無房群體分配了廣泛多樣的公租房、廉租房,實現居民有房住,提升人民幸福感。由于我國政府財政資金較西方國家更為雄厚,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更能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也就更能擁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的幸福和安全,保障最廣泛人民的最終利益。
本部分教學可采用圖片、文件摘錄、摘取新聞聯播短視頻等方式先使學生獲得對保障性住房概念、意義的直觀認識,再穿插講解我國保障性住房相關政策的歷史變化、改革進程。接下來可設計一系列提問,例如保障性住房如何核算更能提高對來源資金使用流轉的監控,折舊應如何核算能監督資產不被侵吞或低估等問題,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小組互評、教師引導等方式完成。
四、結論
本文以“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思政的設計為例,探討了高校會計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認為應通過知識點講授、短視頻和圖片展示、學生熱點播報、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手段并用,積極采取啟發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以提問、引導、探索、啟發為重點,將學生學習模式從被動灌輸轉換為主動思考,通過小組討論、撰寫小組報告、開放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課程設計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建設目標,最終獲得學生思政素質和專業素養的雙重提升。
課程思政教學的難點在于,思政學習與專業知識提升互為支撐、彼此促進,也在于切合時政、結合社會實踐,更在于在日常教學中無縫銜接、深刻影響學生內心,而不是泛泛而談。因此本文認為,應在教學設計中穿插豐富而貼近現實的案例,重視會計教育中的時政教學,會計制度改革教學,經濟發展動態教學,將學生引導到關心社會民生熱點、國家大局的會計熱點問題中來,在培養專業問題思考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關心社會福利民生的責任感和意識,切實推動大學生的思政素質和愛國情懷。推動大學生會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任重而道遠。
〔參 考 文 獻〕
〔1〕賈興飛,徐奕蕃.“基礎會計”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與元素挖掘〔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09):230-232.
〔2〕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30-31.
〔3〕陳長鳳,侯淼,胡玥.課程思政視角下會計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11):145-147.
〔4〕田寧.“課程思政”理念下會計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以《出納實務》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3):188-190.〔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