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正良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
“康養”與一般意義的“養老”“養生”和“健康”等概念相比,其涵蓋的內容和范圍也更加廣泛,它包含了對參與康養的生命個體的壽命長度、精神層面的滿足度、生命的高質量度的這樣一種老年人生活的闡釋。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到來,國家對養老和健康服務不斷地重視,2016年在“十三五”規劃中,康養產業被多地列入規劃之中并編制了詳細的發展戰略和指導性政策意見。而攀枝花市從2011年就已經開始打造康養產業基地并陸續出臺相關的發展規劃和意見;2019年12月,為全面推進攀枝花康養產業向規范化、標準化方面發展,攀枝花市發布了13項康養產業地方標準,成為全國首創,當地政府對康養產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攀枝花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康養服務及其機構、設施不斷完善又兼具文化多元化。對外來人口到攀枝花來旅游、定居、康養等特別適宜,具有得天獨厚的人居環境。
(1)文化多元化。攀枝花自古以來是一個移民地區,其區域文化特性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從文化屬性上適合四面八方來此旅游、定居、養老、“候鳥”過冬等各種人員快速融入攀枝花本地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融之中。各地來的人們在這里不會因為與以往的文化形態、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的不同而產生被孤立、排斥的擔憂,反而會在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沖突中相互學習、相互融合而和諧相處,且能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2)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攀枝花地處川滇交界處,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干熱河谷氣候)帶,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冬暖夏涼;海拔高度在1-1.5千米之間;空氣的濕度為55%-60%之間,空氣的PM2.5優良率穩定在95%以上;無霜期在300天以上,陽光充足;域內有金沙江、雅礱江及其支流,水質潔凈。從氣溫、空氣濕度、無霜期、海拔高度、空氣、水的潔凈度等整個來看都是適宜人類居住的理想之地。
(3)物產豐富。攀枝花除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外,還是農產品基地,這里的水果、蔬菜四季不斷。比如水果有芒果、石榴、西瓜、橘橙、枇杷、桂圓等;蔬菜有西紅柿、苦瓜、辣椒、油菜、小白菜、兒菜、高山白蘿卜等等。水果、蔬菜的品種多樣、品質良好,十分豐富,可以滿足當地及來此旅居的人們,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一年四季的需求。
(4)康養產業方興未艾。攀枝花近年來逐漸推出了“康養+購房服務中心、康養+產業發展、康養服務中心、康養黨員服務中心”等服務項目;攀枝花三區兩縣都建有康養機構和酒店,比如:東區的幸福記憶養老院、西區的藍湖康養中心、仁和區的棲陽逸度康養酒店、鹽邊縣的風車坊(鄉村酒店)、米易縣的團寶山康養中心等近50家大大小小的康養中心及康養酒店,還有數不清的康養農家樂,其康養服務和產品十分豐富。
由于攀枝花的氣候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良好,所以目前攀枝花的康養產業發展的勢頭迅猛。2017年8月,康養產業投資項目40余個,資金總額為50億元,2018年4月,康養產業投資項目13個,資金總額為114億元。但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康養產業也存在著其自身的問題,比如像資金投入不夠、對外宣傳力度不夠、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專業人才缺乏、行業標準不高、管理不到位、地域比較分散、部分從業人員素質低、醫療服務跟不上、缺乏康養心理輔導服務項目等等。這些是政府和康養機構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不然會嚴重制約攀枝花康養產業的健康發展。
攀枝花借助其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陽光康養產業,并一并促進醫療、文化、旅游、康養農業的發展,康養人才的培養,康養社區義工制度的建立,為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健康養生產業等打造高品質的康養文化品牌。
(1)建立完備的醫療體系。以現有醫保定點醫院,比如市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攀鋼醫院、仁和醫院等為基礎建立專門的康養社區醫院或醫療點并派駐專業的康養保健醫生和康養護理人員為康養社區或養老基地的中老年人進行醫療保健上門服務,對所服務的每一個對象建立專門的健康檔案,隨時跟蹤了解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做到服務到家、心中有數。
(2)建立特色康養農業。選擇城鄉結合部作為康養社區,租用一定的土地作為康養社區發展綠色農業的田地。鼓勵年紀不太大而且身體健康的社區居民自愿身體力行地下地勞作,親自種瓜種菜。這樣既能減輕康養機構購買蔬菜瓜果的經濟壓力,又能激發社區居民的勞動興趣,還能鍛煉他們的身體,同時,也讓他們感覺到老有所用、老有所樂。
(3)建立康養旅游業。由于攀枝花冬暖夏涼,所以每到寒冬酷暑,總有些外地的人,尤其是退休后的老年人希望到攀枝花來短期暫居以避外地的嚴寒炎熱天氣,但很多老年朋友苦于對攀枝花的不了解,尤其是吃住不太方便。所以,攀枝花應該大力發展康養旅游產業。對攀枝花的旅游資源大力宣傳,認真設計攀枝花的旅游產品,規劃好旅游路線,做好旅游服務接待工作。盡力做到讓短期旅游者、旅游暫居者滿懷希望而來,收獲滿滿而歸,長期定居者對康養旅游也無可挑剔。讓陽光旅游、康養旅游成為攀枝花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4)培養康養產業的專門人才。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康養產業也不例外。攀枝花康養產業目前發展迅猛,但人才匱乏制約著其發展品質,所以,人才的培養就成為當下最為迫切的問題。2017年攀枝花學院專門成立了國際康養學院,為攀枝花乃至全國的康養產業培養“護理、康復治療、老年服務與管理、旅游管理等專業”康養人才;另外,各個康養機構也可派出本機構的年輕人到包括攀枝花學院在內的各個高校進行所需專業的進修和定點培養,為解決目前人才缺乏進行應急處理。
(5)文化康養。針對來此康養的中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空閑時間充裕,但精神文化生活匱乏這一普遍現象,相關部門和康養機構應引起足夠重視。為了豐富康養社區的精神文化生活,相關部門和社區應該采取一些具體措施,比如,建立康養大學、社區老年大學、舉辦康養講座等;成立書法、畫畫、朗誦、閱讀、聲樂、舞蹈、瑜伽、烹飪、茶藝、乒乓球等班級,供愛好者來休閑娛樂。營造和諧康養文化,讓他們做一個有愛好、有追求的康養者,快樂康養、品質康養,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
(6)建立康養社區的義工制度。康養社區的康養者們不但應該受到康養機構服務人員和社區的關懷,還應該受到全社會的人文關愛,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愛。整個社會都應該努力踐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建立義工制度,尤其是年輕人,特別是鼓勵大學生和高中生成為義工志愿者,為包括康養社區在內的社會機構服務。建立義工服務檔案,為年輕人升學、就業、參軍加分,提高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發揚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形成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使整個社會做到老有所歸、老有所養。
隨著攀枝花的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進行,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發展陽光康養產業成為攀枝花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和康養機構應該努力改變康養資金投入不足、產業太過分散、設施不完備、管理人才匱乏、服務人員素質欠佳等不足之處。盡力加強對康養產業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設施完善、人才培養,使本市的康養產業規模化、人性化、品牌化,讓康養文化成為攀枝花市對外交流頗具特色的一張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