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瑤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
現行的高職校企合作機制并未充分利用潛在教育資源,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不穩定,校企合作品牌形成困難,無法創造經濟價值,教育資源整合周期較長,校企之間雙向信息溝通不暢,缺乏實時穩定的交流協商,二者未能就合作辦學在法律層面締結具備約束力的剛性合作協議,合作關系發展方向隨意性較大,嚴重阻礙了高校專業性人才培養訓練機制的發展,也影響了企業正常運作經營,無法達成將社會性教育資源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理想化合作互補目標,具體品牌創造配合模式尚不成熟。
由德國科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在1976 年正式提出的系統性協同理論在現代高校校企合作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協同理論強調使系統內部的各個獨立部分通過彼此協作形成整體,通過重新調整各種內部要素的構成改變系統的運行結構,進而提高開放性系統的秩序性與穩定性,使多個小的子系統結成復雜而完整的協同系統,在發揮集體合作效果時使各個小系統能夠獲取預期收益,提高了分散的個體或子系統進行合作后的整體性價值。這一理論具備明顯的跨學科性質,促進了協同學與系統學研究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實踐應用價值,能夠為高職校企合作品牌的形成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法。
借助協同理論的學術研究成果,可改變看待校企合作品牌形成困難的視角,開辟新的合作路徑,現有的校企合作機制同樣是一個處于無序狀態的散漫系統,缺乏協調性與完整性,沒有外界干預或影響,這一松散的協同系統無法進行自我調整與優化,無法產生能夠提高校企合作品牌經濟價值的整體效應,當受到以黨和國家為首的社會力量的強力干預時,校企合作系統的內部結構與所包含的子系統之間的協作關系必將進行全面調整,各方面利益走向一致化,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社會組織、學校、企業、政府監管部門等)之間的矛盾逐漸消弭于無形,校企合作系統有了更為完善的基礎性制度支持框架,系統開始重新煥發活力。
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工作可充分借鑒協同理論,為企業與高等院校構建校企合作品牌的發展目標,使之在協同合作中發揮出各自的優勢與特殊作用,達成互補共贏的理想目標,在專業技能訓練、理論知識教學服務、校企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進行有重點、無保留的深度跨行業協作,以政府機構為系統核心與發展主導,以滿足勞務市場對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為最終目標,構建具備高度互補性的資源共享體系,加強高校人才培養活動與企業日常經營運作的關聯性,政府為其提供系統外的優惠政策與資金支援,保證合作系統正常運轉,促進高職校企合作品牌穩步發展。
部分高職院校在選擇合作伙伴的過程中未能精準考查評估合作企業的資質與發展空間,能夠為合作伙伴提供的教育資源較少,國內高職院校的高新技術研發能力普遍較差,沒有能夠支持校企之間深度合作的優質智力資源與人力資源,沒有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團隊與執教師資隊伍,難以將企業寶貴的經營實踐經驗轉化為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無法吸引行業內部的一流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長期協同合作關系。
校方的主動合作意識不強,不愿意配合企業調整教學進度與課程內容,校方領導壟斷了人才訓練模式與實習考核標準的制定權,不愿使企業參與人才選拔與實訓成果考查活動,社會企業在合作教育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嚴重不足,處于被動接受校方要求的不利狀態。高職院校在合作關系中未能履行針對學生群體的管理指導職責,校方習慣于將管理教導任務轉交給合作企業代為完成,校方提供的指導教師無法幫助高職學生群體解決在實踐活動中遭遇的技術性困難,學生不能高效的掌握專業技術學習方法。校方往往在校企合作中沿襲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模式,無法與企業建立開放性合作關系,沒有為學生提供應有的教學指導服務,學生不能準確找到職業發展方向。學校與合作企業的雙向互動頻率較少,對于合作中出現問題的解決速度和效率較低,無法提升品牌價值。
國內企業普遍不愿與高職院校進行教學合作,缺少構建跨行業合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很多企業領導者并未意識到建立校企合作品牌對企業中長期發展的益處,對校企合作的認識與理解不完整,思想觀念較為淺薄短視,無法從長遠考慮拓展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看不到校企合作品牌能夠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后備力量,多數企業管理者認為培育基礎性技術人才是國內高職學校的主要使命,不愿參與到人才訓練培養活動中來,擔心校企合作會影響企業做出經營決策與制定發展規劃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這一脫離時代發展的錯誤認識嚴重阻礙了現代企業參加校企合作。部分市場企業不具備社會責任感與培養新一代經濟建設人才的使命感,一味追求可見的經濟利益,不愿意因參與校企合作而投入更多的經營成本。
校企雙方應改變合作方式,轉變合作態度,共同培養滿足新時代社會建設需要的應用性技術人才,提升校企合作品牌的經濟價值。校方應建立全新的內部管控制度,加強主動合作意識,積極配合企業進行協同合作,爭取為企業的產品改進與技術研發活動提供有力支持,鼓勵高校教學工作者研究能夠強化企業產品功能的實用型技術,擴大技術研發投入,使校方擁有的智力資源能夠獲得更好的運用,使校企協同系統能夠發揮更強的整體效應。校方在合作中采取讓利態度,滿足現代市場經濟企業的強烈逐利需求與擴展欲望,與其共同協商合作規則,校方還可適當投入資金與人力資源幫助企業解決經營問題,為合作企業低素質員工提供無償的義務教育訓練,強化企業對高職院校的依賴性,吸引更多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與我國高職院校進行深度合作。校方還應建立配套的教師指導服務制度,加強對學生實踐活動的管理與考察,使高職教師群體具備更強的指導能力。
企業管理者必須清楚意識到自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合作義務,積極配合高職院校構建多元化人才培育機制,重新設定校企合作中企業一方應履行的職責與使命,通過創造高職校企合作品牌獲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推動自身經營模式的轉變與革新,立足于企業自身特質逐步優化調節合作活動中的企業資源配置,推動系統性行業標準化建設,避免在合作中發生不必要的摩擦與沖突。
為促進自組織協同系統向正確方向的發展與演變,政府機關必須通過政策激勵與制度規范等手段幫助校企雙方履行自身人才培養責任,在社會組織層面維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高速穩定流動,協調彌合協同系統中各主體之間的關系,以政府為主導者構建多方面平等協商制度,在法律領域詳細規定各方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權責,對不履行相應責任的行為主體施加懲戒措施,在高職學校、社會企業、行業協會之間搭建協同溝通的橋梁,促進校企雙方形成長久、高經濟價值的優秀品牌。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校領導可運用協同理論優化革新高職院校人才合作培育機制,協同各方力量改變我國職業教育面貌,創造校企合作品牌,并提升其育人價值及經濟價值。為提高校企合作緊密度,政府應頒行相關獎懲制度,高校應轉變合作思路與態度,企業也應做好長遠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