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杰潔
合肥師范學院,安徽 合肥 231000
“搖籃曲”體裁音樂,具有音律平靜、祥和、自然的特征,是“古典主義”音樂與多元化音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隨著“搖籃曲”體裁音樂不斷發展,如何把握該類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將外在張力與內在底蘊有機融合,成為“搖籃曲”體裁音樂邁向更高發展階段的必經之路。
符號學是指研究事物符號的本質、符號的發展變化規律、符號所代表意義以及符號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符號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它對生活中某類事物進行表達,通過不同符號所代表的內容,解析故事背后的意義。現有的符號學可分為:語言學模式、修辭學模式、文化象征學模式以及人文核心學模式四種[1]。其中人文核心學模式,主要突出人運用語言、修辭以及多種符號過程中,所表達的情感整合,并注重突出人的作用,該種模式在藝術分析手法中的作用較突出。
搖籃曲,又稱為催眠曲、撫兒歌,屬于民歌體裁的分支。搖籃曲,原指嬰兒入睡時,母親哼唱的曲調,歌曲內容、形式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隨著社會音樂形式逐步發展,搖籃曲曲調平靜、節奏舒緩的音樂表達方式,逐漸被融合到音樂創作作品中,成為一種獨立的音樂表達手法。“搖籃曲”體裁,自西方“古典音樂”時期開發發展,到19 世紀才逐步形成規模,結合其階段性發展特征,將其形勢歸納為民謠類、藝術歌曲類、器樂類、歌劇類四種[2]。
1.創作背景與情感表達。以肖邦鋼琴搖籃曲為例,對“搖籃曲”體裁曲體部分進行解析。肖邦鋼琴搖籃曲,創作于1843-1844 年之間,該段時間是肖邦生活中的轉折點。作者1843 年12 月,身體開始患病,且父親離世等家庭生活中的變故,對肖邦造成了較大的打擊[3]。而1844 年5 月,肖邦的姐姐來探望他,親人的又一次團聚,無疑會增添肖邦心靈上幸福感,作者這一階段創作的搖籃曲中,體現了肖邦在經歷父親離世、姐姐探望,前后心理所產生強烈的對比,作者陷入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從音樂創作背景來說,作品的情感主要以“回憶”“短暫性的快樂”為主旋律,曲體結構設計具有綿延、回味的特點。
2.曲體結構與情感表達。基于肖邦鋼琴搖籃曲背景解析,再結合作品曲體模式,進一步解析其中的情感價值。從結構可知搖籃曲通篇采用固定低音變奏法進行演奏,且變奏從第7 小節開始,到最后第72 小節結束,呈現平穩、間斷性的變奏。同時,樂曲由一個bD 大調,一個屬七和弦為主,貫穿于樂曲變奏結構中,形成了伴奏與形式維持性一致的演奏效果。和弦在維持D 大調主旋律的基礎上,增加情感波動的表達,使音樂作品演奏中情感傳達中幸福與悲傷“并行”,樂曲張力得以體現。
3.伴奏符號與情感表達。一首優美的音樂作品,要擁有完整的音樂主體,巧妙的伴奏裝飾,這是作品靈魂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肖邦這首鋼琴搖籃曲中,最突出的伴奏特征是左手始終承擔著6/8 拍和弦演奏。這種不斷反復的和聲效果,就像是搖籃來回擺動的聲音,細膩、輕柔、節奏感較強。6/8 拍和弦伴奏手法,為樂曲營造出輕松、自然、安逸的場景氛圍,而搖籃曲主體部分,又是幸福的童年回憶。一個是故事的回憶,一個時場景的描繪,兩者在某一點處匯合,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回憶畫面。同時,本篇樂曲中前期引子部分,由F 音轉向bE、再到bB,最后再回到bE 的表達過程,逐步將音樂引向溫柔、自然的曲調表達特征上來,這一漸入式的音樂伴奏法,就像是緩緩流淌的溪水,將欣賞者帶入童年回憶的親切、流暢場景中。
1.抒情性曲風。該類曲風主要體現了“搖籃曲”體裁發展之初的藝術特征,作家以“搖籃曲”作為載體,在溫柔的藝術表達背后,引藏著更加深遠的抒情主題。如,肖邦的鋼琴搖籃曲中,主要采用變奏法,在輕松、舒緩的音樂節拍中,增添縹緲、孤獨、惆悵的情感,以主次交錯配合法,表達樂曲隱藏著的淡淡的哀傷。而巴拉基列夫的鋼琴曲,則以和聲作為搖籃曲背后情感表達的主要方法。歌曲演奏過程,更像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帶著夢幻、童話般的色彩,卻無法掩蓋作品背后的迷惘,但與肖邦平靜中流露的安靜相比,音樂中的靈動效果表達的更加淋漓盡致。而李斯特的搖籃曲中,似乎沒有固定的音樂主體,音樂情感的變化也更加隨意,高音與低音之間的轉換也較自由。
2.敘事性曲風。搖籃曲體裁音樂創作中,最直接的音樂特征是將民歌中故事性敘述表達手法保留,但作家的敘事過程,又帶著一定情節特征,搖籃曲體裁歌曲聽上去更像是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這一情感表達方式,以巴拉基列夫鋼琴搖籃曲最具代表。作者的鋼琴搖籃曲創作,每一個都像是一個完整的音樂故事,且故事中情節多變,既有沖破寧靜的起伏,也有回歸平靜的幸福,這與作者個人情感經歷中,多次被打擊,又多次回歸平靜的人生經歷相互映照。在前階段音樂表達中,完全是自然、放松的情感狀態,而后期情感中又融合了緊張、沉郁的情感,前后對比情感變化明顯,音樂戲劇性特征彰顯的淋漓盡致。
1.伴奏方法與情感表達。伴奏方式不同,情感傳達審美效果不同。如,肖邦的音樂作品演奏中,采取伴奏跟隨主節奏變化的方法進行演奏,即“1-2,1-2,1-2”對應的演奏方法。樂曲演奏后,伴奏就像是演奏主體部分的影子,始終能夠帶給立體視聽的效果,鋼琴曲節奏舒緩、平靜、安逸,音樂中柔和、流淌的動態情感得以表達。而李斯特的伴奏,主要作為曲子主體部分的裝飾,屬于修飾類,欣賞者視聽過程中,能夠通過伴奏,進一步美化搖籃曲體裁鋼琴曲所表達的內容。
2.音樂變奏與情感表達。音樂作品中的變奏是音樂表達中點綴的主要體現。音樂變奏使鋼琴曲表達中,左右手彈奏的銜接更自然,情感串聯,更像是人的情感傳達方法。首先,“搖籃曲”體裁中的情感變奏,是上聲部與樂曲主體的規模性承接,使與樂曲在句子之間進行音樂韻律上的串聯,增加聲部結構的調節。其次,變奏能夠巧妙的處理音樂節奏的跳躍性變化音流,該種方法,能夠避免主次音律差異出現缺失問題。如,肖邦“搖籃曲”體裁鋼琴曲中,左右手音樂旋律的串聯,變奏可以增加平穩旋律之間的協調感,推動“音樂故事”的發展,不至于使音樂表達始終停留在某一固定層面。
綜上所述,符號學視野下“搖籃曲”體裁的情感表達,是音樂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論歸納,它為音樂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方向引導。通過“搖籃曲”體裁曲體中創作背景與情感表達、曲體結構與情感表達、伴奏符號與情感表達,以及“搖籃曲”體裁曲風、演奏方法,可探究音樂中的情感表達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