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夢舟
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徽派園林受到了很深的儒、釋、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這三家的思想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哲學思想的雛形,在其中蘊含了最樸素的生態哲學觀。儒家關于“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就包括了在《中庸》中所提出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而荀子則是希望達到“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在《論語·述而》中也有這樣的記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道家關于“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包括了“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的觀點,在道家的思想看來,天地自然是人生活的依據,人若破壞天地自然就好像冒犯自己的父母那樣。并且通過這樣的告誡去告訴人們保護植物以及其他的資源。就像在《太平經》中所說的那樣,“天,父也。地,母也。故生者,父也;養者,母也。生者,道也;養者,德也”。而佛家關于“天人合一”的觀點則是:“青青翠竹,盡是法神;郁郁黃花,無非般若”[1]。
因為受到了上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響,徽派園林在修筑的時候,就高度的體現了環境生態觀的內涵。徽州商人們在修建園林的時候,就采用了當地的建筑風格,從大自然中去取景取勢,從而得到整個園林的建筑靈感。在用到的植被,石料等取材方面也都是以當地為主。這就反映出了徽州人重視與自然對話的建筑理念與風格追求。而受到道家親近自然、追求天真、空靈和生動自由境界的影響,徽派的園林在選址,以及與周圍山勢,地形,水流等的布局上,都表現出了與自然很好的和諧的狀態。而在園林的空間組織上,則一般是以亭臺樓榭為中心,與庭院中的山水、花木等相互點綴,統一置景,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充分體現了徽派園林“天人合一”的追求與本質。
人與山水的和諧相處才是符合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規律的。人雖然具有高度的自主改造的能力,但卻不應該成為大自然的主宰。徽派園林的建造就很好的體現了這點,其整體融于山水之間,而絕非挖山填水。
在中國古代思想意識當中,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思想是作為主流的意識形態存在的。很多的徽州人都認為山是具有龍脈的,其中承載著家族的希望和生機,是不能夠隨意的去破壞的。故而很多的宗族在族規家法中也都會有一些關于保護龍脈的內容。因此,徽州商人在建造徽州園林的時候,也就不會去破壞原來的山勢地貌,而是根據山勢的走向去設計和建造園林,這就在極大的程度上保護了自然的原生態。
除了山的保留,水的引入和利用也是徽派園林的一大特色。徽州本就地處山清水秀的地方。群山環抱,峰巒疊映。在群山的環繞之中,水的靈動給整個自然帶來了生機。同時水在中國的風水學說里,代表的是財運。徽州本就是商賈云集的地方,徽商們特別重視水的引入和利用。所以在修建園林的時候,最先考慮的要素就是水的因素。這樣的造園理念,具有濃厚的生態意識,像大自然直接取法,并且盡可能的擯棄人為的斧鑿氣息,就讓徽派的園林自己具有了積極的生態的氣息[2]。
從唐模水口平面圖中可以看出,在整個園林的布局中,水口穿起了所有的建筑點綴,成為了整個園林的靈魂流動的源泉。右側的水口亭建造在了傍山的地方,含有靠山聚氣的意蘊。從上游的水口往下延伸,輻射至整個園林布局之中,處處都可以感受到水的流動與圓潤,其間或有小池、亭榭,讓流動的水不至于一瀉千里,收放自如,靈動別致,構成了徽派園林生態自然的特色。從這一布局當中,人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自然的原生態概況。
徽派園林的山水讓其可以不設圍欄,這就有了“不設藩籬,恐風月被他拘束;大開戶牖,放江山如我襟懷”的意趣和靈氣。由于以山作為屏障,拉近了園林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園林格局。著名的徽派園林呈坎,背后是青山作為屏障,岸邊垂柳依依,有石供人休憩,建筑物隨著水流的方向建造,呈現出了自然的天真與風趣。
由此可以看出,徽派園林的建造是以生態發展為基礎的,隨山采形,就水取勢,并不強行加以改造,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然的原貌,體現出先進的生態發展觀念。巖鎮的水口園,婺源的慶源、桃溪、福山水口園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徽派園林的用水典范。
園林花木中的花木是花草樹木的合稱。徽州人在道家的思想的影響下,具有著尊重自然生態價值的觀念。所以在關于園林建造與花草樹木,當地生物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非常的注重保護自然。盡量的按照原來就有的花草樹木,生靈萬物去修建園林,而不是大興土木,大肆破壞。
除此之外,徽州人還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及其重視一個“仁”字。很多的宗族的族訓里都會有保護生命的訓誡。就像徽州的濟陽江氏家族的族訓就是:“以口服之欲恣殺生靈,仁者所不忍”。所以徽州之地還會存在很多的放生池,養生林等。這些都體現著徽州人的仁愛的行事風格與處事理念。故而在建設徽派園林的時候,他們會關注自然,保護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不去違背大自然的規律。
正是由于徽派園林對自然的保護到位,以及修復工作的扎實到位,所以徽州地區擁有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在祁門、休寧等地用材林面積都在100 萬畝以上,休寧,祁門的森林畜積量都在500 萬立方米以上[3]。
徽州大地是理學大師朱熹的故鄉,朱子理學對于此地的影響頗為深遠。從園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定位來看的話,一般可以分為宅院、書院、花園等幾個方面,無論園林建筑具有什么樣的功能,都能與大自然高度的契合。與徽州人的觀念理論相一致,徽州人建造宅院用于林中小憩,其在設計上,大多采用了自然式設計原則,隨地勢建造,還原自然的真實性。
書院則是主人與朋友聚會、雅集的場所,大多環境優雅,鳥語花香,洋溢著濃厚的書卷氣息。在書院的布置上,也是貼近自然風貌,沒有認為做作的因素,讓人忘情于江湖,寄情于山水,投射出生態自然的光芒。
而在園林建筑的生活應用中,也蘊藏著生態的理念,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對于園林建筑內產生的生活垃圾的有效循環上,徽派園林也能根據生態發展的理念,實現生產廢棄物的有效循環,有力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所以在園林中,花草樹木、山石水流、水榭樓臺、書房繡樓各具特色,都蘊含著不同的意趣與生機。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黔縣的“培筠園”、休寧的“曹家花園”等。
正是因為如此,徽派園林在中國園林的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還蘊含著鮮明的特色。其中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對于現當代只追求高大舒適,而忽略環境的建筑風格具有積極的啟迪作用。
徽派園林中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與我們現如今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內容不謀而合,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積極的啟示和借鑒的意義。徽派園林中蘊含的豐富的生態倫理元素,在如今依舊具有廣泛的研究價值,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4]。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分析,在現如今的城市建設中運用更多的關于生態發展的設計理念,深入挖掘傳統人居環境的建設規律,創造出舒適、自然、和諧的生活化環境空間。
所以說設計要從整體去出發,不能單從各個部分去分開考慮,要緊密結合實際。也就是說,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對整個城市,甚至整片區域的自然風貌、地勢走向、風俗習慣等進行充分的調研,要做到合理的布局,與周圍的環境、建筑沒有較大的突兀感。就像徽派園林建筑的黑、白、灰的色調,很好的融于徽州大地的山水之間。在風格上,盡量協調一致,服從整體的特征,切忌各自為戰,強調所謂的個性,最后形成一種不倫不類的風格。
總之,生態環保,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最樸素的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在生態方面雖然起步很晚,但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相信從徽派園林蘊藏的生態倫理元素中,人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獲與啟示,這也將成為徽派園林存在與發展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