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口述史作為研究路徑之一,以觀念、方法和史料等方面的特點優勢,在村落建筑環境設計和品牌設計領域呈現出獨特價值和應用前景。
早在1938年,歷史學家阿蘭·內文斯認為應該“創立一個組織, 系統地收集和記錄口頭傳統和60 年內參加國家、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著名美國人士的回憶。”此后,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起口述史研究室,由此拉開現代口述史學的研究序幕。
那么什么是口述歷史呢?著名的美國歷史學家唐納德·里奇認為,“簡單地說,口述歷史就是通過錄音訪談來收集口頭回憶和重大歷史事件的個人評論。” 英國著名的社會學教授保羅·湯普遜曾指出, “口述歷史是關于人們生活的詢問和調查, 包含著對他們口頭故事的記錄”。
作為一門新興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口述史,口述史研究方法已在多個專業學科領域得以廣泛應用,口述史實踐基本上是豐富實證主義視野下的專題界定和推理演繹模式,它補充并豐富著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
傳承人口述史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傳承人口述史方法,即作為一種涵蓋認知層面和實踐層面的方法;
二是指傳承人口述史實踐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口述史文本史料;
三是指傳承人口述史學科,界定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范疇、研究規范、研究理論等,尤其是傳承人口述史方法論的建設乃是傳承人口述史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得益于歷史學家創造的“口述史”概念,我國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領軍人物馮驥才先生創造性地將口述史方法應用到傳承人的保護當中,并率先提出“傳承人口述史”,可謂具有鑿空的意義。2005 年,在馮驥才先生的主持下,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起的“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調查、認定與命名項目”啟動,并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口述史方法在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的調查認定工作中,其優勢和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同樣,口述史方法在傳統村落環境品牌設計中也大有可為,因為環境品牌設計也需要多學科交叉知識和技能,例如我們常用的設計學、美術學、風景園林學、美學和歷史學等等。
村落環境品牌設計需要充分考量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語境,對村落內部的民居建筑、道路橋梁、廟宇古樹、河流山地、排水系統、氣候物候、生產工具和勞作制度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把握。關于口述史方法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前景,美國的羅納德·格里教授認為,“口述史學是對親眼看到并參加過去事件中的人的采訪,目的是要重現歷史。
它是一種不可估量和令人注目的20 世紀歷史的研究方法。” 的確如此,口述歷史訪談方法在傳統村落環境品牌設計匯總具有極高的可適用程度。
村落環境設計不僅需要利用各種理念和技術手段,而且依賴于對村落形態、風貌、建筑、物產、風俗、生產生活、精神信仰等物質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把握,后者正是村落環境設計的主要內容,需要對這些文化資源和歷史信息進行記錄。口述活動作為從現代人對記憶的表述,實質上是對村落歷史記憶的再現或建構,產生的口述史料可作為村落環境設計中重要的參考和依照。筆者使用口述史方法對山西省東趙鄉后溝村進行多次田野考察,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環境設計資料,結合搜集的文獻文史資料,系統地描述其歷史、地域、人文、風情等環境設計資源。
后溝村是個典型的黃土高原村落,其各方面均符合傳統村落的標準,因此被選為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的范本采集點,村子東西南北均有村落相鄰,有一條主干道東西穿過。
現在村里有接近300 人,大約七八十戶,它是去往榆次區必須通過的地方。后溝村有著悠久深遠的歷史,這可以從村子里現存的古樹和石碑石刻中得到印證。例如,村頭觀音堂內一塊發掘于大明天啟六年的石碑,碑文如下:
“□魏榆之地曰榆次,之東北有鄉邊,近十里名曰□谷都□建古剎觀音堂一座。年代替遠,不知深淺,頹踐墻壁。前后□□有本村鄉民張明□意出愿,意同眾善,舍己資金□□。……作今生之福果,□后世之津梁,上祝皇圖,鞏固帝道□昌,道日光明,法輪常轉,福有所歸。請掛芳名于后:
本村都功德主張明妻趙氏 男張世長、義、咸見堂母趙氏
功德主張財祿妻胡氏男張達、顯
功德主張會妻侯氏男張世富
功德主張登妻段氏男張奉先 張奉陽
糾首張春 張顯 張蘭花
大明天啟六年次歲丙寅七月十二日”
經過對上述部分碑文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村落的建村年代。大明天啟六年,村中的觀音廟曾被重新修繕,這證明后溝村的建村歷史遠遠早于此朝代年間。當然,推算村史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多管齊下相互印證,得出的結果將會更有說服力。鑒于村子里一個家譜中的記載時間與此相差較大,于是,借助科學方法進行測算。具體而言,專家對觀音廟里的一棵古柏進行樹齡測定,經過科學細致地推斷,大家一致認為樹齡在580 歲左右,而村里張姓居民口述道,他們張氏家族已經在村里居住起碼三十代,我們按照一代人20 歲的通用標準計算可知,張姓祖先最早遷入此村是在約600 年前,這一結果與樹齡推算結果一對比便知,二者相差無幾。由此可見,通過村民口述史訪談,我們可以得知關于村落的眾多關鍵信息。
與古樹、碑刻一樣古老的還有村里的民居建筑,后溝村的民居建筑是土穴窯洞居住樣式,有土窯、磚窯、石窯和獨體窯等,它們都依據本地高原地勢走向而建,結合村落交通道路、氣候采光等擇地而居,全村的民居散布在高原褶皺的南面和溝底部,符合“向山為陽,背山為陰”的風水理論,加之村內密集籌措的排水系統,使村落民居分布格局呈現出一派高低錯落有致、樣式齊全且功能到位的景觀。
后溝村的民居窯洞,最顯智慧之處在于內部弧形洞頂的設計。雪白的墻壁穹窿,呈現出拋物線制的優美弧線,有如西方教堂穹頂去飾后原始純美,柔美延展的線條面不僅符合承重力學原理,而且暗合著世間最美的弧線——圓,因此,村民的生活的圓潤的、圓融的、圓美的,以無限的包容性接納著天地間的一切,以其寬廣的胸懷氣質讓外來者毫無半分壓抑,而是仿佛觸摸到了黃土厚天中最深邃的理解與溫暖。
窯洞起源于人類的穴居習慣,至今已有4000 多年的歷史。小窯洞卻蘊含著大學問,小窯洞卻涵韻著深情感,村民依托地貌山勢和土層結構,據四時方位、川流走勢,遵循八卦陰陽之理,用辛勤的雙手締造出行之功能多樣的窯洞,這不僅是一種技藝和知識,而且是村民生活的智慧所在。
概而言之,漢陰皮影賴以生存的社區傳統,經歷著被發明、傳承、失勢和泯滅甚至再生的嬗變過程,在激蕩的社會轉型情勢下,傳統羸弱賡續的危機被放大和凸顯。從現代語境出發來看,漢陰皮影的文化生態狀況,需要以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結合的眼光審視、理解和反思,尤其重點關注皮影匠人和藝人及其技藝的生命狀態,對其歷史淵源和現實處境予以剖析,這需要我們厘清傳統手工藝的特性及其與現代文創的關聯。
目前,中國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中,農村是重要的緩沖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物資和人力支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的消耗需求,導致的結果便是村落成了城市的后廚房和供應點。
當下傳統村落的主體是現代村民,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然而,不變的是村民生產生活所依賴的主要還是土地和民居。對于村落建筑環境的品牌設計,主要從民居建筑樣式的傳承創新、風格的繼承發展和選址材質時代性等方面考慮著手,這需要豐富的借助口述史方法來獲取的一手村落原生態資料。換言之,我們可以使用口述史田野調查方法,對后溝村村民進行普查式訪談和深入觀察記錄,并將其作為村落建筑規劃以及室內環境設計等多方面的基礎素材。
基于生態理念下的民居改造與規劃設計,需要全面分析后溝村現有民居狀況。通過口述訪談和走訪觀察得來的大量田野調查資料顯示,窯洞是后溝村民居的主要樣式,主要分為全土型、半嵌入型和半土半磚型三種,其中,黃土坡挖窯洞的居住傳統歷史悠久,鑒于后溝村黃土的肌理為豎型結構,即使下雨也不易坍塌,故而呈現出結構上的穩定性,村民的窯洞多是依山而建。窯洞采光富有趣味,考慮到村子南部地勢很高,所以形成了在房頂和門楣間留窗的采光系統。根據調研觀察和村民講述,幾乎每家每戶的房下都有排水暗道,這排水系統是老祖宗最初建村時建設的,一直流傳至今,排水系統全長超過三千多米,從最高的峰頂到低洼的河床出口,幾乎貫穿整個村落,充滿民眾智慧和設計思想。
后溝村的民居改造需要做出有效設計。口述史資料顯示,建筑設計除了考慮民居與村落外界自然環境的關聯外,還受到社會發展的經濟技術條件制約,以及當地民眾思想文化的影響。
一方面,民居建筑設計的核心在于“宜居”,既要符合村民的居住習慣,又便于村民的生產生活,由此來設置民居的格局、風格樣式、裝飾內容、材質規格等。
另一方面,口述史重要的一點在于體現當地村民的真實情感,傾聽村民的聲音,讓村民作為表述主體,成為民居設計的創作者。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張姓作為后溝村的大姓,其宗族觀念濃厚,祠堂、家譜等家族文化象征齊全。
因此,根據不同人群的口述資料,筆者將后溝村近代以來的村民民間信仰發展情況進行概述,以說明在進行村落民居設計過程中口述史能為我們提供的史料信息(特別是民眾的心靈和精神)如何被納入和應用。
在我國傳統社會中,管理方式不是視而不見,而是時長進行干預和介入,此種行為機制背后的原因在于,國家政權為維護統治穩定和社會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節日空間中放大民間信仰的話語權,經過一系列合理形式的變革,對傳統節日節俗加以恢復使用,而很多依附于節俗儀式的民間信仰也因此獲得一種新的生命形式。當下,外來信仰、本土信仰等多種民間信仰雜糅,呈現出多元化、動態化特征的信仰空間體系,信仰者秉持信仰自由,二者共同融合于后溝村這一集體生活空間。由此,在村落民居建筑設計中,信仰因素被納入研究視野,經由口述訪談得來的口述資料,展現出后溝村在不同歷史年代其民間信仰發展的大致脈絡,而且提醒我們在民居設計中既要注重外部環境因素的統籌,也不能忽略村民的精神信仰、心靈歷程等軟性文化環境。
總之,歷史是一種設計資源,其應用使環境設計的路徑手段多樣化。口述史以觀念、方法和史料等方面的特點優勢,在村落建筑環境設計領域顯現出獨特的價值,將成為村落環境設計的重要路徑之一。
相關鏈接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