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珈瑗 (廣西外國語學院)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速度加快,會展經濟持續升溫。這為海內外品牌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展現品牌價值與文化的機會。會展業已成為現代服務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為經濟增長做出了新的貢獻。而在其發展歷史過程中,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一直是限制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制定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提高會展從業人員的實操能力、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會展人才成為高等院校需解決的問題。近幾年,泰國憑借其極具特色的品牌資源迅速占領中國市場,但專門漢語會展人才的培養還相對滯后。因此本文將以區域會展品牌資源共建共享的視角,探討跨文化泰國漢語會展人才的培養機制,為泰國會展業構建區域會展品牌共同體提供支持。
近年來,泰國會展事業發展勢態迅猛,舉辦國際大型會議數量位居亞洲會議目的地首位,同時其也為東盟地區擁有會展場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泰國以歐美等老牌資本市場為重點開發對象,但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已然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泰國會展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亞太地區會展市場所蘊藏的巨大潛力,正影響泰國會展局全球推廣策略的制定。以2018 年為例,泰國會展局公布其當年全球推廣主題“Thailand: Redefine Your Business Events” 促進了中泰產業間商務合作的進一步加深。同時在泰國新一輪發展戰略Thailand4.0 以及中國 “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泰國將位于該國東部的春武里府、羅勇府及北柳府劃入泰國“東部經濟走廊”(the 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并 對其未來進行規劃發展。此三府在未來有望成為未來重要的會議與商務活動重心,改變了以往以清邁、孔敬、芭提雅、曼谷及普吉作為五大傳統MICE 目的地的格局。
區域會展品牌資源體系下漢語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將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區域會展品牌資源要素。在漢語會展人才培養體系的制定及實操能力提高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尋求會展業專業人才人力資本的品牌化建設,在實施的具體過程中實現會展區域化企業、院校、項目等聯合品牌化發展。其將作為區域會展品牌的構成要素,進而發揮會展人力資本在品牌資源共享共建中的主導作用,實現中泰高校與企業,企業與市場多方深入聯動,建構“體系—教育—市場—項目—產業”協同發展功能模式的共體。因此,從區域化品牌資源運作、區域化品牌發展的視角,豐富泰國漢語會展人才的培養內涵,實施泰國漢語會展專業人才培養,探究會展與漢語的雙專業跨文化嫁接,實現中泰校校、校企聯動的共建共享機制將有效推動迎合市場需求的會展專業改革和漢語會展專業品牌化建設。
近年來,泰國國內會展行業展覽規模及展覽數量都在不斷快速增長。但由于其會展行業起步較晚對相關會展經濟研究還不夠深入,泰國的復合型及高精尖的會展專業人才還較為緊缺,尤其是在創意策劃、運營管理等方面。同時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開放,會展業對泰國會展專業人才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會展行業本身對人力資源依賴度高,要求面向國際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會展人才必須同時具備國際化視野、熟悉會展行業知識、超強的溝通能力以及流利的漢語表達能力等要求。隨著會展經濟產業鏈不斷拉長,會展行業將逐漸占據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核心地位,相關高級漢語會展人才的匱乏將直接制約著會展業在促進市場消費、引導產業融合發展與轉型升級以及提升區域品牌經濟帶動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如今,在泰國國內同時具備相關素質的漢語會展人才缺口還相當大。
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住址坐落于廣西南寧,是中國與東盟各國商貿往來及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平臺,其有效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商業貿易往來及人文歷史文化交流。隨著中泰商貿往來的頻繁,泰國以其地緣優勢與旅游資源,深刻吸引著中國會議市場。而中國會展會議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以及管理模式的脫鉤管理,也正為泰國的會展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這不僅吸引中國會展行業去泰國開展業務,同時泰國會展從業者也積極來到中國與相關單位交流,并由此延伸長久的合作模式。因此,在未來泰國對漢語會展人才的需求量將會持續增加,市場需求量大,培養泰國本土漢語會展人才成為其會展發展的必要條件。
會展經濟的發展對推動城市市場經濟發展以及服務國家經濟戰略將會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相關專家估計,會展產業將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其發展潛力和增長速度迅速,前景十分廣闊。而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得使市場資本、企業信息、人力資源、高精尖專業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自由化、相互間的協調配置更加優化。屆時,中國將面對東盟各國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高速發展的經濟市場發揮出強有力的輻射功能。同時,中國也必然會成為東盟各國尤其是泰國會展行業尋求合作投資的最理想伙伴。廣闊的中國市場將為專門漢語會展人才提供更大的發展與展示平臺,也將對漢語會展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泰國本土漢語會展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目前,泰國的會展行業已經做得相當成熟,作為熱門國際MICE(會展)目的地,對中國會展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首先,泰國華人數量居東南亞各國之首,泰國對華關系友好,簽證優惠政策較多,中國赴泰參展意愿高。據統計,中國國際會展專業參與者在泰國會展展覽行業中位居第一,并以每年10%的速度持續增長。其次,中泰兩國地緣接近,兩國城際間的航班頻繁,時間與價格成本較歐美等成熟會展國家更為低廉。同時,中泰文化間具備一定的差異性與互補性,這為區域品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另外泰國還擁有高水準的旅游產業人及會展服務能力,相關會展服務商能夠根據中國會議主辦方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接待服務,可同時實現參展團體商務會展與定制旅游服務要求。
會展專業作為交叉學科,在人才培養上必然要走雙專業嫁接的道路。泰國漢語會展人才的培養應在會展專業的基礎上對漢語專業多門課程進行學習,在課程設置上應突出會展專業課程與嫁接專業的課程組,形成適當比例的課程搭配,推動知識交叉和專業復合,培養多專多能的復合型應用型會展人才。
當前,如何培養海外專門職場漢語人才成為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議題,會展漢語人才的培養也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與巨大需求相反的是,目前針對漢語會展的研究仍處于空白,市場上尚無相關教材。因此漢語會展專業人教材的編寫應從市場的具體需求出發,首先幫助學習者構建會展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學會相關會展文案策劃。同時注重培養學習者的會展實際操作能力,熟悉完整的會展業操作流程。在此基礎上,嫁接漢語專業相關課程,做到急需急學不需不學,保證學習者掌握相關漢語會展表達能力。因此課程設計需要與會展行業需求緊密結合,設計基于雙專業嫁接的課程體系。同時,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課程的系統性、科學性、國際性以及中泰雙方合作的可行性。此外,相關教材應該由會展業內專業人士、會展專業教師及漢語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編寫。保證教材既能夠體現當下會展業的時代氣息,符合當前會展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同時又具有豐富的會展及漢語相關專業的內容知識,能夠實現會展專業知識理論及實踐一體化。
作為專業的會展人才,應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掌握面對不同文化人群的交流策略與技巧。專門的漢語會展人才應熟悉相關中國國情及文化背景,積極尋找并深入挖掘中泰兩國的文化差異及共同點,增強對中國文化認同感,以便制作符合“中國口味”的相關策劃文案與布展實施。漢語會展人才還應不斷深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尤其是對相關經典文化的理解。中國古代文化底蘊深厚,如能將經久傳頌的詩詞曲賦、經典史籍等中國元素與企業、產品進行深度融合并合理運用,將會使得泰國企業文化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使得會展參與者能進一步增加對產品的了解,進一步增加對企業的認同感,從而增加對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會展活動的籌辦繁復,尤其是處于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會展活動的籌辦難度及復雜度更是對會展行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需要具有高效的交際能力和靈活的協調能力 ,更要能做到實時無障礙溝通。因此 ,在漢語會展方向專業培養方面,學校既要重視其專業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其漢語語言能力、文案能力與技巧。復合專業型漢語會展人才對中泰會展合作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是提高人際交流和協調溝通能力確保做到無障礙溝通的基礎。扎實的漢語基礎與會展專業技能將可幫助泰國企業與中國市場接軌,拓展市場業務。
創意是會展人才的閃光點,因此舉辦漢語會展創新創意大賽是向專門職場漢語人才培養的有益嘗試。比賽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積極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意創新能力,掌握相關會展專業知識與漢語表達技巧。通過比賽和專家點評,學生可以收獲知識與經驗,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同時還可培養其組織管理與執行能力。
“互聯網+會展”將是會展業未來發展的總體方向。尤其是當下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大部分國家為了疫情的控制與防治,紛紛關閉了邊境海關,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貿易等的交流被空間所阻隔,網上“虛擬會展”便在此時展現了它存在的重要意義。其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且成本較低,形式新穎。受中泰疫情影響,泰國已經開展相關線上虛擬會展活動。相關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習者參與線上“漢語虛擬會展”活動,幫助學習者拓展相關網絡會展業務,為進一步實現互聯網與會展的融合打下基礎,這將有助于未來泰國會展行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打造活力,不斷地為中泰兩國的會展行業賦能。
在區域會展品牌發展共同體的視角下,會展院校宜選擇區域會展龍頭企業、集群產業協會等作為校企合作對象,深入合作交流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復合型及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校企間的深入合作交流。建立學校與企業的聯合培養機制,可有效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此外,漢語會展人才的培養還應該積極拓展中國實習基地,不僅可以增加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漢語能力,也可以此為契機加強與中國企業的深入合作。
隨著“一帶一路”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不斷推動,中國及東盟各國要為會展行業更積極地培養國際人才,尤其是會展行業快速發展的泰國,在面對無限潛力的中國市場之時,漢語會展專業的發展及人才需求顯得迫在眉睫。相關中泰高等院校應整合學科和社會資源,通過優化漢語與會展課程體系建設,培養學生同時具備扎實的會展專業知識與漢語語言能力,以適應面向中國市場的要求,進一步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此外,相關高校及會展組織還可通過定期舉辦合作論壇、會展沙龍、線上“漢語虛擬會展”、技能大賽等活動激發漢語會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總之,會展人才要具備更全面的綜合素質,以便適應國際展會尤其是中國展會的環境和整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