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媛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課程思政”通俗來講,就是在現有思政課程基礎上,在所有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教學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學生成為“又專又紅”的專業技術人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實現從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1]。老年護理學是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和現代護理觀的指導下,研究在醫院、社區、家庭等環境中維護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對老年人實施整體護理的一門重要的護理課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養老護理人員短缺,該課程的重要性日漸凸顯,而目前該課程內容多、學時少、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2-3],大多數學生對養老護理工作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尊老愛老的職業認同感不強,極大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我系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取得一系列成績,現匯報如下,以期為促進高職護理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在本校護理系2017 級9 個護理班級中,采用抽簽法隨機抽取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我校高考統一錄取,全日制普通專科護理學生,已學習1年基礎課程;排除標準為中專升大專者,或近期患嚴重疾病,或發生重大生活事件者,或調查期間休學、病假者。以護理3 班為對照組(110 名),護理1 班為試驗組(110 名)。對照組男5 名,女105 名;年齡17~19 歲,平均年齡(18.42±1.25)歲。試驗組男3 名,女107 名;年齡17~19歲,平均年齡(18.46±1.37)歲。兩組學生所使用的《老年護理學》教材、授課計劃、實訓項目和學時均相同。兩組學生的年齡、性別分布、入校成績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教學方法(1)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2)試驗組。試驗組采用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即課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講述自己與家中老年人的故事,在日常生活照顧、常見疾病護理、用藥護理等方面的體會和感悟,或者就新聞報道中關于老年人的故事進行分享,培養學生博愛精神。課中以老年人常見問題“跌倒”為例進行授課(見表1)。課后創建老年護理模擬實訓室,讓學生在課后親身體驗危重癥患者、偏癱患者、失明失聰患者的穿脫衣、翻身訓練、輪椅訓練及生活照料等。只有從患者角度出發,學生才能理解他們進行每項操作時的艱辛和不易,產生同情心,進而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

表1 老年人跌倒的“課程思政”教學
1.2.2 評價方法 期末綜合成績:理論成績(80%)+實訓成績(20%);學生對老年人態度量表得分(KAOP):Cronbach’s α 系數為0.685,共34 個條目,分積極和消極兩個維度[4]。
1.2.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 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5]。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項目對照組t P理論成績實訓成績期末考核試驗組78.23±2.74 83.17±3.25 85.34±2.68 75.46±3.15 81.56±3.42 82.73±2.46 6.623 7.258 8.537<0.01<0.01<0.01
表3 試驗組和對照組老年人態度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3 試驗組和對照組老年人態度量表得分比較(±s,分)
項目對照組t P積極消極總分試驗組78.13±11.78 75.26±12.16 146.51±13.08 75.48±10.53 73.52±11.23 142.21±12.36 7.653 8.215 7.137<0.01<0.01<0.01
從表2 可以看出,試驗組學生理論和技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原因可能是傳統教學模式側重于單純就重難點進行講解,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而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教學對學生更有吸引力,能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如在講到“老年人口服降壓藥的護理”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引入老年人多服、漏服、濫服降壓藥導致嚴重后果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正確使用降壓藥的重要性,從而認真學習不同降壓藥的用途、用法和禁忌證。
對于一些詩詞的欣賞能增強學生的職業情感,如以李密《陳情表》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的感人詩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加強與老年人之間的感情[6]。老年護理是一個奉獻性和服務性較強的專業,創建老年護理模擬實訓室,使學生親身感受老年人,尤其是一些失能老人的吃、穿、行、坐,使其在護理中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和細心,真正把老人當成自己的家人,真正懂得這份工作的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敬業奉獻、一切以老年人為中心、養老敬老愛老的職業精神及職業操守[7]。
從表3 可以看出,試驗組學生對老年人態度量表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課前分享老年人相關故事能增強感性認識,使學生意識到老年人曾經為家庭和子孫的成長所做的貢獻,對老年人的態度有很大改觀,進而從生理和心理上對老人進行更多照護[8];課中不斷在專業課中滲透養老政策、國內外老年護理專業就業前景、臨床案例等,使他們對“白衣天使”的工作產生神圣感,對老年護理工作不再排斥和抵觸,提高老年護理工作職業認同感。
在各高校構建“思政課+課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體系背景下,基于“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師師德師風的培養,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提升職業認同感。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如何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引領和隊伍建設,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如何充分挖掘老年護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其植入形式豐富多樣,創新教學設計;如何運用混合式教學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效果[9]。期待“課程思政”模式能在醫學課程教學中有更多更深的應用實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