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門靜脈主干和(或)門靜脈左、右分支發生血栓,伴或不伴腸系膜靜脈和脾靜脈血栓形成。急性PVT易導致腸系膜缺血,甚至腸壞死等嚴重不良結局;慢性PVT可導致門靜脈閉塞或門靜脈海綿樣變性,繼發門靜脈高壓。肝硬化患者PVT發病隱匿,常在體格檢查或篩查肝癌過程中偶然被發現,需要與惡性腫瘤導致的癌栓鑒別。由于肝硬化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和出血風險的矛盾,肝硬化PVT患者的抗凝治療難以實施。盡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抗凝治療可促進門靜脈再通,改善肝功能,但肝硬化PVT患者抗凝治療的最佳時機和藥物仍未確定。有些醫院已將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用于肝硬化PVT的治療,但其具體適用人群有待商榷。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無專門針對肝硬化PVT管理的指南或共識。因此,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肝膽疾病學組牽頭,邀請國內致力于該領域的相關專家共同參與討論和修改,歷時1年余,撰寫完成本專家共識,以規范肝硬化PVT的臨床診治。本專家共識重點參考并分析樣本量大且有代表性的原創性研究和Meta分析結果。
共識意見1:PVT是肝硬化的常見并發癥之一。
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為5%~20%[1-2],年發病率為3%~17%[3-6]。由于不同研究納入肝硬化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因、臨床表現、肝功能嚴重程度和診斷方法各異,報道的患病率和發病率差異也較大。在2項以Child-Pugh A級患者為主的隊列研究中,PVT的1年、3年累積發病率分別為4.6%、8.2%及3.7%、7.6%[3-4]。在另外2項以Child-Pugh B或C級患者為主的隊列研究中,PVT的1年累積發病率分別為16.4%及17.9%[5-6]。國內多中心、回顧性研究[7]表明,伴有急性失代償事件的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于無急性失代償事件的肝硬化患者(9.36% vs 5.24%)。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PVT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且與肝功能損害嚴重程度相關。
共識意見2:PVT影響肝硬化患者預后。
PVT可能增加肝硬化患者遠期死亡、出血、腹水、急性腎損傷及肝移植術后死亡的風險[8-9]。臨床醫師需結合PVT分期、嚴重程度及范圍評價其對肝硬化患者預后的影響。PVT和肝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是影響肝硬化患者預后的潛在因素。Senzolo等[10]發現抗凝治療后未再通的PVT僅增加了Child-Pugh B級與C級患者的病死率;而納入Child-Pugh A級與B級患者的研究[3]顯示,PVT并不會增加肝硬化失代償事件及死亡的風險。因此,PVT可能主要影響肝功能較差的肝硬化患者的預后。若PVT蔓延至腸系膜靜脈,將增加肝硬化患者肝移植的手術難度。
菲爾紹(Virchow)靜脈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包括血流緩慢、局部血管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11],也適用于解釋肝硬化PVT的形成機制。
3.1 門靜脈血流速度降低
共識意見3:門靜脈血流速度降低與肝硬化PVT風險密切相關。
肝硬化患者肝內纖維組織增生、肝竇破壞、血管扭曲閉塞,導致入肝的門靜脈血流速度降低。多項研究通過多普勒超聲檢查門靜脈血流速度發現,若門靜脈血流速度低于15 cm/s,肝硬化患者發生PVT的風險將增加10~20倍[5-6,12]。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可以降低門靜脈血流速度,導致肝硬化PVT發生風險增加4倍[13-14]。
3.2 局部血管損傷
共識意見4:脾切除術是我國肝硬化PVT最常見的局部血管損傷因素。
腹部手術是肝硬化PVT形成最主要的局部血管損傷因素。脾切除術是國內最常用于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和脾功能亢進的外科治療方式[15],開腹或腹腔鏡脾切除術后PVT發生率約為22%。脾切除術可導致PVT發生風險增加10倍以上[16]。因此,對食管胃靜脈曲張(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EV)伴脾功能亢進患者行脾切除術應特別慎重,術后需預防PVT。
3.3 易栓癥
共識意見5:遺傳性易栓癥可能不是我國肝硬化PVT的主要危險因素,獲得性易栓癥可能是部分肝硬化患者發生PVT的潛在危險因素。對于脾大但血小板計數正常或升高的肝硬化患者,建議篩查骨髓增殖性腫瘤的可能。
易栓癥是繼發于止血缺陷的遺傳性或獲得性血液高凝狀態[17]。靜脈血栓栓塞相關的遺傳性易栓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突變、凝血因子V Leiden突變及凝血酶原G20210A突變、遺傳性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蛋白C及蛋白S)缺乏等[18-20]。相關Meta分析證實,MTHFR C677T純合突變、凝血因子V Leiden突變及凝血酶原G20210A突變與肝硬化PVT有關,而抗凝血酶、蛋白C及蛋白S缺乏與肝硬化PVT并無顯著相關性[21-23]。我國漢族人罕有凝血因子V Leiden突變及凝血酶原G20210A突變,其對我國肝硬化患者PVT的影響可能非常微弱[24]。獲得性因素包括骨髓增殖性腫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抗磷脂綜合征、妊娠、產后、口服避孕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也可能是肝硬化患者PVT的潛在危險因素[25]。尤其是伴有脾大但血小板計數正常或升高的肝硬化PVT患者,應特別注意骨髓增殖性腫瘤的可能[26]。
3.4 炎癥
共識意見6:門靜脈、腹腔和腸道炎癥可能是肝硬化PVT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腸源性內毒素水平增高,其與肝硬化患者門靜脈系統的凝血酶生成潛力增強有關,可導致血液高凝狀態[27-28]。Huang等[29]發現,肝硬化合并GEV的患者中,PVT組的IL-6及TNFα水平均顯著高于無PVT組。
共識意見7:多普勒超聲是診斷肝硬化PVT的初篩影像學檢查方法,增強CT和MRI掃描有助于明確診斷。
影像學檢查可診斷和評估PVT的分期、嚴重程度、海綿樣變性側支血管,這與肝硬化患者的預后和治療方法的選擇密切相關。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多普勒超聲、增強CT、MRI和血管造影。
多普勒超聲檢查簡單、便捷,可作為肝硬化患者PVT臨床篩查及評估的首選方法。多普勒超聲診斷PVT的靈敏度為89%~93%,特異度為92%~99%[30]。PVT表現為管腔內高回聲或等回聲填充物,急性期可表現為血管腔擴張。多普勒超聲還可用于測定門靜脈血流速度;門靜脈海綿樣變性表現為門靜脈周圍多發小血管影。然而,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常受到操作者診斷水平、腹水和氣體的影響。
CT和MRI檢查,尤其是門靜脈重建,可用于進一步確診PVT,其對腸系膜靜脈血栓和脾靜脈血栓的診斷更具優勢。PVT表現為門靜脈管腔內充盈缺損;新發PVT在CT平掃和MRI掃描下可表現為門靜脈管腔內高密度影;門靜脈海綿樣變性在CT增強和MRI掃描下表現為阻塞的門靜脈周圍有諸多細小、迂曲的側支血管。CT檢查還可評判腸缺血和腸壞死。門靜脈直接或間接血管造影檢查屬于有創操作,目前很少用于PVT的診斷,而主要用于血管介入治療前的評估;此外,血管造影對附壁或部分性PVT的診斷未必優于增強CT檢查。
共識意見8:根據慢性肝病病史和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可診斷肝硬化PVT。對于影像學檢查發現有PVT,但肝硬化診斷證據不足者,肝臟穿刺活檢是肝硬化最重要的診斷方法。需結合生物化學指標、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影像學特征和病理結果等,注意與非肝硬化PVT和門靜脈癌栓進行鑒別。
5.1 診斷與鑒別診斷 通常根據慢性肝病病史和典型的影像學表現診斷肝硬化PVT。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為多普勒超聲,增強CT和MRI檢查也可確診肝硬化PVT,并確定血栓范圍。對于影像學檢查有PVT表現,但肝硬化診斷證據不足者,肝靜脈壓力梯度測定和經頸靜脈肝臟穿刺活檢等是重要的診斷方法。肝硬化PVT需要與非肝硬化PVT和門靜脈癌栓鑒別,常可通過臨床病史、影像學特征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進行初步鑒別。門靜脈癌栓常表現為門靜脈擴張、血栓強化、新生血管、臨近血栓的腫瘤形成或血清甲胎蛋白水平>1000 ng/dl;若滿足以上3個或3個以上表現,則考慮為門靜脈癌栓,靈敏度為100%,特異度為94%,陽性預測值為80%,陰性預測值為100%[25]。
5.2 病情評估
5.2.1 肝硬化PVT的分期
共識意見9:肝硬化PVT的分期主要包括急性癥狀性和非急性癥狀性。
共識意見10:肝硬化患者發生急性腹痛,無論有無發熱或腸梗阻,均應考慮急性癥狀性PVT可能。
確定PVT分期對制定后續抗血栓治療策略至關重要。肝硬化PVT多是在常規影像學檢查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或監測肝癌時偶然被發現,故常難以界定血栓形成時間。本共識并不推薦根據發病時間將肝硬化PVT分為急性和慢性,而推薦根據是否存在PVT相關的臨床癥狀進行分期。肝硬化患者若存在急性腹痛(發病初期,癥狀與體征不一致)、惡心、嘔吐等PVT相關癥狀,則定義為急性癥狀性PVT;若無相關癥狀,則定義為非急性癥狀性PVT。建議肝硬化患者發生腹痛的時間>24 h,無論有無發熱或腸梗阻,均應考慮急性癥狀性PVT,均需進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當伴有發熱、畏寒,無論有無腹腔感染,推薦進行常規血液細菌培養。
5.2.2 肝硬化PVT的嚴重程度
共識意見11:肝硬化PVT的嚴重程度主要包括附壁、部分性、阻塞性和條索化。
Yerdel分級是當前最常用的PVT分級系統[31],包括4個等級:(1)血栓占據門靜脈管腔的50%以內,伴或不伴輕度腸系膜靜脈血栓;(2)血栓占據門靜脈管腔的50%以上或完全占據門靜脈管腔,伴或不伴輕度腸系膜靜脈血栓;(3)門靜脈和近端腸系膜靜脈完全血栓;(4)門靜脈、近段和遠端腸系膜靜脈完全血栓。Yerdel分級主要用于肝移植術前評估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并發癥風險,對于抗血栓治療選擇的價值有待商榷。Baveno Ⅵ共識[32]提出了PVT評估系統,但并非專注于評估肝硬化患者,而是將惡性腫瘤、非肝硬化、肝移植術后等諸多疾病狀態均考慮在內。目前,國內有學者將肝硬化PVT的嚴重程度分為附壁、部分性、阻塞性和條索化,這更加簡易,貼近臨床實踐,且有助于治療選擇和預后評判。附壁PVT指血栓占據門靜脈管腔的50%以下;阻塞性PVT指血栓完全或接近完全占據門靜脈管腔[33];部分性PVT指血栓程度介于附壁和阻塞性之間;條索化PVT指血栓長期阻塞門靜脈而發生機化,影像學檢查無法探明門靜脈管腔[34]。阻塞性和條索化PVT常伴有門靜脈海綿樣變性。
5.2.3 肝硬化PVT的轉歸
共識意見12:肝硬化PVT的轉歸評判主要包括新發、部分再通、完全再通、進展、穩定和復發。
臨床需動態觀察肝硬化PVT的發生及發展,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規范肝硬化PVT轉歸的定義有助于未來研究觀察終點的標準化。根據肝硬化PVT發生及其程度的變化,轉歸評判的定義如下。新發指既往影像學檢查提示無血栓,本次首次診斷為血栓;部分再通指血栓嚴重程度較前降低至少1個等級,但仍存在血栓;完全再通指原有血栓完全消失;進展指血栓的嚴重程度較前加重至少1個等級;穩定指血栓的嚴重程度較前無明顯變化;復發指原有血栓完全消失后再次出現血栓。
共識意見13:對于肝硬化急性癥狀性PVT,一旦出現腸缺血或腸壞死表現,應及時聯系外科醫師商討手術的必要性。
共識意見14:對于肝硬化非急性癥狀性PVT,可根據PVT的嚴重程度、范圍和動態演變,酌情考慮是否采取抗凝藥物治療。
肝硬化PVT是否需要治療、何時啟動治療以及采用哪種治療方式,取決于PVT的分期、嚴重程度、范圍,臨床表現,門靜脈高壓并發癥、出血風險,以及隨訪期間血栓動態變化結局等[35]。肝硬化PVT的初步治療流程(圖1)提示,急性癥狀性PVT應盡早啟用抗凝藥物治療,以再通血管并預防血栓蔓延;急性癥狀性PVT抗凝治療無效且出現腸缺血、腸壞死表現,應積極請外科醫師會診,探討手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伴有GEV出血或高危GEV的肝硬化PVT患者應在控制靜脈曲張后再酌情啟用抗凝藥物治療;經內鏡和藥物治療后GEV仍反復出血的肝硬化PVT患者應積極考慮TIPS;PVT程度<50%且血栓尚未累及腸系膜靜脈的患者可隨訪觀察,其中一部分患者的血栓可能在隨訪期間減輕或消失而無需抗凝藥物治療,而另一部分患者的血栓發生進展后可酌情啟用抗凝藥物治療;若血栓占據門靜脈管腔≥50%或伴腸系膜靜脈血栓,則需考慮啟用抗凝藥物治療。
肝硬化PVT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及TIPS。一部分肝硬化PVT患者在未應用任何抗血栓藥物或其他血管介入治療的情況下可自發再通,即肝硬化一過性PVT[25,36],但如何準確預判此類患者尚不清楚,影像學檢查隨訪間隔和觀察時限也未明確。由于PVT再通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從診斷到啟動治療的時間間隔,越早開始治療再通率越高[37-38],目前仍需更多研究明確肝硬化PVT啟動治療的最佳時機。
7.1 抗凝治療
共識意見15:抗凝治療的主要適應證為急性癥狀性PVT、等待肝移植、合并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伴有近期出血史、重度GEV、嚴重血小板減少癥的肝硬化PVT患者應暫緩抗凝治療。
共識意見16:肝硬化PVT患者抗凝治療前,應進行內鏡和血液學檢查,充分評估出血風險。
共識意見17:存在GEV高危出血風險的肝硬化PVT患者,在抗凝治療前,建議啟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和/或內鏡下治療進行GEV破裂出血的一級預防。
共識意見18:既往有GEV破裂出血的肝硬化PVT患者,在抗凝治療前,建議啟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和內鏡下治療進行GEV破裂出血的二級預防。
盡早抗凝可有效安全治療非腫瘤、非肝硬化急性PVT已達成共識[39-40]。肝硬化患者常存在GEV破裂出血和鼻出血等出血風險,也常伴有P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明顯延長和血小板計數減少等凝血異常表現。對于肝硬化PVT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療、何時啟用抗凝治療及如何應用抗凝藥物均需謹慎評估風險與獲益。有2項Meta分析研究提示,抗凝治療后肝硬化PVT的門靜脈再通率為66%~71%,門靜脈完全再通率為41.5%~53%,血栓進展率為5.7%~9%[41-42],抗凝治療較無抗凝治療可顯著提高門靜脈再通率和完全再通率,降低PVT進展率;抗凝治療和無抗凝治療組出血風險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隊列研究更提示,抗凝治療可延長肝硬化PVT患者的生存時間,尤其是抗凝治療后達到門靜脈完全再通的患者[43-44]。然而,這些研究在選擇抗凝治療的患者時可能存在潛在的偏倚,比如非阻塞性PVT、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計數相對正常、既往未發生過出血、無或低風險GEV和肝功能更好的患者等。抗凝治療的風險主要來源于高危GEV和嚴重血小板減少癥。因此,抗凝治療需在預防上消化道出血措施實施后啟動。啟用抗凝治療前,可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和/或內鏡下治療預防GEV破裂出血。
7.1.1 抗凝藥物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肝硬化PVT的抗凝治療應個體化。主要適應證包括急性癥狀性PVT、等待肝移植、合并腸系膜靜脈血栓的肝硬化。主要禁忌證包括近期出血史、嚴重的GEV、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癥。然而,界定嚴重血小板減少癥的閾值仍存爭議;國外學者認為血小板計數<50×109/L的肝硬化患者出血風險增高[17,32],但國內有學者發現血小板計數<50×109/L的肝硬化患者采用抗凝治療并未增加出血風險。進展期肝硬化患者,特別是Child-Pugh C級患者,需謹慎考慮抗凝治療[17]。
共識意見19: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藥物對代償期肝硬化伴PVT患者相對安全、有效。直接口服抗凝藥物對于Child-Pugh C級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和療效需進一步評估。
7.1.2 抗凝藥物類型的選擇 抗凝藥物包括維生素K拮抗劑、肝素和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藥物。維生素K拮抗劑主要是華法林。華法林劑量達標常需密切監測INR,傳統認為將INR升高至正常參考值上限的2.0~3.0倍為達標。終末期肝病患者未服用華法林時INR已較高,在肝硬化患者中如何準確監控華法林的使用尚不確定。INR會受食物、藥物等因素的干擾,這也給華法林的藥效評估帶來了困難。
肝素類藥物主要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磺達肝癸鈉。普通肝素劑量達標常需密切監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傳統認為將APTT升至正常參考值上限的1.5~2.5倍為達標。值得注意的是,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常于應用肝素5 d后出現,建議在使用后第3至10天復查血小板計數;低分子肝素發生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和出血風險低于普通肝素,常無需監測血小板計數,但腎功能不全者慎用。低分子肝素需要皮下注射,如果患者用藥依從性差,可采取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藥物序貫治療。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發現,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療1個月后口服華法林5個月的抗凝治療方案對肝硬化PVT患者安全、有效[45]。亦有研究[46]報道,磺達肝癸鈉成功治療7例失代償期肝硬化合并PVT患者,未發生出血或HIT等藥物不良反應。
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藥物包括直接Ⅹa因子抑制劑(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直接Ⅱa因子抑制劑(如達比加群),此類抗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優于傳統抗凝藥物[47-48],輕、中度腎功能不全者可以正常使用直接Ⅹa因子抑制劑。肝臟血管病興趣組進行的多中心調查[49]顯示,38例肝硬化PVT患者中,最常應用的直接抗凝藥物是利伐沙班,其次是達比加群和阿哌沙班;選擇直接口服抗凝藥物的原因是無需監測INR。一項來自埃及的隨機對照試驗[50]比較了利伐沙班與華法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感染、因脾功能亢進行脾切除或化膿性門靜脈炎后發生急性PVT、處于代償期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利伐沙班組門靜脈完全再通率(85% vs 45%)及部分再通率(15% vs 0)均顯著高于華法林組,而利伐沙班組消化道出血發生率(0 vs 43.3%)及病死率(0 vs 36.4%)顯著低于華法林組,結果表明肝病患者PVT抗凝藥物應首選利伐沙班,而非華法林。考慮到這項隨機對照試驗患者選擇的局限性,其結論尚需更多高質量研究證實。利伐沙班主要通過肝臟代謝,適用于Child-Pugh A級患者,慎用于Child-Pugh B或C級患者[54]。
7.1.3 抗凝藥物劑量的選擇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51]推薦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劑量為100 U/kg,1次/12 h。對于肝硬化PVT患者而言,各項研究報道的抗凝藥物劑量包括那屈肝素5700 U/d[52]、那屈肝素85 U·kg-1·12 h-1[53]和依諾肝素鈉200 U·kg-1·d-1[54]。Cui等[55]比較了皮下注射2種不同劑量(1 mg/kg, 2次/d;1.5 mg/kg,1次/d)的依諾肝素鈉治療肝硬化PVT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表明2種不同劑量組間門靜脈再通率和靜脈曲張出血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1.5 mg·kg-1·d-1劑量組出血風險更高。與傳統抗凝藥物相比,利伐沙班為凝血因子Ⅹa抑制劑,使用時常可按固定劑量給藥,無需因食物、體質量、輕度肝腎功能損害調整劑量。
共識意見20:對于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或既往有腸缺血、腸壞死、等待肝移植、存在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的患者,可考慮長期抗凝治療。
7.1.4 抗凝治療療程 Baveno Ⅵ共識及歐洲肝病學會臨床實踐指南推薦抗凝治療療程常為6個月以上;門靜脈完全再通后仍需繼續抗凝治療數月或直至肝移植手術;對于腸系膜靜脈血栓或既往有腸缺血或腸壞死、等待肝移植、存在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的患者,可考慮長期抗凝治療[32,56]。一部分肝硬化PVT患者經6個月的抗凝治療后門靜脈未再通,但繼續抗凝治療至12個月可實現門靜脈再通[37]。因此,若條件允許,對于抗凝治療6個月后PVT無明顯改善的患者,可嘗試持續抗凝治療至12個月。
共識意見21:抗凝治療過程中發生出血事件,建議根據出血嚴重程度延緩使用或停用抗凝藥物;發生消化道出血時應及早行內鏡檢查和治療;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時,及時使用拮抗劑,并進行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輸注等替代治療。
7.1.5 抗凝治療過程中的出血管理 首先明確抗凝藥物的類型、劑量以及末次使用時間,完善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常規,有條件者評估血漿藥物濃度,同時評估出血嚴重程度。輕度出血應延遲用藥或停藥,并進行對癥治療,調整抗凝藥物的種類和劑量;發生非致命性大出血,應停用抗凝藥物,并根據出血部位采用機械按壓、補液、輸注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和血小板替代等對癥治療,可考慮使用拮抗劑;發生消化道出血時,盡早行內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和原因,可按相應指南進行處置;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時,應立即停藥,并采取生命支持措施,使用拮抗劑對癥處理[54]。
共識意見22:抗凝治療成功后定期監測門靜脈通暢性,以評估血栓是否復發。
7.1.6 抗凝治療后的監測與隨訪 抗凝治療達到門靜脈再通后,仍可再發血栓。有研究[37,54]報道,停用抗凝藥物后PVT的復發率分別為27%、38%,中位隨訪時間分別為1.3、4個月。抗凝治療后3個月內仍需再次監測門靜脈通暢性,以決定是否繼續應用抗凝藥物。
7.2 溶栓治療
共識意見23:溶栓治療肝硬化PVT的療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質量研究證實。
溶栓治療肝硬化PVT的相關證據匱乏,故可參考深靜脈血栓的治療經驗,并結合肝硬化PVT自身特點制定溶栓治療方案。溶栓前需判斷以下問題:首先要排除禁忌證,如近期大手術、近期創傷史、近期未控制的活動性出血、嚴重高血壓、主動脈夾層等。其次是評估患者的意愿及整體情況,如年齡、營養狀況、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最后再考慮適應證,溶栓治療的最佳適應證是急性癥狀性PVT,伴有血漿D-二聚體水平增高,且門靜脈高壓癥狀輕,無門靜脈海綿樣變性。條索化PVT或廣泛門靜脈海綿樣變性不適合溶栓。
溶栓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全身溶栓和局部溶栓。局部溶栓包括經皮肝穿刺、經頸靜脈穿刺或腸系膜上動脈置管溶栓等。鑒于經皮肝穿刺途徑的潛在出血風險,應謹慎選擇[57]。溶栓治療期間,需密切動態監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和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并發癥;溶栓治療3~5 d后評估血管通暢情況;最長溶栓治療時間≤2周。溶栓治療后可根據門靜脈再通情況和患者整體情況判斷是否需要繼續口服抗凝藥物及其療程。
在一項意大利單中心研究[58]中,9例診斷為近期PVT的肝硬化患者連續靜脈泵入0.25 mg·kg-1·d-1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聯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最長療程為7 d;4例患者達到門靜脈完全再通,4例患者門靜脈部分再通,1例患者PVT穩定;無臨床顯著的不良事件發生。經腸系膜上動脈間接溶栓或經門靜脈直接溶栓可有效、安全地治療肝硬化急性或亞急性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血栓[59-60]。一項隨機對照試驗[60]也比較了經腸系膜上動脈持續泵入15 000 IU· kg-1·d-1尿激酶與TIPS治療肝硬化PVT的療效差異。雖然溶栓組與TIPS組的門靜脈主干血栓的再通率相近,但溶栓組的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血栓的再通率顯著高于TIPS組,且肝性腦病發生率更低[60]。鑒于溶栓治療導致出血的潛在風險高,未來仍需更多高質量研究探討溶栓治療肝硬化PVT的安全性。
7.3 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
共識意見24:肝硬化PVT患者行TIPS的適應證主要包括抗凝治療效果欠佳或存在抗凝治療禁忌證、合并GEV出血但常規內科止血療效不佳、急性癥狀性PVT合并GEV出血。
TIPS開通PVT的優勢為可在肝內建立門腔分流道以加快門靜脈血液回流速度,使更多淤積在門靜脈系統血管內的血液回流入下腔靜脈,對局部血栓產生沖刷效應[61]。TIPS對肝硬化PVT患者的技術可行性已得到認可,但在肝內門靜脈閉塞和門靜脈海綿變性側支血管管徑細小的患者中,TIPS技術難度仍非常高。TIPS主要的適應證包括抗凝治療效果欠佳或存在抗凝治療禁忌證、合并GEV出血但常規內科止血療效欠佳、急性癥狀性PVT合并GEV出血。對于高危GEV但未出血的PVT患者,是否可早行TIPS值得進一步探討。
我國西安、成都、北京、昆明等地的研究已報道了TIPS對肝硬化P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與傳統內鏡聯合普萘洛爾和抗凝藥物治療相比,TIPS治療能明顯提高PVT再通率和顯著降低再出血率,但對生存率無明顯改善[34,62-68]。TIPS術后需警惕發生腹腔內出血和肺栓塞的可能,建議至TIPS經驗豐富的醫療單位進行該手術。也應注意TIPS支架將增加未來肝移植手術難度。
(1)早期識別肝硬化PVT的高風險人群有助于盡早啟動預防措施,但目前尚缺少可以準確預測肝硬化PVT風險的模型。旋轉式血栓彈力測定、血栓彈力圖和凝血酶生成測定等可全面檢測凝血功能,其在預測肝硬化PVT風險方面的價值應進一步探討。
(2)及早啟動治療可增加肝硬化PVT的開通率,但一部分患者可能無需任何抗凝治療即可達到門靜脈開通。因此,應進一步明確肝硬化PVT啟動治療的最佳時機。
(3)抗凝治療是肝硬化PVT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但抗凝藥物的種類、劑量、療程都可能影響治療結局。因此,應進一步優化肝硬化PVT抗凝治療方案。
(4)出血是抗凝治療期間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肝硬化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風險,且伴有血小板減少癥。早期預測、有效監測可降低或規避出血風險,但尚缺乏特異的方法。未來研究應明確嚴重血小板減少的界值以預判啟動抗凝治療的出血風險,也需探討如何監測肝硬化PVT患者抗凝治療過程中的出血風險。
(5)溶栓治療所致的出血風險高,肝硬化PVT患者溶栓治療期間如何規避出血相關事件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利益沖突:專家組所有成員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執筆者:祁興順(北部戰區總醫院消化內科),楊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參與修訂、討論和定稿的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陳東風(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內科),陳立剛(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丁惠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消化中心),高艷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姜海行(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李弼民(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李良平(四川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劉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消化內科),劉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劉玉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陸翠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陸倫根(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陸偉(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馬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祁小龍(蘭州大學第一醫院門靜脈高壓研究所),祁興順(北部戰區總醫院消化內科),任曉非(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沈錫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舒慧君(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王鳳梅(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肝內科),王吉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科復旦大學循證醫學中心),王小眾(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王擁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科),吳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謝渭芬(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消化內科),徐嚴(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消化內科),徐毅 (浙江省中醫院消化科),徐有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消化內科),許國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楊長青(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楊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楊妙芳(東部戰區總醫院消化內科),姚冬梅(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曾維政(西部戰區總醫院消化內科),曾欣(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消化內科),張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張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張修禮(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胃腸病及肝病中心),鐘碧慧(中 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周璐(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周新民(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朱強(山東省立醫院消化內科),諸葛宇征(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內科),鄒曉平(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