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衡水學院外語學院翻譯教研室 河北 衡水 053000)
疫情期間,為響應國家“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衡水學院開展了“云端授課”教學模式,但在行課之初給師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怎么教、學生怎樣學,如何在“云課堂”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目標,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在開課前,經過反復斟酌與分析,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課堂掌控、網絡資源、作業監督以及學生心理疏導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劃,以期達到網絡教學最優效果。在經歷了揪心的網絡技術學習、精心的內容準備后,正式開啟了網絡課堂。在第五周時,筆者通過教學反饋收到了諸多學生的留言,他們無一例外都在表達著一個共同的想法:對于網絡授課最初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學習“孤獨感”倍增,自我管控力差,又因“擺脫”了在“教師眼皮子底下學習”的被動心理,學習逐漸變得隨性而散漫,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不高。
鑒于此,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冠肺炎,端正學生對疫情防控的認識,幫助學生走出疫情期間的心理困惑,引導學生克服居家抗疫期間產生的煩躁情緒,從而能夠更好地投入網絡課堂學習,成為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通過問題分析、師生間的不斷溝通與交流,結合年輕人精力旺盛、積極熱情、敢于嘗試又渴望被認可等特點,筆者在進行了詳盡的學情分析與周密安排后,在所擔任的2017級翻譯專業2個班3門課程的云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方法與路徑的改革與嘗試,經過十幾周的實踐,取得了優異的效果,實現了師生共贏。
與以往教室面對面教學分組不同,此次“隔空”合作學習,如何分組才能提升學生網課學習興趣,真正實現分組教學的目的,筆者應充分地考慮分組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操作性,打破之前以“小班級內成員”“宿舍成員”“志趣相投的好友”等圖“方便”的分組做法。分組前,筆者對2個班所有學生學情進行了細致分析,打破班級界限,將本課程學習的“學優生”“中等生”與“學困生”進行平衡搭配,同時考慮到小組各成員不同的性格特點及專長,并選擇組織能力強、有號召力、有熱情的學生擔任組長,賦予其充分的“管理”自由。各組在接到老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后,由組長結合組內成員不同特點及擅長項目,明確各個組員任務,分別制定實現目標與標準,并在各自完成后,全組進行任務的整合、改進與完善。
課程性質不同,分組目的也不盡一致。以筆者所擔任的二外課程法語教學為例,采用課堂分組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老師課堂對某些學生“照顧不周”的問題,同時做到“以優帶困”。對于一門外語的學習,班里大多學生難免會因為教學內容的難度逐漸增大而產生畏難情緒,有些學生難免“掉隊”,又因網絡課堂帶來的互動難度大、反饋不及時,老師當堂解惑耗時太久等因素,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不會的學生著急,學得好的學生因困難生“拖后腿”也產生不滿情緒。因此,分組課堂教學就顯示了其優勢。行課過程中,分組進行新的知識點的學習,教師教全班,學優再“教”學困,遇到不懂的組內分析解答,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點,筆者隨時進入小組群,進行最終答疑。學困生的問題得以清晰解答,而學優生通過此過程讓學到的知識變得更加牢固,成就感倍增,學習勁頭更足,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此期間,曾經的學困生經常給筆者留言,表達自己通過小組學習而取得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增強了學好外語的自信心。小組學習讓每位學生都在小組找到“歸屬感”,疫情期間居家網課學習的“孤獨感”逐漸淡化消失,學生整體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氣氛變得熱烈而向上。
年輕人有熱情、有思路、敢創新又不服輸。針對此特點,筆者在分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組間互評環節。在所擔任的《地域經濟文化專題翻譯》 課程進行的分組教學實踐中,此教學設計效果突出。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為關于燕趙文化之成語的翻譯,要求五個小組分別完成兩個成語的故事編寫、翻譯及視頻配音制作。在每個組的作品完成后,進行小組間互評,之后結合結對組意見及建議進行本組作品的修改與改進,最后對所有作品全體共享,再次取長補短,進一步對各自的作品進行完善。組間互動,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不斷地在作品翻譯質量、視頻制作效果,包括技術運用、字幕設計、配音效果、畫面選取等方面進行切磋,讓作品日臻完美,提升了能力、促進了交流、增進了友誼。
筆者欣喜地感受著學生的成長,往往都是90分鐘的云課堂結束后,各個組群還在進行著激烈的討論。學生通過付出努力,得到同學的贊揚、老師的肯定之后的成就感,讓他們體味到銳意進取、踏實做事后的快樂。“你追我趕”的課堂,讓學生變得積極與陽光,隔空都能“看到”他們渾身散發的活力。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分組課堂,帶給師生共同的斗志昂揚與歡聲笑語。有多少次,為了一句原文的理解,筆者跟學生都會爭得面紅耳赤,又有多少次,為了一個措辭,都會“查破詞典搜到底”,而每敲定一個用詞,每譯好一句話,我們都會“冰釋前嫌”,開懷大笑。在《地域經濟文化專題翻譯》 課程最后一次課的學習分享會中,學生娓娓道來疫情期間的學習及心路成長歷程。有個組長說:今天我們組挨批評了,心里有委屈,但是看到老師凌晨5點多在群里的留言,以及在我們的譯文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及修改,我即刻召集組員投入“戰斗”。學生們講述“酸甜苦辣”的同時,更多的是收獲的喜悅以及對老師的感激,感激老師引領他們在翻譯的道路上踏實前行,更感激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勤奮的求知精神對他們深深的影響。
“生有熱烈、融于日常”的感慨,讓筆者從最初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擔憂變成此刻極度的欣慰與自豪,做好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一件多么開心的事情。班里有個外語“后進生”在參與分組學習后感慨說:“真不想結束,不想離開這個疫情期間組建的‘新家’,舍不得她給予我的溫暖與動力。”感謝學生們,他們有著美好、感恩、進取的心,這恰恰是筆者前進的動力和不竭的源泉。
疫情之下產生的“云課堂”教學形式,給教師帶來無限的挑戰。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不只是一句口號,怎么教、怎么學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劃,這需要任課教師對每一門課程、每一次授課都要進行精心的準備,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有效開展“云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的有力保障。在探索可行的云課堂教學路徑過程中,筆者所采用的分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擺脫了“教室”的“束縛”,擁有了獨立自主的權力,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在特殊時期,治愈了心靈,提升了專業素養以及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