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萍
摘 要:識字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關鍵。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為了讓學生樂學會學,輕松識字,筆者就統編教材第一學段的識字教學進行了一些實踐,梳理出了“循循善誘,增強識字意識”“潛移默化,激發識字興趣”“多策并用,提高識字能力”等有效策略。
關鍵詞:識字教學;意識;興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5-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0-002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第一學段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要求會寫。”可見,第一學段字詞教學是關鍵。第一學段的學生剛從幼兒園踏入小學,處于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他們記憶力強、識字快,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抓住這一黃金時期,準確地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樂于識字,必將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現象透析——從識字教學現狀談起
(一)教學重點草草帶過,造成學生識字意識缺乏
第一學段的教學應以字詞教學為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本末倒置,把一篇幾十字文章的教學重點放在語句的講解上,而對關鍵的字詞只要求學生讀記,造成學生識字意識淡化,導致學生在進行感情朗讀時,在字詞上頻頻出錯,教學效果不佳。
(二)教學過程脫離語境,造成學生識字興趣缺乏
識字教學中,不少教師認為學生能讀準字音,記住字形即可,忽視了音、形、義三者的結合,更忽視了識字應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成,使得識字教學枯燥乏味,缺乏生命力。
(三)教學模式機械單一,造成學生識字能力缺乏
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只是教給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長此以往,必會阻礙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以一年級上冊《項鏈》中11個生字的教學為例,教師在一個班中用這種方式教學本課生字,課后對該班學生進行檢測。42個學生,每生平均認識8個,最多11個,最少5個。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識字能力有待提高。
從以上現狀中可以看出,識字教學的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識字教學作為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重要的位置。脫離語境的識字教學,會讓課堂缺乏生機;機械單一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的發展受阻。教師只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才能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識字的能力,為其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二、策略探究——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標準》在關于“識字與寫字”的第一學段中明確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把學生對待學習的情感態度放在了首位。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該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把單調、枯燥的識字過程變得活潑生動,使學生好學、樂學、善學。
(一)循循善誘,增強識字意識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課堂中,教師要將識字教學落到實處,循循善誘,增強學生的識字意識,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1.抓好初讀,增強歸類識字意識
初讀課文時,很多教師會在課堂的開始進行識字教學,教師若能在此時將生字進行歸類,滲透歸類識字的意識,便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以一年級下冊識字單元《動物兒歌》為例,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對學生掌握生字的情況進行檢測,并讓學生對字音進行歸類,落實字音教學,讓學生能較好地分清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字音讀準后,教師讓學生觀察字形,學生很快發現這里藏著許多“蟲字旁”的字,而且這些字去掉偏旁讀音相似,屬于左形右聲的形聲字。教師可以將形聲字的教學從會讀字拓展到整篇兒歌,學生找到了 “蝴蝶、蚯蚓”這些形聲字,甚至一些學生連“迷、運、造”這些形聲字也找到了,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
2.隨文識字,強化字理識字意識
識字教學并不一定要在課堂開始時集中進行,也可根據文本的特點,創設情境,根據字理隨文識字,將識字與閱讀有機結合,提高識字質量。例如,教授一年級上冊《項鏈》一課時,筆者將“笑”字的教學做了如下處理。先出示“”字,讓學生猜讀這個字,并說說是怎么猜的。讓學生理解“笑”原來表示竹子被風吹彎時發出的聲響像人彎腰笑時發出的聲響。接著,讓學生帶著微笑來讀一讀詞語“笑著”,將詞與生活體驗相聯系,賦予詞以生命力。隨后,將詞“笑著”拓展到詞組“嘩嘩地笑著”,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訓練,學生讀得又準又有節奏感。放回句子中整體朗讀時,學生就沒有太大的困難了。隨文識字將音、形、義融于一體,使課堂富有生機,學生樂于參與。
3.重視書寫,鞏固自主識字意識
《標準》指出:第一學段教學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書寫時間,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而書寫的過程其實就是鞏固識字成果的過程。在課堂中,教師要利用好這10分鐘,針對課文中會讀字的要求,落實好書寫。例如,在教授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對“竹”字不僅要求學生讀準、理解,還要會寫。學寫“竹”字時,先鼓勵學生給“竹”字組詞,進行詞語的積累。然后,讓學生從字的結構、筆順、田字格中“竹”字所在的位置等角度讓學生再次識記,通過教師帶寫、學生練寫、點評反饋等環節,提高學生書寫的規范性。環環相扣的教學,使學生在自主觀察探究中加深了識字意識。
(二)潛移默化,激發識字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識字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識記生字。
1.游戲引路,玩中激趣
“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 這是教育學家卡羅琳說的。在課堂中,利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在識字教學時,筆者常通過找朋友、摘花朵、爬高山、過小河等方式帶學生進行智力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識字。如在幫助學生區分“人”“大”兩個字時,采用做動作猜字的方法,如“”,兩手下垂即為人,兩手平舉便是大。先請學生根據動作來猜字,幫助學生認清字形。接著,利用找朋友的游戲幫助學生積累詞語,讓學生嘗試著用這個詞來說句子,落實句子的訓練。形象、有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分清字形,而且還能讓學生靈活運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學得輕松、愉悅。
2.繪本鞏固,讀中悟趣
在學生達到了一定的識字量后,教師可以借助繪本閱讀來幫助學生鞏固字詞。繪本故事情節有趣、插圖配畫多彩、語言表達生動,符合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繪本中往往有重復固定的詞語、句子,并且這些句子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自然、真實,學生在一遍遍的反復閱讀中能加深對生字的認識,從而達到識字的效果。因此,借助繪本,復現生字,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識字習慣。
(三)多策并用,提高識字能力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給學生樂于接受的識記方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識字訓練,并用多種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技能,培養學生獨立的識字能力,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打下基礎。
1.巧用微課,形象識字
微課識字教學將文字與圖片、實物結合,在教學中融入與內容相符的視頻、圖片等,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授一年級上冊《影子》一課時,學生能較輕松地讀準“前、后、左、右”四個字的音,但對影子產生的方向與太陽照射之間存在的關系,學生卻較難理解。筆者利用微課進行直觀演示,將太陽作為一個移動點,投射出四個方向的影子。學生通過實際觀看,有了“太陽前,影子后;太陽后,影子前”的初步認識。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位,筆者在微課中讓“楊梅團寶”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們,你能告訴大家你的前、后、左、右各坐著誰嗎?”學生都能學以致用,在實際運用中既鞏固了生字,又理解了字義。巧用微課識字,使枯燥的字詞充滿畫面感,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加深印象,學起來如魚得水般自在。
2.創編兒歌,趣味識字
第一學段的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兒歌是第一學段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樣式。在第一學段的教材中,編者編入了不少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在誦讀中就能輕松識字。筆者還利用創編兒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識記生字。比如,“聰”字,引導學生把它的每一部分想象成是一個身體部位,于是便有了“聰明的孩子就是會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表達,用心感受”。又如,“告”字,學生一下子想到了“一口咬掉牛尾巴”這樣形象的創編。兒歌的創編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字形的觀察更為細致,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3.借助字符,規律識字
部編版第一學段教材中安排的識字單元滲透著漢字文化,體現著漢字規律。教師借助字符指導學生進行規律識字,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以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一課為例,文中出現了“清、睛、晴、情、請”五個字形相似的字。教師可將這5個字組成以“青”為中心的漢字板塊,引導學生讀準這5個生字。再根據不同的部首,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字義。具體分類: “清”和水有關、“請”跟語言有關、“晴”和太陽有關、“情”和心情有關、“睛”和眼睛有關。學生看著字符,了解字義,能很快記住這5個漢字的字形并理解字義。隨后,教師進行拓展,出示“蜻、鯖、精”3個字,學生也能較快地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認讀和理解。由此可見,根據字符進行規律識字可以達到“識一個,帶一串”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曹愛衛.低年級語文這樣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