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亮
“微電影”,是指時長在10分鐘左右的小電影。它有三個特點:①時間較短,敘述簡明;②沖突明顯,內涵豐富;③細節放大,感染力強。這些特性,讓“微電影”在語文教學中實用且高效,特別在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運用微電影有利于豐富學生寫作素材,激發學生寫作思維,喚醒學生寫作興趣。
一、豐富習作素材,還“空間”給學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但在現今的習作教學中,由于小學生觀察生活的角度有限,因此學生寫作無法與生活相連接,思維不開闊,導致文章缺乏新意。
借力微電影,可以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豐富習作素材,這源于微電影內涵豐富,可以展示出素材的多樣性,拓展學生寫作空間。
以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練習”課堂教學為例。筆者挑選了《盒子》這部微電影作為本單元習作素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戰爭與和平”,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很難想象戰爭的殘酷,一旦開始寫作訓練,便覺得角度單一、無從下手。選擇《盒子》,是因為其故事情節生動有趣,主題深刻,6分鐘的內容,只有動畫。
課堂被分為四大部分:①情境引入,激起共鳴:課前3分鐘,用“廢墟中的孩子”這張圖片引入,讓學生初步了解戰爭的殘酷。②觀影了解,激發情感:6分鐘的動畫,在老師的解讀下,學生觀看的過程產生諸多感想。老師進一步提問:這個孩子后來的命運有可能是怎樣的?學生在暢想的過程中感悟:男孩的無助、環境的惡劣、戰爭的殘酷等。③指導方法,濃情表達:老師引導,展示真實的戰爭場面,由學生豐富看圖寫話內容,要求加入神態、動作和語言等描寫手法;還可以在哪些角度豐富內容,如環境、心理等;中心思想是什么?可以表達對父母的依賴,對家的眷戀,對和平的渴望等。④豐富素材,創意寫作:讓學生抒發他們重新認識戰爭后的感想。老師展示多張與戰爭相關的圖片,豐富素材多樣性,如:看見記者的相機以為是槍械而舉手投降的女孩;在戰爭廢墟中相依為命的姐弟;戰火紛飛的鐵路站臺上孤獨的小孩。小組合作,在討論交流中多角度思考,深刻體會照片中的矛盾沖突,進行故事創編,最后再進行寫作。
微電影寫作幫助學生豐富了習作素材,讓學生將習作與生活相結合,多角度思考,響應教師的趣味教學;學生不再會因寫作素材貧乏而抓耳撓腮,讓他們拓展思路,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發揮自己的獨特創意。做到把“空間”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豐富細節描寫,還“工具”給學生
借力微電影,可以幫助學生有針對性的豐富細節描寫。這得益于微電影將細節放大這一特點。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畫面激活學生的視覺、聽覺體驗,讓學生直接進行具體情節的細節描寫練習,進而可以自主體會到描寫手法或寫作手法的內涵和妙處。
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練習”課堂教學為例。筆者挑選了《鷸》這部微電影作為本單元習作素材,因為本單元課文多以環境描寫和語言描寫為主,而《鷸》這部微電影特別適合進行語言描寫專項練習,達成本單元的習作要求。《鷸》的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表現主題豐富且深刻,5分鐘的內容,只有動畫,沒有對話與畫外音,適合學生在讀懂動畫的基礎上,創編“對話”。
以鷸寶寶被海水嚇破膽后與鷸媽媽的對話為例,學生在描寫本次對話時的初版為“媽媽,我很害怕海水,我不要去吃飯,你喂給我吃”。如此生硬、沒有情感的對話,沒有做到將習作與現實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課堂分為四個部分:①激趣導入:給童話做配音。②內容概括:概括故事內容,感悟人生哲理。③配音合作:老師先進行片段的對話示范,要求:生動自然,符合人物性格、年齡段特點。再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繼續互相完善對話內容;結合自身實際,學生之間會相互溝通,課堂上就會出現這樣的對話:“我覺得……會更好。”“為什么不用這個方式?”此時,學生的對話就會關注到心情與語氣之間的關聯,小組匯報時會出現這樣的對話:“媽媽,我怕,那個海水吃人的!我好餓呀”“寶貝,你該試著自己想想辦法了”。④妙筆生花:思考:假如你變成“小鷸”,你會怎樣想?做什么?和誰一起做?由學生選擇某一畫面進行創編,要求:加入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完成片段練習。
在微電影的幫助下,有針對性的集中練習會讓學生習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趣味教學的引導下,由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發進行修改,做到舉一反三,把“工具”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
三、鼓勵交流反思,還“評議權”給學生
借力微電影,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勇于發言。微電影的特點在于敘述簡明,讓學生可以輕而易舉抓住重點,聯系生活實際,有利于教師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看法,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在學生眼中,微電影不再是死板的固定答案,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判斷,無關對錯,所以學生愿意直抒己見。在課堂上還可以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會發現學生修改的作文比老師批改的更細致,更有想法。
以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練習”課堂教學為例。筆者選擇了《破繭成蝶》這部微電影作為本單元習作素材。因為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人物描寫,在習作方面需要學習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手法。《破繭成蝶》影片中展示的是一個毛蟲進入繭中,破繭成蝶的過程。
課堂分為四個部分:①觀賞片段,了解故事;②頭腦風暴,創編情節:要求學生對毛蟲進繭的過程進行片段描寫練習,當堂寫完;③小組評議,自我完善:小組共同批改,學生之間互評,老師在過程中進行引導,要求說出優點,再點明不足。其中學生的精彩評論如:“,他的描寫中對于毛毛蟲的胖讓人感到很搞笑,而且十分形象,我好像真的看到了這只胖胖的毛毛蟲。不過他沒有將毛毛蟲艱難進繭的神情描寫出來,有些小遺憾。”④修改文段,完成寫作。
通過微電影習作教學,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或許學生的點評并不專業,但在此之后,有更多的學生樂于評價他人的文章,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做修改。在互評過程中進行修改與創編,幫助他人學習的同時,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從而完善學習方法。將“評議權”還給學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傾聽、辨析、欣賞等能力。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