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娣
數學課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讓數學課堂接通生活的源頭,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構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活力課堂。下面以《認識人民幣》一課為例談談課堂教學如何通過對話生活,讓生活走近數學、讓數學牽手生活完成數學課堂的意義建構。
一、源于生活:讓課堂成為學生感知數學的“自然館”
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抽象的,但現實生活對于學生則是熟悉、形象的。具有“生活味道”的數學課堂,能為學生有效進入學習場架設 “數學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驗中感受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同時用數學的眼光理解和分析問題。“生活味道”的課堂需要教師以學為本,基于學生的起點,以問題為導向,對教學內容作智慧處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把數學知識融入特定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感知數學的“自然館”。
師:同學們,你們買過東西嗎?
生:(齊答)買過!
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都買過什么?
生1:我買過玩具。
生2:我買過鉛筆。
……
[課件出示部分主題圖]
師:同學們,請你們認真觀察,說一說圖片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第一幅圖片的小朋友在購買文具,第二幅圖片的小朋友在買票,第三幅圖片的小朋友在買報紙。
師:買東西,不管你買什么,都要用到……
生:(異口同聲)錢!
師: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的,每張人民幣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標志——國徽。國徽是我們祖國的象征,愛祖國也應該愛護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人民幣。(板書課題:認識人民幣)
[課件出示部分主題圖]
師:圖片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在往儲錢罐里存錢。
師: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要用到人民幣,同學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筆者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通過感興趣話題和“買文具”“買碰碰船門票”“買報紙”“存錢”等熟悉而具體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使用人民幣的經歷,讓學生感受到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滲透愛護人民幣的情感教育。
二、用于生活:讓課堂成為學生建構數學的“體驗場”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運用有效對接。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意義建構的最后完成,只有在生活化的數學運用中才能取得更積極的效果。在活學活用完成數學的意義建構這個環節,筆者設置一系列相應的生活運用場景,出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加深對小面值人民幣的認識,讓學生在數學的生活運用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建構數學 “體驗場”。
[模擬購物現場,規定每個小組可以派一名代表用1元的樣幣購買商品。]
師:同學們,我們班小小商場開張了(指著講臺擺放好的商品),誰愿意當售貨員?
生:我、我……
[選出2名售貨員,并戴上帽子,同學們一片歡呼聲!]
售貨員:想買些什么?
生1:買一包貢茶。
售貨員:給你,謝謝!
生2:買2包餅干和1個紐扣。
……
圍繞“基于生活、創設情境、以學為本”的原則,筆者創設了一個生活化運用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針對實際需求開展有效的情境練習,通過認一認、寫一寫、推一推、買一買的活動中,進一步認識各種小面值的人民幣,并學會簡單人民幣的計算,通過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到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建立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