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遠
【摘要】輕輕叩開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教材之門,細細品讀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竊讀記》,在字里行間駐足欣賞,在開滿鮮花的語言之途上徜徉,你會驚喜地發現那些生動、形象、可感的內容就珍藏在字里行間。在教學中,若能引領學生透過字面揣摩其情感之真、精神之善和語言之美,就一定能創造出課堂教學的新亮點。課文講述的是作者小時候因家貧買不起書而躲在書店內偷偷讀書的情感經歷。
【關鍵詞】竊讀記;扣題;品讀詞句
根據教材的分析,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書籍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我將“體會作者竊讀時快樂又懼怕的滋味”作為教學的重點;將“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作為教學的難點。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我將采用朗讀法、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在學法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展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扣題導入,走近作者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基礎就是了解。學生初讀課題,不了解什么是“竊讀”,所以,一開課,我就引導學生辨析“竊”的三種不同的注釋,理解“竊讀”是偷偷地讀書的意思。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竊讀的原因,我補充作者小時候家貧的生活資料,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為深入研讀文本做好了準備。
二、品讀詞句,體會情感
語文教學注重深入淺出,遵循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的教學原則,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因此,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第一個問題是:竊讀,是一種怎樣的滋味?學生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我很快樂,也很懼怕。(板書:快樂、懼怕)緊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快樂和懼怕的?此時,我會根據學生的匯報,隨機出示相關的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朗讀體會。
語段一: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擠過去。這是一處動作描寫,(板書:動作)我先引導學生圈出動詞,接著想象“跨、踮、擠”的動作,體會跨的步劃大,踮的動作輕,鉆的速度快,擠的力量大,結合朗讀指導,讓學生通過動作感受小女孩竊讀時急切、緊張、興奮的滋味,理解她對書的喜愛。
語段二: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這是一個比喻句。我將抓住“餓狼”一詞做以下設計:同學們,狼給你怎樣的印象?學生可能會說:兇惡殘忍。餓狼呢?更兇惡,更殘忍。我故作困惑:那么,把小女孩當作餓狼寫,合適嗎?通過思辯,使學生明白這樣的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小女孩對書的渴望與喜愛。并通過再次朗讀,感悟小女孩竊讀時急切貪婪的滋味。
語段三: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卻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這是一處心理活動描寫(板書:心理活動)。我將抓住“裝、喊”兩個字,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裝?喊出了什么?讓學生體會竊讀時無比喜悅的心情。這是通過外表和內心的對比表現出來的,受到寫法上的啟迪。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寫。所以,在引導學生賞析重點詞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后,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小練筆:生活中,你也有偷偷地干過什么事:竊聽過嗎?竊吃過嗎?竊視過嗎?竊笑過嗎?竊玩過嗎?請你以《竊……記》為題仿寫一個小片段,用上動作、心理活動表現出自己“竊”時的“酸甜苦辣”味,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三、拓展延伸,領悟道理
語文教學應注意價值取向,做好學生精神的引路人。此時,我好奇地問:究竟什么力量讓她一直竊讀下去?引出國文老師的一句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指導朗讀,并理解讀書的重要。然而,理解句子的意思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而把語言所承載的情理內化為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才是真正的語文素養。于是,我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談自己從中感悟到的道理,以直觀的形式讓學生解決了難點。
四、適當積累,拓展閱讀
課標指出,我們要努力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堂,立足學生長遠發展,激發學生愛讀書、樂讀書、會讀書的情感。所以我用三句名言結束我的課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五、精準板書,內容清晰
好的板書就是一部微型教案。這個板書清晰明了,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快樂
1.竊讀記{}動作、心理活動
懼怕
【參考文獻】
[1]王永勝.《竊讀記》的心理描寫意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11).